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显著提升,各型先进军舰的加入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福建舰,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自从下水以来便备受瞩目。公众对它的电磁弹射、动力系统等技术细节充满好奇,但在众多讨论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网友特别的兴趣——那就是福建舰甲板两侧的“长须”状物体。这些“长须”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出现在航母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回顾航母的历史,英国在1918年服役的阿格斯号航母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航母之一,其甲板上层和外侧非常整洁,连舰岛都巧妙地设计在了甲板下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母的设计逐渐从简洁转向更加复杂和功能性的方向。例如,后续一些航母的甲板外侧竖起的杆子用于支撑安全网,如暴怒号等,这些设计的变化反映了航母功能的不断扩展和技术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福建舰甲板两侧的“长须”实际上是高频天线。一战后,随着无线电远程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军舰上开始广泛使用天线来增强通信能力。特别是对于航母这类需要在海上执行长期任务的军舰来说,强大的通信能力是其有效指挥作战的关键。因此,设计师在甲板两侧设置了天线桁架。这些桁架不仅是天线的一部分,而且通过引入了铰接结构,使天线可以向甲板两侧放平,从而在不干扰飞机起降的同时,保证了通信功能的有效执行。

鞭形天线,由于其结构的简洁性,通常被安装在甲板两侧,并在出海后放平,返港后竖起,成为了航母设计中非常常见的元素。不仅中国的福建舰、山东舰、辽宁舰采用了这种设计,美军的福特号航母也采用了鞭形天线。在轻型航母、两栖攻击舰上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设计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种设计并非没有挑战。早期航母甲板的设计风格由简洁过渡到复杂,直接拉扯天线可能会影响飞机起降的安全。此外,天线桁架的铰接结构虽然解决了飞机起降的问题,但可能会对无线电信号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鞭形天线之间以及天线与雷达之间的互相干扰在航母上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尽管设计师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既可靠又高性能的替代方案,但目前看来,这种天线安装方式仍然是技术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展望未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航母上的天线设计也将会越来越简洁,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但在找到更优替代方案之前,鞭形天线仍将在现代航母上扮演重要角色,保障航母在海上执行任务时的通信联络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福建舰甲板两侧的“长须”并不如网友笑谈中的那样神秘。它们是航母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航母设计的历史演变,也展示了现代航母技术的精妙所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航母设计将会更加高效、简洁,但对于现有的技术挑战,设计师们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确保航母在未来战场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