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毛主席去世前,曾向美国发出一份邀请函,只不过邀请的并不是总统福特,而是因“水门风波”而下台的前任总统尼克松。

外界都说,这是毛主席留下的最后一记阳谋,给美国政坛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就连总统福特都自愧弗如,这是怎么回事?

毛主席与尼克松、福特间有何故事?这次邀请又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中美破冰,戛然而止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里,中美关系一度十分僵硬,因为美国对我国实施了遏制和孤立政策。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因为当时苏联正和美国“竞赛”,而美国又深陷战争泥潭。

1968年上台的尼克松敏锐察觉到了美国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的日益下降,决定将中国争取为“盟友”,所以在上台第二年尼克松就托人传话示好:

“白宫到北京之间,应该建立一条特殊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有意打破中美隔绝的局面,恰好我国当时也有相同的想法。

所以毛主席在会见斯诺时才会说,只要美国总统愿意过来,那么就可以谈。

此后,我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应运而生。

中美之间的接触逐渐频繁起来,基辛格顺利访华更给尼克松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尼克松正式来华之前,美国媒体就对这件事进行了大肆报道,称这是一次“不亚于去月球”的访问。

为了能够跟尼克松一起抵达中国,抢占先机,各类人员更是几乎踏破了白宫的大门。

尼克松本人也对这次出行非常重视,他在来华之前就与夫人一同学习了筷子的用法,在飞机上的时候更是反复练习握手,看起来甚至还有些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下飞机,尼克松就看到了率队迎接他的周总理,两人来了次世纪握手;

不到三个小时,尼克松就被送到了中南海书房,与毛主席展开恳切交谈。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这次会晤原本只有15分钟。

不过两人聊得比较好,最终这次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两人给彼此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中美关系也由此迎来“破冰”,两国恢复正常往来,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凭借这番表现,尼克松顺利完成连任。

而按照他此前的承诺,接下来应该是中美关系的高速发展期才对,可“水门事件”打破了原本平和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突如其来的水门事件

故事还得从1971年说起,尼克松以记录会议内容为由,在白宫装了套窃听设备。

本来这不算什么大事,毕竟用他的话来说:

“罗斯福之后的每一任总统都这么干!”

可是后来有人指控,尼克松在总统大选时用这套设备窃取竞争对手情报。

而1972年6月保安又在华盛顿水门大厦逮到了五个安装窃听器、偷拍文件的“小贼”,两条消息一结合,一时间引发了不小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小贼”是别人,尼克松还能反驳两句,偏偏小贼是他的安全顾问,这让他百口莫辩。

而更戏剧性的还在后面——

安全顾问为了脱罪,把责任推给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也不想“背锅”,直接当庭“坦白”,反过来给其他人指控尼克松充当了佐证。

事情越闹越大,水门事件委员会要求尼克松提交与手下的谈话录音,没想到不仅要求被拒绝,特别检察官考克斯还被尼克松给免去了职务。

这下子美国舆论算是炸开了锅,而尼克松也逐渐失去了国会议员的支持,被迫通过电视讲话宣布辞职,成为了美国第一位因为丑闻而辞职的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个角度看,尼克松落得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咎由自取。

可实际上,“水门事件”是有着诸多疑点的,这里挑最令人不解的两个点来说。

第一,尼克松当时并不需要用情报取胜。

1972年的尼克松,政治声望处于顶峰,这时候的他想要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并不困难,应该求稳才对,没有必要去犯险。

第二,偷情报也不该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

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单位就是个“花架子”,真想找到有用的情报,应该去总统候选人办事处,去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太无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门事件似乎被一层迷雾笼罩,这件事的真相始终是众说纷纭,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位美国作家开玩笑导致的“意外”

其实,我们并不关心水门事件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关心的是这件事导致了尼克松下台,而尼克松下台后,中美关系再度陷入停滞中。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倒是来访华了。

可更像是走个流程,对促进中美关系并无实质帮助,这令许多人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困惑。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那就是邀请尼克松访华。

这个消息一经披露,就在大洋彼岸产生了巨大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尼克松再度访华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各国都对其避之不及,生怕与其有什么牵扯,可是我国不一样。

辞职过后,尼克松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不久后他就收到了周总理的电报。

电报内容除了关切、慰问之外,还包括邀请他再度访华。

不仅仅是周总理,毛主席也表达过类似看法。

那时候尼克松因病住院了,毛主席主动打电话慰问,还表示中国永远欢迎他,这让尼克松非常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尼克松本身对中国抱有好感,而周总理和毛主席又向他发出邀请,他自己是很想来的,不过被基辛格给劝住了。

首先,福特上台后还没访过华,结果尼克松这位“前总统”率先访问了,这会让福特的处境略显尴尬;

其次,尼克松想访华的时候,距离辞职还不到一年,水门事件的风波还没有彻底平息,这时候他出国访问显得太“冒尖”了。

最终,福特在1975年末访华,而尼克松则是接受了毛主席的邀请,准备在1976年2月21日来中国逛一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的这次出行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美国政府明显是不希望他来的,后来实在拦不住了,美国官员还反复表示:

