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狮子洋畔。奔腾入海的珠江水,见证了南粤大地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一颗明珠在珠江入海口冉冉升起。

南沙,广州最南端的行政区,衔珠江而临大洋,通内地而向海外。这里曾经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繁荣兴盛,南沙横档岛上的虎门税馆,记录了这条千年商都通道上频繁的经贸往来。现在,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也是大湾区着重打造走向世界的门户枢纽。未来,这里要同世界开展更全面、更深入、更长远的交融交往。怀揣着与世界交流的热望,南沙建设的宏图正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7月13日-15日,100名香港创业青年走进广州南沙实地调研,了解南沙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南沙,是时代的选择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这片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于湾区经济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在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开放和创新发展模式是必然要求,湾区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湾区经济将有效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从而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

同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9+2”(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聚焦三地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在规则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周年。5年来,大湾区经济总量新增3.2万亿元,常住人口增加1600万人,研发经费支出新增超1800亿元,内地9市进出口总额接近40万亿元。

5年里,深圳、广州年GDP先后突破3万亿元,东莞、佛山也跻身万亿城市。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统计数据,202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达2.99万亿港币(按202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6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澳门本地生产总值达3695亿澳门币(按202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0.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5%。

飞速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活力,大湾区也被预测为未来全球最具潜力的增长极之一。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论述表明了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大湾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需要通过大湾区的制度型开放和大融合来实现。

融合,是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重大合作平台,对于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推动大湾区内部融合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其中,尤其是南沙作为同时携手香港和澳门的全面合作示范区,有着探索三地协同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使命。

自2012年广州南沙新区成为第6个国家级新区开始,南沙的战略定位就在不断升级。从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到如今,南沙在大湾区的发展布局中一直被寄予厚望。

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正式公布。这一次,南沙站在了“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上,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担起更大的使命。

对于南沙的新使命,郑永年认为,南沙要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今天,“先行先试”,是南沙全域803平方公里上的主题词。

先行先试,让大湾区加速融合

今年的清明假期与港澳公众假期相邻,从3月底开始,港珠澳大桥出入境客流车流屡创新高。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3月28日至4月6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车流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和17万辆次,日均超过10万人次和1.7万辆次。

人员的频繁流动往来,推动着大湾区的加速融合。

假期刚过,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朱奕璇又将前往香港,从年初至今,她已进出港澳10余次。“以前去港澳,个人签注每次要间隔60天,耽误了很多项目的进程。自从拿到了人才签注,一年内可以多次往返港澳,特别方便。”

从2023年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便利六类大湾区内地人才赴港澳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南沙正是广州试点实施该政策的首发地。人才签注政策实施后,南沙已有超500名人才享受到这一政策的便利。

2023年6月,南沙发布涵盖6大产业领域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同时纳入港澳地区专业人才持证人群较多的84项资格证书。清单发布以来,已有125名港澳人才通过认定。

“以往,如果要来到内地执业或者重新考取专业资格,境外的职业资格可能全部不计,要重新从最初级开始。实现职业资格认可后,我可以将过去近30年的境外专业工作经验直接带到南沙来。”在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政策发布会上,广州南沙区庆盛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黎祥掀分享道。

《南沙方案》发布以来,南沙不断打通国际人才流动、使用、评价等关键环节堵点,在体制机制上融通港澳、接轨国际。在南沙,越来越多的“全国率先”“全国首创”的“软联通”举措让粤港澳三地人才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

在全国率先试点聘任7名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6名调解员、3名检察听证员,率先聘用港澳人才担任公职人员;全国首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试行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

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与国际接轨。体制机制通了,资本、人才等要素也就“活”起来了。

2023年9月,澳门理工大学副教授檀韬在学校迎来了他的“同学”——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峰。距离他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檀韬和袁峰都是第二期粤港澳大湾区卓越工程师研修班(简称“卓越工程师研修班”)的学员,他们的相识也始于那次研学之旅。

“研修班种下了友谊与合作的种子,如今,种子已开始发芽,我们和檀教授团队的合作也在切实推进。”袁峰说,是卓越工程师研修班为他们的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卓越工程师研修班是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的重要品牌项目。2023年1月5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发展局(简称“南沙人才发展局”)、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澳门专才发展学会共同举办的“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揭牌成立,这是大湾区第一个成型的三方合作运作机制。

