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习近平主席日前出访欧洲三国,成果丰硕,备受关注。虽然近年来欧洲对华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中国始终把欧洲视为合作伙伴,期待进一步深化中欧关系。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有着共同目标,中欧合作将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欧方应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从广泛的共同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华合作关系。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吴红波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

习近平主席日前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三个欧洲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成果丰硕,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是习主席5年来首次访问欧洲。在此期间,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很多事情。

选择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这三个目的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期望。法国具有独立自主的传统,是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与之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范畴。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铁杆朋友”和首个全面战略伙伴。匈牙利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今年恰逢中匈建交75周年。加强中欧友好、沟通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

三国对习主席到访的特别安排和访问成果,一定让中国和国际观众印象深刻。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习主席进行了长时间深入会谈,并邀请他前往比利牛斯山脉——这个给马克龙留下了童年回忆的地方。这次访问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呼吁全球休战。在塞尔维亚,习主席受到一万多名当地友好民众的欢迎,两国元首决定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这在欧洲是第一家。在匈牙利,两国领导人宣布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驶入“黄金航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值得注意的是,访问首日举行了中法欧三方会议。国际媒体大量报道欧方意图,大意就是欧方要就乌克兰和贸易问题向中国施压。不可否认,欧洲在过去5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待中国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给中欧关系带来了挑战。欧盟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中国却始终将欧洲视为合作伙伴,认为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去年,因疫情中断的中欧交往逐渐恢复。今年以来,从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荷兰首相吕特、德国总理朔尔茨等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之间进行多层级的政治磋商,到中国对一些欧洲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再到习主席最近的访欧之旅,都增进了对话和理解,表明双方都希望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携手合作。

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有着共同目标。双方在应对挑战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上可能存在分歧,但这并不妨碍双方开展合作。

中欧携手可以共同为世界带来和平稳定,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法两国呼吁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实现全球停火,并就中东局势发表联合声明。双方还就事关世界未来的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等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欧洲希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劝和促谈。中国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明确反对使用核武器。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大使已进行了三轮穿梭外交,为政治解决危机作出努力。

欧洲寻求与中国在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诸多领域进行合作。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国内减排,并以物美价廉的绿色科技产品助力全球绿色转型。然而,中国绿色产业日益增长的竞争力使欧盟感到“威胁”,进而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以各种名义对中国企业展开调查。值得庆幸的是,理性之声犹存,双方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亲自见证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西班牙合资建厂协议的签署。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表示,欢迎中国在法国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工厂。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也已明确表示,反对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

西方一些批评人士认为,习主席此次访问是中国试图分化欧盟成员,挑拨欧洲及其跨大西洋盟友之间的关系。应该指出的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任何抽象的意识形态概念。中欧相向而行是由共同利益决定的,在当前充满挑战的形势下尤其如此。中欧关系发展并不妨碍与任何第三方的关系。毫无疑问,欧洲有足够的智慧决定该做什么、与谁合作,才最符合自身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hina and Europe seek to jointly meet challenge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