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从何而来?博物学的内核是什么?一座鲜活的博物馆是如何诞生的?博物馆除了办展览,还有哪些功能?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

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自1977年起,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了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年的5月18日,便是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

按照惯例,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会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比如2024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在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对此,书评君也在这里特别选择了一些和博物馆有关的图书,以期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以及我们身边的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奇妙夜3》(2014)剧照。

博物馆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的博物馆:珍奇室艺术史》,[法]帕特里克·莫耶斯 著,张林淼 译,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年1月版。

博物馆从何而来?博物学的内核是什么?珍奇室(Cabinets of Curiosity)诞生于16世纪,是西方博物学传统下,收藏家与艺术家陈列和展示其古玩与古董、标本与模型、工艺品与其他人造物的柜子乃至密室。珍奇室的诞生,在西方被艺术史学者视为现代博物馆的原始雏形。

积累、定义、分类,这是珍奇室最早的三重任务。历经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时期的盛衰兴废,切利尼的金盐罐、斐济的人鱼、塞舌尔的海椰子在珍奇室中来了又走,失而复得。珍奇室逐渐成为西方博物学的象征之一。《想象的博物馆》从博物学传统与艺术史维度,梳理从16世纪巴洛克艺术巅峰至19世纪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萌发期的珍奇室发展史,以大量的图像资料,呈现了珍奇室对自然探险与自然科学的促进,对艺术、电影、时尚等领域创作的启发,以及对现代博物馆建设所奠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是什么》,陈建明 张小溪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版。

一座鲜活的博物馆是如何诞生的?博物馆除了办展览,还有哪些观众可以享有却常常忽略的功能?在人们看不到的湘博(湖南博物院)幕后,那些没有陈列在台前的文物栖身于怎样的环境之中?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尸”辛追夫人该如何保存和展出?马王堆展厅里神秘幽静的风格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该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全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大家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那些收藏者、保护者的痴情和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华收藏世家》,郑重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2月版。

郑重曾说:“往事历历,物是人非。重现几十年前采访写作的文字,我已经有着这样的感受,更何况那些文物呢?它们存世的时间长则数千年,短则也有数百年;有的长期寄宿于民间,有的深居皇宫内府。围绕着它们的流转,演出了生动的历史活剧,但它们都在静静地冷眼旁观。它们无论在哪里,那些收藏者、保护者显然都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肩负着历史使命,扮演着传承文化的角色。我笔下的这些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但试问今天他们安在?”

该书是郑重撰写的近现代北京地区重要收藏家小传。全书记述了张伯驹、傅增湘、朱启钤、朱家溍、陈梦家、翁万戈、王世襄等十余位在北京出生或生活的收藏家的家族传承和收藏故事,立体丰满地展现了这些收藏家的为人与逸事,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沧桑历史,以及中国藏家们的痴情和际遇。书中不仅记录了文物,更是收藏家、家族与历史之间深情厚意的交织。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收藏,更是珍贵人生的绵长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文物经手录》,叶淑穗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2月版。

鲁迅博物馆资深专家、鲁迅研究专家叶淑穗自鲁迅博物馆成立时参与建馆,在鲁迅博物馆工作近40年,经手鲁迅文物数万件,堪称鲁迅文物的“活字典”。书中,叶淑穗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鲁迅博物馆的建设、鲁迅文物的捐赠与收集、文物保护的特殊措施等,将鲁迅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既是历史的记录,又笔端带着感情,让人通过鲁迅的遗物、鲁迅的亲友故旧走进鲁迅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

这种亲历的历史现在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以那样详细地记录下来。此外,该书还回顾了叶淑穗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中与前辈们的往来及其与文物相关的往事,其中有与鲁迅亲属许广平、周海婴等人的交往,还有与鲁迅的友人、学生如冯雪峰、萧军、曹靖华、唐弢、胡愈之、王冶秋、许羡苏等人的交往。在这些鲁迅同代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气,他们的学识、见解、气度可感叹者不可尽述。鲁迅与他的同代人构成的图景,读起来其意也广,其情亦真。

如何捍卫我们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乡博物馆》,[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著,朱刘华 译,KEY·可以文化丨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版。

当故土成为远方,当记忆失去见证之物,我们该如何回归家乡,又该如何捍卫我们的记忆?

《家乡博物馆》是德国国宝级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一座搜集了马祖里文物的家乡博物馆,在一场突然的大火中毁于一旦,纵火者正是博物馆的建造者、搜集者、守护者齐格蒙特·罗加拉。随着老人齐格蒙特开始漫长的辩白,马祖里和家乡博物馆的故事被缓缓揭开。齐格蒙特从小跟随亚当叔叔在家乡的土地上搜集关于历史的见证,溯回马祖里逝去的时间,用记忆来抵抗遗忘,用证物来认识过去和自身。然而,当战争的炮火和纳粹的铁蹄越来越近,马祖里的人们被迫流亡,远走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何静芝 译,理想国丨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会走路的博物馆展品而已。”

