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世人多称庾亮“志大才疏”,原因有很多,但若说庾亮最大的败笔,就是他不听朝臣们的劝说,执意征苏峻归朝。结果逼反了苏峻,引起苏峻、祖约之乱,导致东晋都城建康被攻破。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同样认为庾亮能执政,只是因为外戚的身份,他的治国才能却很普通。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多,再次读完庾亮的一生,发现庾亮更多的是无奈吧。

若仅仅只看苏峻之乱,庾亮的政治手段确实“低劣”。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还得看他所处的背景。

从庾亮整个人生经历来说,苏峻之乱后,庾亮却是获益最多的那一个。

苏峻之乱发生在庾亮执政之初,我们先了解庾亮死后东晋朝堂的变局,就能看出庾亮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庾亮死后,东晋朝堂发生了什么?

说庾亮之前,我们来说一说对东晋影响巨大的桓温,桓温是东晋中期的一霸,他灭成汉主张北伐,打破了东晋只想“蜗居”江东的局势。

他的儿子桓玄更是亲自为东晋敲响了丧钟。

但桓玄最初是怎么起步的?

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翼代替他镇守武昌,为荆州刺史。荆州刺史虽是东晋的官职,但却能在庾氏家族内部交替,可见庾氏的权势之大。

但是当庾翼死后,庾氏权势虽然大,但缺少一个领军人物。这时是东晋中枢拿回荆州统治权的最佳时机。

东晋中枢朝堂虽然不想再让庾氏掌控着荆州,但庾氏在荆州经营数十年,早已根深蒂固。得有一个“强力”的人才能接管荆州的权力。

这时何充举荐桓温为荆州刺史,认为他能制衡庾氏。

桓温确实手段了得,拿回了荆州统治权,但他没有交回给东晋朝廷,而是收为己有。

东晋朝堂虽然收缴了庾氏的权柄,却将权柄交给了一个更年轻,更有“野心”的人。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
庾翼既卒,朝议皆以诸庾世在西籓,人情所安,宜依翼所请,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人,无出温者。”
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桓温吸收了荆州势力之后,便出兵灭掉成汉,在东晋的朝堂威望甚至超过了当初的庾亮。这时候,中枢朝堂的大人们又开始想法压制桓温来了。

这就是东晋中枢朝堂的一贯手法,兴邦立国不行,玩弄权力个顶个的一把好手。是得找人压制桓温,不过找谁呢?

这时候会稽王司马昱说了:殷浩可以。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
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

这个殷浩又是从哪冒出来的?

庾亮在荆州的时候一手提拔起来的。绕了一圈,用来压制庾氏的桓温,又得借助庾氏提拔的殷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加平西将军庾亮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
亮辟殷浩为记室参军。

可惜,殷浩不是桓温的对手,虽然有东晋中枢的支持,仍然被桓温逼死。

东晋中枢失去了压制桓温的最后手段,只能看着“自己”曾经扶植起来的人,变成了东晋的第一权臣。

都说桓温为了积攒镇压东晋的威望,才不断开启北伐。

但反过来是不是也成立?桓温为了减少东晋中枢对自己的阻力,才不断“专权”,好让自己可以安心北伐。

历史真的说得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庾亮执政前,东晋发生了什么?

那么在庾亮执政前,东晋又发生了什么?

庾亮执政时期,是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登基的时候。在司马衍之前的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可以说过得都比较“窝囊”。

明为皇帝,但大权却不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司马睿能立足江东,乃至最后当上皇帝,琅邪的王氏兄弟出力不小。

在当时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司马睿登基的时候,别的大臣都站立两旁,偏偏要王导陪他坐下,这份荣誉历史上有几个大臣得到过?

《晋书·王导传》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也是上文说到王氏兄弟中的那个“兄”。

王导在司马睿的朝堂中枢当执政官,王敦则出镇地方执掌兵权。兄弟俩一外一内、一文一武,占据了东晋的最高权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敦最初是因讨伐杜弢,升为镇东将军之后,才一步步占据了建康的上游,掌控了荆州、江州的军政大权。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王敦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王敦有时望着建康,会想着:我是不是也能试试当个皇帝?