“他这次出行与美国政府没有关系,只是一次私人出访。”

不仅是尼克松本人,就连我国当时都受到了一些“压力”。

美国国务院通知我国,说有一位中国国债持有人向洛杉矶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让中国偿还债务,说的“有模有样”

结果我国一问是哪一年的债券,他们说是一百多年前的,气得朱传贤直接在电话里回应:

“100年前谁发的债券,你们就去找谁要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怎么说,尼克松再度访华的愿望达成了,而对于毛主席邀请尼克松再度访华这件事,《纽约时报》是这么评价的:

“在对华问题上,尼克松与福特对比鲜明,中国人有意强调这点,并释放出了这样一种信号:他们对中美关系的缓慢进展感到不满了……”

实际上,毛主席请尼克松访华的确有这个意思,而且我们也不怕美国人看出来,因为这是“阳谋”,看出来了他们也照样要接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毛主席的阳谋

实际上,与对尼克松的热情相邀相比,毛主席等人对福特是比较冷淡的,这点在1975年福特访华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了。

原因主要有两点:福特对苏联态度值得玩味、福特在台湾问题上有想法

先说第一个,就在来中国访问之前,福特才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热情拥抱”过,反倒是他对中国的态度“不冷不热”。

眼看福特似乎抱有幻想,邓小平向他提出了劝告,不要被美苏暂时缓和的关系蒙蔽。

在当时背景下,战争爆发的风险还是在持续增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第二个,福特在与邓小平谈话的过程中表示,中美问题的确要解决,但是要等到1976年大选后再说。

到时候中方承诺不动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再套用“日本方式”,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说法问题是很大的,首先,美国得先遵守“撤军、废约、断交”三原则,中美才有商讨的余地;

其次,台湾问题不容外人插手,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统一,也应该且只能由我们自己决定。

因为上述种种原因,1975年福特访华的时候,与尼克松访华对比鲜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在尼克松卸去总统职务后,他始终在为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努力,正如他给萨菲尔的信中写的那样:

“我始终认为,只有中美间建立一种崭新的、建设性的关系,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才能保持持久和平,如今这种关系比四年前要更加重要了!”

话虽如此,美国媒体及政府当时却表现得颇为“焦虑”,因为当时正是总统选举的关键时期,尼克松访华很可能会导致福特在接下来无法连任。

果不其然,在1976年大选中福特以微弱的劣势败给了卡特,无缘总统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卡特担任总统期间,中美正式建交了。

在对华问题上,卡特比福特要“果断”得多,或许这就是卡特能获胜的主要原因。

也正因如此,大家才会说毛主席用一封邀请函改变了美国政局!

虽然错失了总统一职,但这并不妨碍福特钦佩毛主席。

他说过毛主席是少有的历史伟人,说他的影响超越国界,言语中颇有自愧弗如的意味。

不过这也很正常,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是出了名的卓越,美国总统中对他表达过敬意的也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评价与思考

比如说艾森豪威尔,他眼中的毛主席“自信而强势”

哪怕艾森豪威尔用原子弹威胁,毛主席毫不退让,反而沉着地说道:

“打一场核战争,是要死不少人的,但是我们依旧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再比如肯尼迪,他眼中的毛主席“善于谋断”

很难想象一位美国总统的桌子上总摆着一本毛主席著作,就是为了学习毛主席的绸缪与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特称毛主席是智者,克林顿说毛主席是了不起的领袖,老布什和小布什认为毛主席是民族英雄,就连奥巴马和他的竞争对手都把毛主席当偶像。

不过,要说哪位美国总统对毛主席印象最深、评价最真诚,那应该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尼克松,这点从他后来回忆与毛主席的见面中就能看得出来。

尼克松1976年访华时,身份虽然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但是我国对他的招待与他四年前来的时候一模一样,甚至还特意为他举办了国宴。

宴会即将结束之时,尼克松有感而发道:

“一个声明或者一次会议,没有办法带来永久的和平,为了世界人民,中美两国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可靠的,我们必须富有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不久,尼克松就去拜访了毛主席。

那时候毛主席说话比较困难了,但是他的思想依旧铭记而深邃,这点尼克松感受最为清晰,他后来还在回忆录中动情的写道:

“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毛主席与尼克松的这次会面,足足进行了100分钟;

临别的时候,毛主席还以绿茶代酒,与他“干杯”了,这些回忆后来时常浮现在尼克松脑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过多年,外界再提起毛主席逝世前的那次邀请,还是为这次智谋惊叹。

邀请尼克松访华一事,是外交史上的教科书式案例,也是个顶级阳谋。

毛主席的一次简单邀请,就影响了美国政坛,同时还让新上台的卡特意识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改变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领略到毛主席的智慧与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尼克松访华40周年,中美破冰始末》 河南商报

《1976年,毛泽东缘何邀请下台的尼克松访华》 人民网

《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与领导艺术》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