1994年夏,无条件投降博物馆关闭,数万苏俄士兵离开柏林。不久后,有了一个“俄国人在柏林”的展览,里面有张长长的纸条,写着被俄国人毁掉的每一条柏林街道的名字。

柏林动物园,住着活海象的水池畔,有一场不同寻常的展览,陈列着从海象罗兰的胃里找到的所有物品:打火机、婴儿鞋、儿童水枪、啤酒起子、塑料小汽车……

柏林的跳蚤市场是开放的博物馆,展览着过去与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得到和解,每样不超过几马克;各种幸存下来的军装与肩章和谐地堆叠在一起,主人已经死了很久,飞蛾是它们唯一的敌人。不拘来自何方的人都可以做生意,有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波兰人、吉卜赛人、前南斯拉夫人、德国人、俄国人、越南人、库尔德人、乌克兰人……已逝的日常,时间的垃圾,都被他们当作纪念品在这里贩售:别人家的相册、不走的表、破口的花瓶……

生活破灭的故事只能一点一点地被讲述。事物比人们更持久。相册比主人寿命长。漫长的生命隐藏在旧外套里,在毫无意义的物体里。当一个国家消失,集体记忆也会消失。身边的物体消失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也会消失。但我记得一切。

洞悉人类遥远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英] T. 理查德·布勒顿 著,杨怡爽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印度河文明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这些器物跨越时间与空间,成为一种恒久的提示,让我们洞悉人类遥远的过去。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500余件,精彩概括了数个世纪以来印度次大陆的文化变迁,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试图在艺术作品和历史变迁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翁淮南 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3月版。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像是走进了岁月的长河,143 万件(套)馆藏文物,不禁让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产生好奇。打开时光之门,走进历史长河,“后母戊”青铜方鼎、利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蜀锦等一件件物证,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形成发展脉络。

《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一书由国家博物馆内拥有历史、考古、古文字、音乐、美术、体育、中医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10余位专家执笔,从国内外约50家博物馆中甄选出200余件代表性文物,将严肃的史实和严谨的学术转化为一个个以文物为主角的历史故事,跨学科、多层次深度解构,通过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串联起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在每个重要节点上的文明史。

从地下挖出的各种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遗骸之谜》,[英]马特·拉尔夫斯 [英]戈迪·赖特 著,周悟拿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9月版。

从寒冷的北极到炙热的沙漠,从泥泞的沼泽到巨大的墓穴,从古埃及金字塔到庞贝古城,从西伯利亚大草原到东方的宫殿,每一处都埋藏着人类的祖先们。他们可能是法老、水手、领主、侯爵夫人、矿工、渔民或是僧侣,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离世之后的身体得以穿越时光和现代的我们相遇。

《人类遗骸之谜》精选20多具世界著名遗骸,走近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身体、服饰以及各种各样的陪葬品,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让我们对他们所处时代的饮食习惯、信仰、习俗和文化得以了解。我们能看到古埃及神秘的葬礼仪式,也能看到欧洲铜器时代的奥茨曾经艰难求生的痕迹;既能一窥贵族们曾经享受着怎样的奢靡生活,也能了解曾经有无辜的孩子作为祭祀品在冰天雪地中长眠……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许多时候是从地下挖出的各种真相学到的,而各个遗骸长眠之处正是发掘历史宝藏的重要来源。该书以全世界各个著名遗骸为切入点,带领我们跨越时间,环游世界,近距离感知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人类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给青少年的国宝档案》(全六册),孙建华 著,天地出版社2023年5月版。

穿越数千年时光再去回望那些精美的青铜器,依然能感受到国之瑰宝的魅力所在;在中华文明史上,黄金与白银多为富商巨贾、皇亲贵胄所占有,他们以这两样金属为材料制作出了许多璀璨夺目的金器、银器;陶瓷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史的独特象征;从史前时代到清朝末年,有许多玉器国宝经历漫长岁月,留存到了今天;书画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了诸多方面的文化内容;书法、碑刻、古籍,这些古代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历经漫长岁月的浸染依然熠熠生辉。

作为一套专为青少年策划的国宝知识大百科,书中涉及的国宝包括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器、古画、书法、碑刻、古籍。《写给青少年的国宝档案》从各类国宝的简要介绍出发,细致介绍了国宝发现的经过、国宝背后的故事,最后以国宝的艺术及文化价值收尾,通过本套图书,青少年既可以了解趣味的国宝故事,又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以他们的视角观看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解读120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美] 克里斯托弗·诺伊 著,文小雅 译,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5月版。

这是一本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精彩访谈集,“艺术家项目”原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办的一档线上栏目,《像艺术家一样观看》即以这档谈话节目的内容为基础,最后结集成册。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邀请了如杰夫·昆斯、南·戈丁、亚历克斯·卡茨、徐冰等12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或新兴当代艺术家,让他们各自从博物馆馆藏中挑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品,并对其进行三个层面的解析:为什么这件艺术品会震撼你?创作它的艺术家如何让你印象深刻?它的当代性如何体现?从而让我们理解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艺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叹号 美国句号:三百座博物馆里的科技与生活》,沈辛成 著,中西书局2024年3月版。

“留美八年,打卡了300多处博物馆与文化地点。”从校园枪击到竞选集会,从南部庄园到北方废都,这不只是一张博物馆导览图,更是深入美国社会肌理的手术刀。沈辛成留学八年,走访全美26个州的300余处文化地点,选取其中八十余处博物馆与大家分享。

该书以生活与旅行为起点,从历史、科技、政治多维度地起底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无论是行业兴替还是时代跨越,作者以一种技术史、文化史和生活志的视野,向大家娓娓道来,所记录的不只是美国剧变的时代剪影,还有一代留学生微小却厚重的心路历程。

整理/商重明

编辑/何安安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