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的图片,内容是某地的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公示名单,一位名叫赵爱军的人以排名第一的综合成绩,顺利考上了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请仔细看,他的现任职务一栏,写着“原汝州晚报副总编辑”,也就是说他考试的时候已没有职务,只是曾经担任过副总编辑。
按照正常的升迁逻辑,以他的处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毫不夸张的说,是公选改变了他的命运,没有公选他大概率只会以“原汝州晚报副总编辑”的身份,默默无闻的退休。
公开选拔,这个颇具时代色彩的词汇,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很多年轻的朋友甚至不知道公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经过网络搜索后发现,确实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公选的报道了,就算有,也只是零零星星,且报名要求极高。
同样是针对体制内在职在编干部的选拔考试,公开选拔比遴选、选调更令人兴奋,因为它的力度更大,可以更直观地改变命运。
比如,一个在乡镇工作多年而得不到晋升的副镇长,通过公选他可以一跃成为副县长,直接由副科级跳到副处级,华丽转身,成为领导的领导,堪称鲤鱼跃龙门。
越了解公开选拔,它就越是让人怀念。
以2010年河南省南阳市举办的一次公开选拔副处级年轻干部为例,其中有太多的亮点,细细品味,忍不住感慨万千。
备注:内乡县隶属南阳市,该案例为随机选择,无任何指向性,也不针对任何单位及个人。
先来看报最受关注的职位,《方案》提出一共招录30名副处级干部,包括“县(市、区)13名,任副县级干部、县市区政府党组成员”,就是副县长。
还有“市直机关17名,任副处级干部”,就是市局副局长。
此次公选的原则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明确提到“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坚持重视基层、注重实践原则”,“坚持群众公认、突出实绩原则”,“坚持科学规范、阳光操作原则”。
这些内容至今看来仍不过时,与现状对比,更显得弥足珍贵。
报考条件更是极具诱惑力。
南阳市市内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干部均可报考;不在南阳市工作的,只要是南阳市户籍的在职在编人员都能报考。
也就是说,哪怕你在省外工作,只要是南阳人,都能参加。
对级别的要求是,正科级满1年,副科级满4年,企业则是中层正职满1年,副职满4年。
是的,工作满四年的副镇长就可以考副县长,考上了就连升两级,像越级提拔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相关人员想报名,除了组织推荐以外,还可以个人自荐,千万不要小看这条规定,以如今的遴选考试为例,绝大多数都需要当地组织部门的审批,不被批准的,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允许个人自荐,无疑将极大的促进考试报名的积极性,没有单位审批这一关,再也不必看领导的脸色,人人都能公平的参加。
公开透明,是本次公选的又一大亮点。
为期两周的宣传发动阶段,要组织召开公开选拔副县处级年轻干部工作会议,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向市内外发布公开选拔公告。
接下来的笔试、面试、考察等各个环节,考生的成绩都会向社会公布,并书面通知到本人。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坚持重视基层、注重实践原则”并没有成为一句空话,在公选的开展中真正得到了体现。
针对有党政正副职工作经历的考生按任职时间长短进行资历评价加分,正职满半年有效成绩加0.1分,每半年加0.1分,最多加1分。副职(含人大主席)比照正职按50%比例加分,最多加0.5分。
《方案》还强调公开选拔工作全过程接受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将全程参与,加强内部监督,并且按规定公开、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监督。
各种类型的监督,是贯穿始终的。
仅仅从《方案》中便能明显的感觉到当时的朝气蓬勃,组织部门诚意清晰可见。
2011年3月,30名脱颖而出的年轻干部,终于成功走上了副县处级领导岗位,他们的人生就此也发生了变化。
南阳市当地媒体将本次公选形容为“一次科学谋划的公选、一次视野开阔的公选、一次阳光透明的公选、一次公正严谨的公选”。
据统计,本次公选共有437人报名,397人参加笔试,155人参加面试,90人进入考察,36人进入延伸考察,最终30人上岸,上岸率仅为6.9%。
竞争不可谓不激烈,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但就算是落选者,也不会完全失望,因为考试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对每个人来说,机会都相同,谁能脱颖而出,全凭实力说话。
这次不行,大不了下次再来。
不管从方方面面来看,南阳市的这次公选都足以在当地的体制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亮点真的太多了。
副科考副处、自荐报名、书面通知、宣传造势、媒体公开、全过程监督等等,这些创新就算放到今天,一样令人惊艳,绝不会过时。
不只是在南阳,2010年前后,全国各地的公开选拔就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每个地方都在尝试着“不拘一格降人才”。
比如,湖南省2007年的一次公开选拔中,25岁的副镇长龙某,以优异的综合成绩顺利进入考察阶段,他报考的岗位是衡阳团市委副书记(副处级)。
尽管最后没能如愿,但这次经历必然终身难忘,25岁,激情四射的年纪,他的未来还有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因公选改变命运,走上领导岗位的人不计其数,有不少人还步入了高级领导行列。
以下是一名省部级领导的部分履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的成功离不开那两次公选。
1998年8月,22岁的他以乡镇组织干事的身份考上了团县委书记,级别从科员直升为正科。
仅仅半年后,1999年2月,他又通过公选成为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副处级),此时,本科学历的他才刚满23岁。
现如今“00”后被提拔为副镇长都会引来质疑,而同样年龄的他当时已是副处,却没有任何人怀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00”后的副镇长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而他的副处却是凭实力考来的,成绩清楚可查。
公选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仅能快速打通晋升渠道,而且能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可。
然而,事与愿违,谁也没想到,备受关注的公选制度竟然会渐渐退出选拔考试的舞台。
现在的干部选拔制度也变得越来越神秘,就连任前公示都晦涩难懂,什么“拟任市直机关正处级领导职务”、什么“拟进一步使用”等等。
除了实际参与任免的那些人,外人基本看不懂,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职务,也不清楚怎么进一步使用。
有人说,虽然公开选拔没有了,但现在职级并行已经落实,只要年限到了,就算没有职务,也能享受相同职级的待遇,干副科的活,拿正科的工资,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的确如此。
但公选减少,乃至取消后,那些没有背景的年轻干部,从此就失去了一条,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条上升渠道,职务和职级是两回事,当局长远比拿局长工资更能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实职和虚职的毕竟有着天壤之别。
总而言之,公开选拔改变了无数70、80后体制内干部的命运,让他们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其效果类似于1977年恢复的高考,如今高考依旧。
公选却几乎销声匿迹,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怀念呢?
只有了解公选的人,才懂得公选的难能可贵,它是寒门出贵子不多的道路之一,希望它不要消失。
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