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上个月美国刚发生一场蔓延全国的反犹太复国主义的示威,以美国多所高校的学生联合抗议为主,很多人自发组织起来斥责以色列在加沙胡作非为,并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援助以色列。结果抗议行动仅持续不到两天就遭到了美国警察更暴力的对待,警方和全副武装的国民警卫队冲入学校,暴打和抓捕示威的学生,将一部分人投入监狱。这次事件在美国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一些美媒批判警察“不该如此粗暴干涉学生”。但包括共和党议员在内的政客却认为是学生们太“激动”,示威已经构成反犹太主义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日,美媒彭博社专栏刊登一篇文章,提及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消费层面很大的差异。文章引述相关事件认为,美国社会现在是公认的“浮躁”,经常因为一些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比如社会上动辄发生的示威,民众对拜登政府的政策百般指责,似乎总是哪里都不满意。而与此相比,中国社会则显得冷静的多,平时也没有太多事情。该作者还提到,美国拥有表面上更高的工资、消费数据和就业率也高,但为什么这种“幸福感”比不上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提出一种可能性认为,中国现在的生活成本太低了。中国国内的商品非常低价,网购平台则更将价格压下来,普通民众不会有太大的消费压力。一般来说中国国产品牌和任何消费品都走低价路线,这让中国人在很多选择上会变得有主动权,低工资者也能追求生活质量;与此相比美国人的消费焦虑加强了社会上的不稳定感——很多人为其昂贵的开支头疼不已,所以社会情绪很“高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的另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工作压力相较于之前有明显下降。工作环境并不强制要求所有人“回归工作本身”,相反比较自由;而中产阶级仍然可以享受自由支配的消费,更多的旅游活动显示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在提高。而且相较于前几年,中国的贷款压力有所下降,各大银行也一直在降低自己的抵押贷款利率,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迎合消费需求。所以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美国的对比明显,美国难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宣泄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还有,评论区不同的观点认为美国作者的看法比较片面,而且回避了重点的问题:在道德责任感上,很多美国平民背负的压力更大。因为中国不是援助以色列的国家,而是在劝和促谈;美国人所支持的政府在向以色列运输炮弹,这些炮弹最后变成了残忍的杀害平民的工具,美国民众在社交网络上就能看到自己的“杰作”,显然更加难以接受。总之把政府的责任偷换概念转嫁为“民众更加暴躁”是不正确的,美方更加需要反思的恰恰就是政府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