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广州召开了一场关于自来水的价格听证会:

1800多万人口的城市,选出了17位听证会参加人。

包括9名普通居民消费者,3名非居民消费者,1名经营者,1名其他利益相关方,1名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专家学者。

虽然从事不同的工作,但这些听证代表均表示:

理解和支持水价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有9人支持方案一,即民用水第一阶梯水价从1.98元/m³升到2.6元/m³,涨幅为31.3%。

7人支持方案二,第一梯队升到2.46元/m³,涨幅为24.2%。

只有一人,赞成水价改革的同时,认为方案一方案二幅度较大,需要进一步的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看来,广州人对于水价的上涨,整体上是属于“喜闻乐见”,“竭诚欢迎”的。

而且充分实践了程序正义,发布会开诚布公,民主决策。

相较于前段时间重庆、成都的燃气悄悄涨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921.2亿元,增长40%。

专家们所说的“温和通胀是经济健康的表现”,最先在民生的细微末节,实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其实最近一个月,不少新闻都和涨价相关。

除了水费、电费、燃气费,以及一直居高不下的油价之外,高铁票的价格也贵了三五斗。

有些没上涨的,也出现了不少“误收费”现象。

根据铁路12306官网的公告,武广、沪杭、沪昆、杭甬4条高铁,票价即将迎来上涨,普通座涨幅20%左右,商务座最高涨幅近40%。

以前大操大建的时候,说不能算经济账,也要算民生账,一副不差钱的样子。

现在看来,还是要算算账的。

毕竟……房子降价了嘛。

一鲸落,总要万物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想说的是,基础性消费品的上涨,并不能真正提升消费的活力。

因为多收上去的钱,大多是为了弥补亏空,而不是促进流通。

同时也会给生产端增加成本。

工业企业用水价增加了30%,多少会挫伤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也会限缩民间消费和投资的活力。

小张每月工资就5000,基本消费涨了500,那休闲娱乐消费,自然要降5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果靠这些基本消费品的增长,去拉动纸面消费数据的增长,久而久之,不仅纸面的账会会越算越糊涂,群众也会产生一种错觉:

统计里的数据,真的有我吗?

做事目光要长远:

无论是财政信用,还是货币信用,转移坏账都不应该通过透支本身的信用为代价。

因为一旦信用被透支完毕,或者戳破人们可以忍受的最低限度,消费者的愤怒会转化为极大的信任危机。

而这一幕,已经在川渝“偷电”事件中,预演了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尽管我们在维护 “面子工程”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验,也有许多统计行业的行家里手。

但,客观的规律难以改变,涨价只能促纸经济,难以促真经济。

良性的经济循环,应该是群众有消费信心,口袋里也有钱消费,投资人有投资预期,投资能看到回报。

我们的经济学家应该明白,消费信心不是媒体能唱热的,而是通过充实市场主体的口袋去激活的。

充实市场主体,绝不能单单依靠投几个千亿大基建,大项目。

因为这样做,不仅容易造成资源错配,浪费建设。

更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一个情况:

1000个亿的投资,500个亿被中间大大小小的手套顺走,然后通过一些不法途径转移到国外,成了夏威夷海滩上的一座座“小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市场主体是人,一个个普通的人。

中国幅员辽阔,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

倘使节用公帑以爱人,使民以时。

各级专家、局长公心自守,破垄断、流通之藩篱。

顺应经济规律,敬事而信,慎用有形之手,充分松绑市场主体。

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府库亏空?

望诸公少开一些走过场的听证会,填补亏空之余,也多想想富民之道,确保涨价造福市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