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如今成为武汉年轻人过夜生活的另一种选择。

2023年11月,团市委探索开办青年夜校。目前,我市15个区(功能区)实现“青年夜校”建设点位全覆盖,累计开课200余节(次)、服务青年8000余人次。

时尚实用的课程吸引着大量年轻人,“一课难求”“梦回大学抢课”等评价更让青年夜校频频“出圈”。夜校成了年轻人的新社交场景,让他们拥有了另一种可能的“8小时外”。

夜校课程文化味浓

非遗传承人教陶艺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陶非遗传承人周孝理在讲授楚陶技艺课。记者刘克取 摄

“湖北有没有陶器?”5月8日晚,在洪山区青年夜校课堂上,楚陶非遗传承人周孝理捧出两件手工制作的器皿,让学员们分辨是陶器还是瓷器。

周孝理读大学时拜师学习陶艺,毕业后在楚陶艺术领域深耕了11年。“楚陶花瓶、鼎等的瓶颈、鼎脚都较细长,独具韵味。”周孝理向学员们介绍,楚陶制品特征源于“楚王好细腰”,器具的独特造型体现出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审美意趣,具有代表性的器具有陶鬲、鼎、盒、壶等。

周孝理展示起资料图片。汉川马口窑是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民窑,被学者誉为“中国民窑之首”。

“没想到楚窑这么厉害”“长知识了”……台下发出一片惊叹声,学员们举起手机,拍下授课内容。

“周老师,以后能不能跟着你学做楚陶?”课程结束已是晚上9时,不少年轻学员意犹未尽,加上周孝理的微信。学员小邓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此前对楚陶并不了解,听完课程希望能进行系统学习。“楚陶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为荆楚文化感到自豪。”

“楚陶技艺课程既讲理论知识,也有体验制作的实操课。”共青团洪山区委相关人员介绍,这两年,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高,希望在夜校里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5月青年夜校课程还设有“汉族花艺”。

国潮盛行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升温。

15日晚,在汉阳区青年夜校,墨香四溢,古乐悠扬。16名学员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一笔一画认真书写。30岁的湛晨曦从事建筑行业,是在汉阳四新安家的新武汉人。他说,小时候练过书法,有一定基础,希望在青年夜校重拾爱好。

夜校负责人李正华告诉记者:“每次课程名额一下就报满了。今天计划是10个名额,实际上来了16人。”

31岁的程俊杰则从江夏区青年夜校的印染课夜校课上找回久违的松弛感。程俊杰在长江新城工作,周末回到江夏过周末。“以前周末多半是应酬、玩手机,其实没什么意思。”现在,他的成就感来自每期夜校学习带回的手工作品。

记者了解到,江夏区青年夜校课程还包括非遗古琴、手工彩绘等传统文化课程。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青春活力的主题课程吸引不少年轻人报名学习。

夜校课程很新潮

上咖啡拉花课报名靠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咖啡拉花课程。记者刘晨玮 摄

5月15日晚,在江汉区红T时尚创意街区的一间教室里,20名学员共享着又一个被浓郁咖啡香包裹的夜晚。

“不能用手腕的力量拉花,反而是力度轻柔,呈现的图案会更好看。”“想做出千层心拉花的动作应该是摆动,而不是抖动。”……教室里回荡着授课老师刘银的声音,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动作,不时悬起手在空中比照模仿。

“90后”刘银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咖啡馆的店长。学员夏堃在泛海一家服装公司从事运营工作,当天下班后从公司径直赶来。

夏堃早早看准了夜校的咖啡拉花课程。为了抢课,他特意设好闹钟,在放课的时间卡点报名成功。

四节咖啡拉花课程共持续一个月,夏堃对周三特别期待。他说,下班之后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