朝里朝外都是世家掌权,司马睿会没有想法吗?他当然有。

于是他扶持刁协、刘隗来排挤世家,希望能重振皇权。但是他小看了世家反击的手段。

王敦以刁、刘二人“奸佞谄媚,谗陷忠良,蛊惑圣听,扰乱朝政”,兵锋直指建康。

当王敦借着诛除刁协、刘隗的名义,进军建康的时候,朝堂中枢的世家什么反应?我们从温峤对周顗的话中,就能推断出世家的态度。

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

王敦是为了清除世家的敌人刘隗、刁协,我们(世家)干脆别管王敦了。

在刘隗、刁协的态度上,世家与王敦利益是一致的。世家也想除掉刘刁二人。

世家们集体和稀泥,对王敦采取不抵抗的态度,让王敦轻易攻破了建康。司马睿也因此郁郁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敦能攻占建康,以为全靠的自己的能力,于是便想着再进一步。但这时候他遭到了朝堂中世家的联合反对——大家一起掌权才是东晋该有的局面,你王敦不要想独霸朝堂哦。

王敦发现自己受到世家的“排挤”,在建康难有作为,便离开了建康回归了武昌。

当王敦最后想用武力来获取权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曾经轻易拿下的建康,却连门都进不去了。

王敦前后两次进攻,只因为少了世家的参与,结局便有了天地之别。

世家对王敦的纵容与对抗,这一切都被庾亮看在眼里。

王敦的兴盛与败亡,背后都有世家的操纵。

庾亮上台——经过考虑,东晋皇帝还是选择了相信外戚

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成帝司马衍即位的时候才6岁,这是虚岁。

《资治通鉴》上记录司马衍“生五年矣”,也就是说。

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在东晋朝堂那样“群狼环饲”的环境中生存?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成帝的父亲晋明帝司马绍,便设定了长达七人的辅政名单:

帝(司马绍)引太宰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音同捆)、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羕是为了“平衡”王导,但仅靠司马羕压不住王导。毕竟司马睿都需要礼让的王氏,哪是一个司马氏宗王能对付的?哪怕王氏的声望,在王敦之乱后,受到影响,但王氏依然是庞然大物。

夺取王氏权力的关键是太后庾氏。因此在魏晋之后,东晋再次出现了太后临朝的景象,这是为庾亮掌权做铺垫。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九月,癸卯,太后临朝称制。以司徒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参辅朝政,然事之大要皆决于亮。

虽然同为辅政,但大事庾亮说了算。

庾亮掌权后,便开始整肃朝堂,但庾亮除了外戚的身份,威望不足,面对世家难以服众。

曹操当初虽然是汉室实际上的掌权者,但他能一下子当上魏王吗?还不是靠着战功一点点刷威望,然后逐步升上去的。

庾亮以前根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却一下当上了东晋的最高执政官,其他人自然会有想法。

若庾亮与王导的执政理念一样,没准还能获得世家的“认同”,但决定做出一番事业的庾亮,怎么会学王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敦之乱前一直是王导执政,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对比王导与庾亮执政“效果”的:

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及庾亮用事,任法裁物,颇失人心。(《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王导所谓的“宽和”,换句话说就是对世家的“违法乱纪”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王导想要的是联合世家共同掌控东晋朝堂,他王导当众世家的代言人以及联络人。

王导维护的是世家的利益。

对世家来说,更不愿意上头有个人管着自己。在朝堂上有王导提自己说话,自己呢又能在外面“逍遥快活”,谁不高兴?这便是王导能够“得众”的原因。

庾亮却不一样,他想要挽救东晋的颓势。那么首先便需要整肃朝纲,让东晋这个政治机器运转起来。

庾亮首先做的便是明法令,打击世家子弟的“违法乱纪”现象。

这对东晋是好事,但对世家就不一样了。世家们不想要东晋强大,只想自己过得逍遥就行了。

庾亮会借着辅助大权,惩处一些人,希望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庾亮也得罪了世家,遭到了世家的抵制。

于是庾亮的“任法裁物”,便会“颇失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导不作为,却获得了人心。庾亮明法令,整顿朝堂,却失去了人心。

这难道不是东晋政治的讽刺?

庾亮认识到了世家势力的顽固,仅靠他自己难有作为,他得另想他法。

庾亮不是办法的办法:建筑已经腐朽,不如推倒重建

庾亮的办法便是历阳内史苏峻,这个流民出身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