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现象,大家好像都是在说日子不好过,过得紧吧,都是在省吃俭用,但是最近周边的演唱会是场场爆满,然后刚刚五一的假期各地的景点还是人满为患,酒店机票蹭蹭上涨,这感觉是极限拉扯,现象相差的悬殊太大了。

经常看新闻的人不管是从官方还是其它渠道,大家听到的看到的好像都是就一片欣欣向荣,经济指标都是超预期完成,但是咱们老百姓的这些个体感受到的确跟报道的大相径庭,这里面的原因究竟在哪儿?

其实出门旅游、看演唱会并不是大多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富自由攻略手册#中国人的代表,是媒体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现象,或者说舆论需要看到这个,懂的都懂,但是实际上紧缩、降低欲望、理性消费、不敢投资、拼命存钱,这些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现状。针对这个现象其实也不用奇怪,我给大家简单的说说。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数据,咱们国家今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6.8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债务增速有所下行,同比增长了8.8%(增长的慢了),按季度增速来看,已经处于200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同比增速分别为5.1%、8.3%和14.7%。也就是说,居民债务增速再创新低,企业部门债务增速继续回落,只有政府的债务增速仍然维持在较高位置。

这些个数据也分人说,面上看似是在增长,但是相比于去年以及过去的十几年增速放缓才是重点,这个说明了什么问题?

背后其实就是当前货币仍然主要流向政府、城投公司以及央国企。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很多人说经济增长超预期,但个人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难就业,民企不敢投资的根本原因。看似几百万亿,其实完全没动起来,没有进入市场,都在政府和国央企手里,老百姓以及民营企业想也别想,不可能获取到的,这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如何有效发挥资金的乘数效应,让钱流到该去的地方。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所有的政策基本都是围绕驱赶货币进入流通环节在开展工作。通俗点说,就是逼着大家把存款往银行系统外搬。至于花钱的途径,那可真是越来越多了,大到家电以旧换新、房子以旧换新、老旧小区改造,小到吃烧烤麻辣烫、旅游度假、看明星演唱会等。

借用网上比较有意思的一句话,消费大舞台,有钱你就来。反正就是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招数来让大家消费,就像楼市之前是怕你多买,各种限制手段奇初,现在则是怕你不买,纷纷取消了各种限制政策。

我的个人理解,经济问题先放到一边,关键是普罗大众对未来的预期都是一样的,表示悲观。前几天有一个新闻冲上了热搜,钟薛高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后,钟薛高是一个卖雪糕的,然后一根儿雪糕卖几十块或上百块的那个,这老板被限高坐了一宿绿皮车回北京被爆出来,然后在网上博眼球,说卖红薯也要把债还上。还债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整的还自我感动的不行。

像钟薛高这类认不清自己的企业有大把的,这类企业呢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生长于消费升级时期,却死于产品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潜在变化,大环境不景气,愿意为这类消费升级产品买单的群体大幅萎缩,结果是销量骤降,库存积压,企业一步步被拖死。钟薛高只是过去几年众多搞消费升级失败的品牌的缩影。

只可惜时过境迁,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事实上,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银行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了。近期出现的两个微妙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据:

第一个:部分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存五年没有存三年的利息多,也有银行出现了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现象。

第二个:招商银行不再发放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大额存单。

这两件事的本质都是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了,反映了部分银行求贷求存的双重压力。说到底是客户的存款意愿太高,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钱太多,银行也放不出去。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今年一季度存款增加,实际上过去四年老百姓疯狂往银行账户里净存了58.24万亿元,且82%是定期存款,这四年新增的存款总额更是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的总和。

事实已经很清晰了,在整体经济形势收紧的背景之下,去杠杆成为主流的现实之下,过往躺着就能轻松赚钱的银行也开始要承受压力了。这就是当下中国经济现实的一个真实缩影。

我理解今年存款利率可能还会下调一次,所以如果你是4%至5%的利率水平贷款买的房,提前还贷仍然是最好的理财,因为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收益大于3%的投资产品了,当居民和企业不能创造需求负重前行的时候,政府自会出手,因为资金在银行里,房子在地产商手里,生产的商品在企业主手里,这些都是硬着陆,只有到了个人手里才是软着陆。

但是想软着陆,那有那么简单?当经济增速下降以后,卖地收入和税收大幅减少以后,很多后遗症就开始出现了,大家知道吗,2023年的卖地收入比2021年少了整整3万亿,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必然得找各种方法去补,所以才出现最近高铁涨价,水电费涨价,好像听说大学学费也涨价,一些地方的行政处罚力度也加大,比如汽车违章啥的,北京的摄像头反正是没少加,不知道别的地方,还有一些财政紧缺的城市也开始大搞人员精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