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在刘亚楼的亲自指挥下,解放军只用了29小时,就攻克了号称能坚守三年的天津城。

天津是当时的第二大商业城市,也是北方的金融中心,一度与南方的上海齐名,号称“南上海,北天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治理这座大城市,派谁治理这座大城市,成为摆在中央领导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证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执政能力的标杆。

早在天津解放之前一个月,毛主席就在筹划接管天津事宜。关于解放后天津第一任市长的人选,有人建议让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兼任,有人建议让东野骁将黄克诚来担任。

毛主席仔细看着候选人名单,左右权衡,突然对旁边的周恩来说道:

“俞家三少爷现在在哪里?”

周恩来长期辅佐毛主席,早已习惯毛主席跳脱的思路,想了想,回答道:

“黄敬现在是华北军区后勤部政委。”

毛主席点了点头,在电报稿上写道:任命黄克诚为天津市委书记、任命黄敬为天津市市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敬,原名俞启威,浙江绍兴人,1912年出生于北京。由于他在家排行老三,故而被家族称为“三少爷”。

黄敬虽早年投身革命,但有趣的是,他不像我党许多领导人出身贫苦,而是出身世代官僚的名门大家庭,投身革命洪流之后,成为这个旧家庭的“反叛者”。

绍兴俞氏世代诗书传家,是当时著名的豪门显贵。

黄敬的祖父俞明震,字恪士,号觚庵,晚清知名于政界、教育界,著有《觚庵诗存》四卷,也是清末著名的诗人。甲午战争后,曾经协助唐景崧、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

返回大陆后,俞明震被任命为江南水师学堂督办,1898年,18岁的鲁迅曾在该学校就读,鲁迅后来在著作里多次提到的“恪士师”指的就是俞明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这些公子少爷参加革命,必然会有启蒙者,或者领路人,而黄敬在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则是他的大姐俞珊。

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俞珊本人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她的爱好非常符合那个时代贵族少女的标准——喜欢文艺。

俞珊只比黄敬大三岁,从小和这个弟弟一块长大,关系最好。在她的影响下,黄敬加入了一个文艺社团——南国社。

南国社的创建者就是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是一个包含文学、绘画、电影、戏剧、音乐等几大类的综合社团。

在南国社期间,黄敬结识了一个地下党员,接触了进步思想,跟着他发传单,参加游行,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底,黄敬考入青岛大学。不久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几天之内占领中国东三省。

日本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浪潮。

黄敬在学校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发动并领导同学们罢课游行,并且组织义演,为东北抗日武装募捐筹款。

他的爱国热情得到了青岛大学党支部的肯定,1932年,黄敬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便衣特务包围了青岛大学,点名要抓捕黄敬等人。黄敬在党组织的掩护下撤离青岛,转移到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秋,黄敬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以学生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在革命风暴的中心,黄敬参加了北平市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这个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抗日爱国组织,当时联合会的秘书长是姚依林,建国后官至副总理。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不分党派,集中一切力量为抗日救国而奋斗。

为了响应党的“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委和北平学联召开了多次秘密会议,姚依林、黄敬等都参加了。

黄敬参与组织的“十二·九”和“一二·一六”游行示威,激起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潮,紧密配合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伟大号召,阻击了国民党和汉奸傀儡政府进一步卖国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