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去年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1%至4142亿元;2024年1-3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为1086亿元,同比增长3.4%。【注:化妆品可分为美妆和个护两大类,其中美妆类包括护肤、彩妆、香水,个护类可细分为头发护理、身体护理、口腔护理、婴幼儿护理】

近年来,本土品牌发展迅猛,2023年不仅是零售总额再创新高,国货美妆品牌的市场份额也首次超越国际品牌,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货美妆市场份额达到50.4%。国货美妆上市企业迎来了新的竞争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底登陆资本市场的上美股份,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货美妆企业,旗下拥有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三大核心品牌,以及肌能、安弥儿、极方、newpage一页、安敏优等品牌,涵盖大众护肤、洗护个护、母婴用品、彩妆等领域。

去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元,其中,韩束营收同比增长143.8%至30.90亿元,占总营收的73.7%,位居国货美妆第一阵营。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全力押注短视频平台,去年线上渠道营收同比增长78.9%至35.87亿元,其中线上自营营收同比增长174%至29.09亿元,收入占比一举从去年同期的39.6%提升至69.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羊股份“增利不增收”,营收同比下降4.86%至44.93亿元,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净利润则同比大涨135.42%至2.94亿元。这家企业成立于06年,现已形成2+2+n的品牌矩阵,第一个2指的是御泥坊和2022年7月收购的法国高端护肤品牌伊菲丹EDB,第二个2是大水滴、小迷糊,n包含VAA、御、HPH等新锐品牌。

贝泰妮则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净利润缩水28.02%。在主品牌薇诺娜营收占比超过90%之际,公司依然没有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被寄予厚望的薇诺娜baby目前体量依然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3.35亿元,占营收比例升至6.07%,位于云南昆明高新区、投资超4亿元的贝泰妮新中央工厂建成投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续多年居于榜首的上海家化退居第二,营收同比减少7.16%至65.98亿元。这家第一家上市的本土美妆日化企业,诞生迄今已有126年历史,旗下拥有佰草集、玉泽、高夫、美加净、典萃、双妹、启初、汤美星、六神、家安等品牌。截至去年底,现存专柜及门店数合计574家。

2023年,上海家化护肤品类营收19.94亿元,同比增长0.98%,是所有品类中唯一实现营收增长的品类,营收占比达30.28%。个护家清、母婴、合作品牌分别下滑4.88%、13.35%、37.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部位于浙江杭州的珀莱雅成为国货美妆新“老大”,去年实现营收89.05亿元,净利润1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5%和46.06%。“双11”期间优异表现成为其稳坐头把交椅的关键一步,在天猫平台超越欧莱雅,登顶护肤品牌销售额榜单第一;彩妆方面,旗下的彩棠位居第二,仅次于欧莱雅的圣罗兰。

公司坚持执行“推大单品策略,搭建品牌矩阵”,主品牌珀莱雅依托双抗、红宝石、源力、能量四大产品系列,去年收入同比增长36.36%至71.77亿元,占总营收的80.73%;彩妆(彩棠)突破10亿元规模,同比大涨75.06%,大众护肤(悦芙媞)、洗护(Off&Relax)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86%、61.82%。

值得注意的是,珀莱雅虽然坐上国货美妆头把交椅,但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仍很大。2024年第一季度欧莱雅销售额为11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73亿元),这就相当于珀莱雅一年营收的将近10倍。

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最终都将回归到产品层面,研发投入是根基。珀莱雅的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同行,去年研发费用1.74亿元,同比增长35.59%,营收占比仅为1.96%。作为对比,逸仙电商研发投入1.1亿元,营收占比为3.22%;贝泰妮研发投入2.99亿元,营收占比为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