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52年10月,我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阵地遭到“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击,“联合国军”共出动坦克170多辆、大炮300余门,以及飞机3000余架次,调集6万余人的部队,向上甘岭阵地发动了频次极高、火力极强的猛攻。

为了守住此阵地,我志愿军顽强抵抗,在长达43天的持续战斗中,与敌人展开了多达59次的阵地争夺战,前后共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最终守住了该阵地。

而在此战中,为了守住阵地和打退敌人冲锋,涌现出了多位视死如归的英雄,这些英雄用拉响手榴弹、引爆手雷等方式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而他们的壮烈,也使得“上甘岭”这三个字,成为了英勇和顽强的代名词,更成为一种特殊的精神。

在得知上甘岭的相关事迹后,毛主席就做出决定,将上甘岭战役拍摄成电影,以鼓舞全军和全国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此次创作和拍摄任务,而具体负责该剧的,则是导演沙蒙。

沙蒙导演早在1933年时便投身于演艺事业,不仅亲自参演过多部名片,同时还具备相当丰富的导演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了东北电影厂的多个职务,执导了包括《赵一曼》、《上饶集中营》等电影,先后获得了由中国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中多个奖项。

而与沙蒙导演搭档的,则是曾创作过多部反映革命题材作品的林杉,有这么两位均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来创作、拍摄《上甘岭》,自然就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该片的质量之高。

这其中,导演沙蒙为了将上甘岭战役拍好,前后多次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又采访了一百多位参加过此战的志愿军战士,从他们的口中得到了一手详细资料。

充分的实地考察,以及详尽的材料,使得剧本在创作时就有了足够的借鉴,而在最初,导演组是准备将这部电影拍摄成一部展现全景式战役的作品,但经过大家讨论之后,均认为这样的剧情偏重于写实,不容易打动人。

所以,经过商议之后,导演沙蒙就提出,应当把聚焦点投向战役中某一条坑道以及坚守在坑道内的部队,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去展现我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剧本便是按照该思路进行了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沙蒙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之中的相关事迹后,大为感动,因此临时决定,把王清珍这个角色也加了进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临时决定,才让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王兰”这个角色,知道了角色原型王清珍前辈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而在经过一系列的紧张创作后,电影终于进入到了拍摄阶段,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出战场实况,剧组还专门在安东(今辽宁丹东)找到一个地形相近的地方,并按照“1:1”的比例,再造了一个“上甘岭”。

这其中,包括坑道内部的场景,也一一再现了真实战役的布局,甚至就连子弹壳,都是导演组成员在去上甘岭考察时,专门捡回来的,此外,为了让枪声、炮声更真实,导演组还专门从部队里请来战士们,让他们实地操作同时录音。

经过近两年的辛苦拍摄,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终于在1955年,电影《上甘岭》拍摄完成。

电影的情节,相信很多人都不只看过一遍,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我们来说说电影拍摄完成后的一些小故事。

这其中,以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过程最为曲折。

当年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导演沙蒙就发现插曲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而我们都知道,一首好的插曲,是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大共鸣的,更会起到为电影增光添彩、画龙点睛的效果。

因此,创作一首高质量的插曲,就成了当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而成功的插曲,首先是离不开好的歌词创作,所以,沙蒙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请乔羽为《上甘岭》创作插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羽前辈,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便是出自他之手,时至今日,再次唱起这首歌,依旧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为了加快效率,沙蒙一连三封电报,将远在江西的乔羽催到了长春,但等乔羽连夜赶来后,却连续好几天都迟迟没有下笔。

这下,可把沙蒙给着急坏了,那乔羽是为啥迟迟不下笔创作呢?要知道,他对于创作歌曲是轻车熟路,当初在创作《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前后仅用了二十多分钟完成了创作,并且还是在郊游的路上完成的。

但在长春,乔羽却遇到了困难,以至于他迟迟无法下笔。

什么困难呢?很简单,他在看完《上甘岭》剧本之后,深深为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所感动,因此他就想,什么样的词曲,才能配得上我们英勇的志愿军呢?

更重要的是,导演沙蒙还提出了要求,要求这首插曲一定要经久不衰才行。

最开始,乔羽的思路一直是集中在战争本身之上,但后来发现,剧本大部分场景,都是硝烟弥漫和炮火连天的画面,而如果只是片面去凸显志愿军如何英勇反击,仿佛缺了点什么,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深切感受。

而在乔羽这边迟迟无法下笔之际,导演沙蒙急坏了,因为剧组每天的花费甚大,如今插曲一日不完成,那就意味着费用会不断增加,为此,沙蒙几乎是天天到乔羽住处,但他也不敢过于催他,因为他太知道搞创作的艰难。

所以,每天他来就只是和乔羽聊几句然后就走,但饶是这样,也让乔羽倍感压力,可这边他又找不到切入点和灵感,所以在那几天,他“憋”的是相当难受。

直到一天夜里,乔羽突然来了灵感。

说起来也十分有意思,在那天夜里,乔羽本身就因为无处下笔而感到烦躁,恰逢当时窗外雷声隆隆,憋闷的他,就决定出来走走透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