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在监管重拳出击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因触碰监管红线而遭到风险警示,“披星戴帽”“退市警报”频频出现。

5月15日,世龙实业(002748)因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自5月17日开市起复牌并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世龙”。

5月14日,汇金股份(300368.SZ)、海峡创新(300300.SZ)、特发信息(000070.SZ)因此前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被当地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且均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戴上了“ST”的帽子。

自4月12日新“国九条”和退市系列监管政策亮相以来,A股市场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数量激增。近1个月以来,因为触碰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等“红线”,有百余家上市公司遭到监管处罚,密集将证券简称冠以“ST”标识,从而掀起史上最密集的一波证券简称变更潮。Wind数据显示,在5月6日至5月15日的短短十天内,有超过50家上市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与此同时,在退市新规的利剑高悬之下,“退市警报”在A股上空频频鸣响。

大量ST类股票(含ST股和*ST股,下同)连连下跌,遭遇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截至5月15日,*ST保利、ST汇金、ST峡创、*ST农尚(300536.SZ)、ST元成(603388.SH)、ST百利(603959.SH)等近30只ST类股票在5个工作日内股价跌幅超过20%。

经济观察报注意到,汇金股份、海峡创新、特发信息3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分别为邯郸市国资委、平潭市国资委、深圳市国资委。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被实施ST,颠覆了投资者传统的预期,显著加剧了资金对ST板块的恐慌情绪。

这场盘旋在A股上空的“ST”风暴,让一些曾经的高市值公司迅速走下神坛。例如,*ST美尚(300495.SZ)上市之初市值即超过百亿元,随后一泻千里,并被质疑造假上市。如今,该股市值仅剩下0.9亿元。这类现象的存在,对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沉重打击。

多家被实施ST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办公室的相关人士普遍认为,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监管挑战。上市公司将更加注重加强主营业务的规范运作,确保合规经营,以适应监管政策的新要求。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和实施一系列积极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运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ST股股价巨震

4月12日,《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和《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下称《退市意见》)发布;4月30日,沪深交易所修订并重新发布了《股票上市规则》,将各类型的退市标准进行了细化、修改。

在严监管的态势下,A股市场中的ST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性抛售。

汇金股份被ST后,其股价在5月14日、15日连续跌停。

3月14日,汇金股份收到河北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载明该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5月10日,汇金股份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汇金股份证券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4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新规发布即实施,汇金股份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如果汇金股份在4月30日之前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可能也不会被ST。

5月15日,汇金股份在公告中称,公司及相关人员将认真吸取教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

5月12日,特发信息披露,因特发信息子公司深圳特发东智科技有限公司为完成业绩承诺,通过跨期调节营业成本、虚构业务等方式虚增收入、虚增或虚减营业成本和利润,上述行为导致特发信息披露的2015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5月14日起,特发信息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5月14日至16日,特发信息的股价连续3个交易日跌停。

这波ST股集体下跌,与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的集中披露有关。许多公司因业绩指标、公司治理等触碰监管“红线”而被实施风险警示。特别是监管对分红不达标的公司实施了强约束措施,让市场对ST股的避险情绪加剧。

截至2024年5月15日,A股市场共有178只ST股票。从年初至今,有166只ST股的股价下跌,仅有12只上涨。其中,*ST保力(300116.SZ)、*ST美尚(300495.SZ)、*ST越博(300742.SZ)、*ST三盛(300742.SZ)、*ST商城(600306.SH)、*ST太安(002433.SZ)等近60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幅超过50%。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ST股股价暴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因为财务造假或者公司经营出现重大问题而面临退市,该股后期回归A股的概率较低,同时会在三板失去流动性,因此会出现大幅度贬值;第二,因为股价长期低于1元等情况可能会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虽然未来仍有回归A股的机会,但这类ST股也会因为中期失去流动性而贬值;第三,数十家上市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反映出监管层加快市场优胜劣汰的决心,希望通过短期的整理将市场整体质量提升。

一位资深券商分析师称,尽管股票被实施ST并不直接等同于退市,但监管层对于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便是国资背景的公司,也必须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这促使投资者在面对ST股时,采取更加审慎的投资策略。

多家公司“自救”

