封面新闻 记者 苏定伟

“蒲爷爷,这几天昼夜温差大,牛儿一早一晚注意保暖哦!”70岁的蒲子云接过马洋递过来的7万元现金,一个劲儿地夸小姑娘能干懂事。

5月1日,四川阆中博树回族乡团结村,穿着白大褂的马洋又下乡巡诊了,她成了村里的“牛大夫”,提醒养殖户在春夏之交注意事项 。大地葱茏,正是牛儿长膘的好季节。这里距离阆中不足20公里,马洋将她合作社设在这里。阆中五马社区、团结村,以及广元苍溪下柑子坪村都在马洋的带动下,走上养牛致富的路子。

95后,海归美女,1米8的个儿。马洋,留学归来回到乡下老家,看护爷爷奶奶,陪父母养牛,成为村里的“新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一家人,马洋和爷爷奶奶父母妹妹在一起(摄影 任冠金)

幸福快乐,养牛世家出了个高个儿美女

1995年,马洋出生在阆中博树回族乡,家家户户都有养牛的传统。从记事开始,马洋一直就和牛儿生活在一起,买牛、养牛、制作牛肉,祖祖辈辈,代代相传。

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牛贩子”,走村串户,撮合牛生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牛儿经纪人。” 马洋的父母一边在乡下养牛,一边在阆中城里礼拜市街支起几个摊位,卖牛肉牛杂,日子不算很富有,但也充盈快乐。

本着强身健体的目的,父母让马洋在阆中武校学了7年中国武术。初中毕业,作为一名排球艺体特长生,马洋来到重庆市求精中学读高中。那时候,重庆阆中两地交通不便,每天只有一趟汽车。

有一次学校放长假,刚好遇上马洋打球脚崴了,一跛一跛去了汽车站,错过班车时间。父亲叫她在车站等着,马上去买辆小车,因为自己的小货车进不了城。5个小时后,看着父亲开着一辆崭新的临牌小车出现在汽车站时,马洋流下幸福旳泪水。

父母给予了马洋和妹妹俩绝对的周全,呵护姐妹俩健康成长。包括爷爷奶奶,一家6口,其乐融融。

“我爸1米75,我妈1米7,不知道我的个儿为什么长得这么高,早就1米8了。”父亲在一旁插话,每次换校服她都要留下来,单独量尺码,小学毕业时,马洋已经1米7,马家出了一个高个儿美女成为小山村长久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喂牛(摄影 苏定伟)

远渡重洋,留学回归小山村再养牛

高中毕业,马洋选择到韩国继续求学,读的食品专业。“可能受祖辈影响,我特别喜欢美食,我学过武术,个儿高,父母不会担心受欺负。”

18岁那年,父亲把她送到成都双流机场,一个人转机北京,飞赴韩国。人生地不熟,最大的难关就是语言。为纠正马洋l、n不分,第一节韩语课上,40分钟课堂上,韩文老师单独给了马洋20多分钟时间,反复纠正发音训练。

从大三开始,马洋就没让父母给钱了!她和自己的同学成立贸易公司,从事代购,旅游接机等业务。大学毕业后,马洋因出色的成绩,入职韩国一家医药公司,负责中国片区业务。

那时,父母担心韩国疫情,要求马洋回来。“我们能养牛,也能养活你!”在韩国学习和工作5年后,2019年底,马洋谢绝大公司的挽留,回到生她养她的阆中博树乡,重新加入父辈养牛宰牛的行列。

“喝过洋墨水,还不是和我们做一样的事,养牛!”看着这位从韩国留学归来的大美女天天出入牛圈,赶牛上山,周围村民多有不解,认为马洋吃不了这个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购黄牛(摄影 苏定伟)

传承创新,我的牛肉就是有点不一样

乡下养牛,确实很苦很累,还赚不了多少钱!难道养牛就不能发家致富吗?马洋决定用自己学有所成来改变祖祖辈辈养牛的模式。

爷爷做顾问,向乡亲们学习养牛技术,成立自己的食品公司,自学黄牛冷配技术,提升了肉牛的品质,结合自己海外学得的专业知识,集合大家的养殖技术,马洋很快成了周边村镇养殖户的“土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采访马洋(央视报道截图)

马洋和村里的养殖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畜牧养殖发展新模式,带动了周边村镇10多个中小型养殖户养牛,以流转土地、安排务工、领养牛犊回收肉牛等方式,带领大家养牛致富。

阆中大规模养牛有上百年的历史,牛文化源远流长。阆中古城礼拜市街上百户从事牛肉交易。有一种牛肉叫张飞牛肉,外黑内红,就像黑脸张飞赤胆忠心。“工厂里的张飞牛肉是大锅饭,我制作出来的牛肉是单锅小炒,别有一番风味。”

在阆中古城大东街的店里,马洋是“前店后厨”的经营模式。从牛肉的切割、挑拣、腌制、熏烤和包装,纯手工,各个环节马洋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力求每一片牛肉在消费者口里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水果味儿的牛肉。马洋研发了十多种口感的牛肉,回头客多,每斤还能比别人多卖不少钱。马洋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最大的能够帮农户直接对准终端做自己的牛肉产品,养殖户利益也是最大化。自给自养能把控牛的质量,从而精准把控牛肉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女研制牛肉(央视报道截图)

和父辈不一样,“爸爸妈妈天天守着地摊卖,我有3个微信销售群,3000多好友随时观看我做牛肉全过程,买得放心。” 在传承中创新,在父辈传统的小生意中注入时代的基因,带动乡亲致富,马洋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证明自己留学的价值。

声名远播,从养牛卖牛肉到传播牛文化

一头牛,在马洋眼里全是宝。好的料子肉制成各种口味的牛肉,普通牛肉放在父母摊位散装零卖。牛血、牛骨、牛杂都有专人来收走。阆中礼拜市那条街上,马洋所在的大家族有二三十户人摆摊销售牛肉。生意各做各,相互支持又相互补充。

销售做得好,反哺饲养环节,保证收购活牛的价格高于市场价,让大家共同富裕。 像养猪一样,这几年养牛的市场风险也很大,马洋根据自己独特的判断提醒养殖户种养的数量和出栏的时机。

在马洋带动下,从不养牛的五马村养殖户越来越多了。考虑到村里老人居多,马洋收购牛时,都是带上现金。“收购回来的牛,先在自家基地养着,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来决定宰杀数量和时间。”

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马洋一点儿也不着急,天天忙于自己的事业。“父母从小就把我当儿子对待,让我肆意生长,也不催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养殖户座谈(摄影 任冠金)

《正大综艺》《文脉春秋》《消费主张》《生财有道》《四季流转年夜饭》《跟着书本去旅行》等等,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不同栏目纷纷将镜头对准马洋,这位海归养牛大美女。阆中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任冠金感叹,这阵势比肩阆中古城,放在全国恐怕都不多见。

阆中古城,满城牛肉香,马洋的目标不仅要带领养殖户卖好牛肉,更要把阆中历久弥新的牛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游客从味觉上记住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