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香港特区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经常被人诟病。近日有关小学六年(6-12岁)的常识课一分为二,分为人文科和科学科;首先从高小三年开始(9-12岁),从2025年起推行;教育界有人慨叹来得太迟,有人怀疑过于匆忙。一些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接受访问的时候,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有校长担心触碰国安底线,有老师担心课程应付不来,有家长关心考试评核方式,有学生担心上课时间增加。总而言之,缺乏足够的信心,对很多问题采取负面的怀疑态度,没有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正向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教育改革是97回归以来三大改革之一。高中三年(15-18岁)的通识教育科(简称通识科)从2009年起推行,2012年公开考试。2019年“黑暴”动乱,通识科备受诟病,经检讨后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从2021起推行,2024年公开考试。笔者个人的理解是:之前的通识科和现在的公民科的设计,应该是要求完成三年初中基础教育之后,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三年高中期间,学生在人文、科学和科技教育三方面的学习领域:1、掌握综合的知识和技能,2、建立正确的三观和心态。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态就是民族立场、国家观点和思维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衔接到大学一年级的必修科(这些必修科应正名为教养学科,具体内容笔者早前已经介绍过,日后有机会再详细解说)。笔者这样论述,相信能够把公民科的核心要求和目标表达得简洁清楚。

高小三年(9-12岁)的常识课,引领到初中三年(12-15岁)的生活与社会课程,再衔接到高中三年(15-18岁)的公民课。这方面为期九年的基础教育,一言以蔽之,是培育学生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在个人、社会、国家及人文、科学、科技教育的学习领域有秩序地增长知识、形成性格,拾级上进。这也是接触社会、认识国家、启发逻辑思维、选择人生方向的成长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关香港的教育改革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疑虑,有校长认为要给教师时间及空间做准备(没信心),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们极大的挑战(很困难),说穿了其实是十分不情愿。

为了在中小学同时推动人文和科学教育,从2012年起,香港其实已经谈了12年。小学的常识课改革是去年推出的最新的尝试;笔者认为,一定要有创新思维,需要接触社会,需要了解历史,需要动腿动手。人文教育要体验生活场景,科学教育要诱发求知欲望,这些都是正常的要求。其实内地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老早已经走在前面,香港要寻求改变,应该直接参考内地,还有就是外国的相关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多年来早已提出,香港教育改革路为什么踟蹰不前,不汤不水,临岐彷徨?说来说去其根本原因是香港从长期受英国殖民式管治回归到祖国怀抱而港人治港,和平地主权复归而没有经受火与血的洗礼,堪称史无前例,属丰功伟绩;代价是历史文化上和价值意识上残留下来的问题未有及时作出根本改变的契机,磨磨蹭蹭,民族立场和国家观点未能及时确立,于是教育改革的方法也就混沌不明,方向迷失。近年的后果是大约12万中产家庭选择以BNO的身份贸然移居英国而大多遭逢厄困,在残酷的生活现实面前被逼恶补政治课和历史课而悔恨已迟,祸延下一代因为身份认同迷失而痛苦不堪。这方面回归以来香港教育界的高官高层高管们都或多或少负有他们不自知的、未有及时有所作为的集体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