部分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以期稳定股价,恢复投资者信心,在逆境中寻求转机。

在股价出现7个跌停板之后,深圳市证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2197.SZ,下称“ST证通”)的高管们“坐不住”了,对外宣布了股份增持计划。

5月14日,ST证通披露,董事兼副总裁杨义仁等三位高管计划在2024年5月15日起6个月内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200万元。

在此之前,该公司因被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5月6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5月6日至5月14日,ST证通的股价遭遇连续7个跌停。

ST证通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高管增持股份是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

尽管如此,5月15日,ST证通仍旧跌停;5月16日跌势放缓,全天股价下跌1.99%。

5月6日,青海春天(600381.SH)的股票简称变更为“ST春天”,其股价应声跌停。当日,ST春天披露,拟使用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含)的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但该股仍维持5个交易日跌停,此后才止跌回稳。

在增持或者回购股份以外,部分ST上市公司拟通过重整等方式自救,希望摆脱财务和经营困境。

5月7日,*ST东园(002310.SZ)收到债权人北京朝阳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关于申请法院对东方园林进行重整及预重整的通知》以及法院的《通知书》,表明重整程序已经启动。2023年年末,*ST东园的净资产为负值,触发退市风险警告,并连续3年净亏损,同时存在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再次触发其他风险警告。

对外宣布重整后,自5月7日至5月16日,ST东园的股价涨幅超过45%。

上述资深券商分析师称,在ST类上市公司积极采取自救措施的背景下,一些投资者开始在ST类上市公司中寻找潜在的投资机会,期待能够捕捉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该分析师认为,ST股面临的股价波动风险依旧不容忽视。这类公司往往与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相关联,包括财务困境、经营问题、监管审查等。因此,即便有自救措施的刺激,其股价的反弹也可能伴随着较大的波动。

ST板块出清压力增大

退市新规的实施也加速了A股市场的出清过程。低质量的上市公司将被逐步淘汰,部分ST上市公司拉响了“退市警报”。

2024年 5月 16日,*ST保力(300116.SZ)公告,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1元,已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

5月15日,*ST世茂(600823.SH)披露,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股票次日起停牌。同日,其收到上交所下发的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5月13日,ST中南(000961.SZ)披露,收到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因ST中南的收盘价在4月3日至5月8日连续20个交易日均低于1元,触及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拟被交易所终止股票上市交易。

5月9日,*ST美尚披露,因4月8日至5月8日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将被交易所强制退市。*ST美尚的股价最终定格在了0.13元,总市值不及0.9亿元。

自2015年上市以来,*ST美尚的股价最高曾达到153元,总市值超过百亿元,如今却走到了退市这一步。像*ST美尚这样的公司在A股市场并非个例。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原院长刘纪鹏在“2024中国投资年会”上对*ST美尚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不仅质疑了这家公司在市场上的道德操守,还对*ST美尚的保荐机构提出质疑。

A股市场正在加速出清。

2024年4月16日,证监会在就分红和退市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以2020—2022年度数据测算,沪深两市可能触及分红不达标准的公司数量约80多家。

国盛证券通过对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统计分析,经筛选后,超过100家上市公司的分红暂时不达标。这些公司亟待在2024年加大分红力度、提高股东回报。否则,新规落地后可能被实施风险警示。

5月15日,证监会发布2023年执法情况综述,并宣布2024年执法工作重点。综述显示,2023年,证监会查处的上市公司中,有32家已被强制退市,向公安机关移送相关涉嫌犯罪的上市公司有42家。证监会表示,2024年将集中力量打击包括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占用担保、违规减持在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从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续监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严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坚决把造假者挡在门外,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彻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过程,把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项机制,把“僵尸企业”、害群之马坚决清出市场。控股股东、实控人和董监高作为“关键少数”,必须挺在前面、扛起责任。

从长期来看,屈放认为,A股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第一,质地较差的上市公司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优质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第二,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市场的整体质量会提升;第三,监管层对于不法行为的监管和惩处,会优化市场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强化监管是长期的行为,只有在保证市场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申万宏源认为,退市新规等政策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沪深交易所同步完善优化退市标准,推动更精准实现“应退尽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蔡越坤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本市场部资深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