这一次,南沙“先行先试”与港澳建立起沟通合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粤港澳人才协同合作向实而行,以三地人才互联互通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2023年,三期卓越工程师研修班如期在南沙、香港、澳门三地依次举行。据统计,活动共促成三地间20余个产业科研的合作意向。同时,通过活动,南沙与港澳间“不清楚”“不知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港澳专业人才在南沙获得职业资格认可,正是基于活动的发现。

“将这些需求和障碍一一找出来,然后研究解决办法,这是举办卓越工程师研修班的一项重要功能。”南沙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南沙人才发展局将依托卓越工程师研修班、“广聚英才汇湾区”等更多品牌活动,进一步推进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扩容,联合港澳更多协会组织共同成立人才协同发展生态联盟,积极推动三地在政府层面实现更深层次协同,广聚合力推进人才协同,助力大湾区的融通聚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粤港澳大湾区卓越工程师第二期研学活动期间,粤港澳三地人才参观香港数码港

从聚集,到聚变

南沙变了,是最初来到这里的那批人才的最深感受。

“南沙的交通便利了,发展非常快。”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健齿”)创始人兼总工程师陈贤帅说。他还记得2013年刚来时,从香港先要坐火车到广州东站,再转几趟地铁才能到南沙。“现在,从香港坐高铁不到一小时就能直达南沙庆盛站。”

最近,深中通道工程建设进入最后的冲刺期。通车后,深圳和中山两地将实现半小时通达。在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与之接驳后,从南沙抵达中山或深圳,行车时间都将缩短至20分钟以内。

当几何中心变成交通中心,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在脚下。

“这里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庄珏7年前初到南沙时,IFF永久会址所在地的明珠湾横沥岛尖还是一片农田。

在明珠湾起步区,曾经的滩涂、农田已被重新定义描绘,如今这里焕然一新,既有高楼林立的总部商务办公区,也有市政基础设施及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岭南钻石水乡社区,还有被丰富水生植被点缀而成的滨海景观带。

横沥岛尖上,一朵钢铁木棉花已华丽绽放,这是IFF永久会址,以永久会址为基础,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也将在此崛起;灵山岛尖上,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一期主体结构最近刚刚完成全面封顶,一期工程预计于2025年建成,毗邻它的是利通金融中心、越秀国际金融中心、中交汇通中心……这是一道由总部建筑勾勒出的城市风景线。

截至今年2月,明珠湾起步区建成项目16个,在建项目32个,共涉及总投资额1509亿元。日新月异的明珠湾,助力着南沙成为真正的湾区之心。

在南沙,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长远布局,也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精准发力,更是那些怀揣梦想奔赴而来的人才与企业开拓创新的结果。

从初创企业到未来独角兽企业,中科健齿在南沙一待就是10年。如今,中科健齿的口腔颅颌面植入式技术转化产品(牙种植体)已入选国家集采名录,年产值超4亿元。陈贤帅说,中科健齿的发展得益于南沙科创政策长期以来的扶持,从科技攻关、研发补助到经济贡献奖励,多年来总共获得了数千万元的奖补扶持。

这样的“不计成本”,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也看在眼里。10年前,广东医谷落户南沙,2020年获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此时距离开园运营仅两年。谢嘉生和医谷的企业家见证了南沙生物科技产业生态体系的日趋完善,也见证了南沙不断以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各类政策助力着企业、人才发展。

在人才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目前,包括广东医谷在内,南沙已形成生物谷、健康谷等多个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集聚区,累计落户超过40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高端化学药、细胞治疗、高端植介入器械等多个特色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2022年7月,南沙出台国家级新区首个“四链”融合政策体系,之后5年预计将投入超200亿元,分层次、全周期地精准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推动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随后,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元宇宙九条、强芯九条、港澳青创“新十条”、科创十条、探天九条、总部政策2.0、稳外贸五条、进口贸易示范区九条、外资六条、专精特新、离岸贸易、涉外法律服务业等政策举措相继推出,南沙以产引才、以才强产,以最优政策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近,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发布。榜单显示,全球独角兽数量达到1453家,美国以703家独角兽领跑全球,中国以340家位居第二。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0家独角兽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7家。胡润认为,大湾区的特色在于拥有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由此孵化的独角兽数量同比增多。