夏堃翻出手机相册展示给记者,每次他会为制作的咖啡拍照,仪式感满满。

学员沈丽是大家公认的“课代表”。每次课程结束,她会把咖啡制作的步骤做成长图,发在班级群里。

在27岁的学员闻婧雯看来,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社交资本”。在拉花课上,她与同龄的小学教师葛薇成了朋友,私下会相约逛街、吃饭。最近,两人正在查看其他区的夜校课程,打算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一起报名。

共青团江汉区委工作人员吴泽琨也是一名“95后”。每次开课,他会在现场做好服务,保证每位学员都有一对一实操拉花的机会。他说,江汉区在全市率先开设咖啡拉花课程,希望“夜校成为大家在工作之外的一片轻松地,静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实现和青年的“双向奔赴”。

夜校课程实用性强

“玩手机”剪短剧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阳区青年夜校的短视频剪辑公益课。唐婧妮 摄

15日晚7时,汉阳区青年夜校的短视频剪辑公益课上,80余名学员正在湖北青创园(汉阳)会议室专心“玩手机”。

“先将素材包里的视频导入到时间轴,剪切8秒最打动人的画面,配上一行文字并选择字体,选用‘闪电’的动画效果。”授课教师通过手机投屏,直接在大屏幕上展示剪辑步骤。

学员胡燕姿对照步骤,专注操作。她住在汉阳区四新街道总港西岸社区附近。每次上课,她会提前十多分钟到。

“我做过电商美工,现在在一家公司从事客服工作。”得知青年夜校免费开设视频剪辑课,胡燕姿第一时间报名,她打算以后从事视频剪辑工作。

胡燕姿拿着作业向记者展示,她已经学习影视短剧和游戏切片的课程,对动态、声音、特效等技巧基本掌握。

心理学教师胡月在参加洪山区青年夜校收纳整理课后,感受到收纳整理是未来服务行业发展趋势,联系到授课教师、田螺姑娘整理收纳工作室创始人范彬,希望可以在工作室当实习助理。

范彬带着胡月及4名夜校学生开展了三次上门收纳整理服务项目。“每一次上门收纳都是6小时起步。”范彬告诉记者,上门收纳整理服务项目包括分类装箱、衣橱归纳和杂物整理等。一次工作后,业主看到房屋变样特别高兴,请他们喝奶茶,学员们也很有成就感。

胡月说,夜校让自己拓宽了职业选择的视野。她还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成收纳团队,轮流到各自家里做收纳整理工作,在操作中互相交流技巧。

记者了解到,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等区推出的形象礼仪、经络推拿、社交媒体运营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基本场场爆满。

青年夜校“长红”

还需精准再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唱课。记者刘克取 摄

今年3月,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发布了《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这是对办好“青年夜校”作出的政策倡导。

由于课程均为公益性质,不收取费用,共建高校、辖区企业资源成为师资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吸纳了社区青年能人。青年居民林忆寒对古代礼仪、茶艺、汉服等颇有研究,因此受邀参与青年夜校课程的授课。

执牛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创始人彭显华表示,公司入驻湖北青创园(汉阳)后,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公司也将持续支持青年夜校,为青年朋友们提供培训、就业的平台。

记者从共青团江汉区委了解到,未来,该区将聚焦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和兴趣,多渠道整合资源,在时间安排、场地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满足青年差异化需求,并基于共同爱好打造有针对性的青年社团,链接更多青年人。

“青年夜校的出现,是当今社会环境发生复杂变化后出现的产物。”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陈文超表示,过去的夜校主要承担为群众提升教育水平及文化素质的任务。“青年夜校”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目前青年群体强烈且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陈文超认为,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具体且动态的,需要满足他们渴望美好生活、彰显生活品位的诉求。此外,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创新期,青年人希望储备技能、提升自我,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发展。

在陈文超看来,青年夜校的火爆,正是因为这种形式满足了人和社会的链接需求,将经济逻辑、社会价值逻辑和发展逻辑结合在一起。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刘克取 实习生代睿祺 通讯员武小青 唐婧妮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