从城市排名看,广州位列第9,共有24家企业上榜,包括位于南沙的小马智行、巨湾技研、中科宇航和中芯种业4家企业。

独角兽企业的落地发展与当地所打造的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密不可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认为,在10多年的新区建设过程中,南沙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开放优势,以及营商环境和创新平台优势逐步凸显,探索出的多项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下一步,南沙应着力建设好全球创新资源的人才平台,将南沙营智环境的品牌推向国际,让人才来到这里真正成为“南沙人”。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南沙意见》)。《南沙意见》部署了15条具体改革举措,其中11条为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谋划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从国家层面体系性统筹设计的重点改革任务;另一类是发挥南沙既有领域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改革举措。

继《南沙方案》之后,《南沙意见》再次给予重磅支持政策,为南沙开发开放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带来新的重大利好,对更好发挥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年前,南沙引进的第一批人才如今已完成了为南沙“开疆拓土”的初创使命。10年后,《南沙方案》让南沙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开发”。这一次,在南沙“面向世界”的宏图里,要邀请更多海内外人才到来,共赴南沙的“芯晨大海”之约。

汇聚全球人才,成就伟大梦想

2023年6月7日,首枚“南沙造”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19日,“MOBY LEGACY”号轮在南沙龙穴岛交付启航;12月29日起,小马智行“无人网约车”在南沙正式开启收费运营……

近年来,尖端科研、先进制造在南沙全域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科创图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海洋经济、元宇宙……南沙的“芯晨大海”里包罗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产业格局。

向世界出发、为未来布局,南沙也要为此搭建更多与世界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加快国际化人才在此集聚。

一直以来,南沙都在为此布局。

2021年,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布“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要将南沙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时隔两年,南沙发布重磅升级的“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以力度之大、政策之优、服务之全,全力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聚焦顶尖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重点人才群体,精准提出引进培育措施。为新引进学历人才提供最高12万元的生活补贴、新引进国际知名高校博士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人才项目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在南沙,外国人才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享受经济补贴。”南沙引才大使、俄罗斯籍姑娘Elizaveta Vede(魏丽莎)觉得,南沙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这里对外国人才的各类保障措施也居于中国前列。在她眼里,南沙有着有竞争力的政策和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布局,未来一定能成为国际人才特区。

为了让外籍人才能在南沙更好地工作、生活,南沙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广州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南沙分中心启用后,不仅优化了外籍人才申办出入境咨询,还简化了办事流程,通过三级联审联签方式,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居办理时间大幅缩短;南沙突破外籍华人限制条件,外籍博士人才在这里可直接申请永居。

2023年,南沙还高标准组建了由多名海归人才组成的南沙国际人才服务官团队,为国际化人才提供人才服务。同时,为部分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量身定制配备专属人才服务官,提供24小时的专业服务。

《南沙方案》发布后,南沙面向港澳人才实施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这一政策让广州柏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柏亨欣喜不已。2021年,香港青年李柏亨在南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将企业落户在南沙创享湾。如今,李柏亨再次感受到国家对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的支持鼓励。

在强政策、优服务的同时,南沙也以更好的载体、更高的平台不断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汇聚于此,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筑梦舞台。

2021年,在美国待了22年的顾正龙回来了,并加盟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在这个能推动他学术研究的地方继续探索线粒体的“秘密”。如今,顾正龙已在这里组建起颇具规模的科研团队。

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学校打破了传统大学院系之分,首设“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探路。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微电子学域主任须江说,他从清水湾校区来到这里,正是被这一全新学术架构所吸引。2021年,褚晓文从香港举家迁至南沙,加入尚在筹建中的港科大(广州),他觉得这里的平台和机会更大,科研成果在这里能够更好地落地。

当下的南沙,正全力打造更多的科创载体和国际交流平台,南沙科学城、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广州海洋实验室、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南沙开发区)、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港澳青创基地等将成为南沙引育海内外人才、项目、机构的良好载体和孵化器;通过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CNBC全球科技大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等国际会议,南沙将链接全球各领域的创新人才,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南沙的建设蓝图吸引着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人才在此汇聚。截至目前,南沙已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2万余人,全区近5年高层次人才年均增长100%,年新招收博士后超100人,其中,海外高校博士占比达1/4。

当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从世界各地而来,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在这里交锋、汇集,更多的创新成果也会在这里诞生。人才成就了昨日的硅谷,今天,面向世界的南沙已做好准备,这方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足以承载伟大的梦想、可期的未来。(本刊记者 季昕)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5期)

作者:季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