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开国少将,他曾担任过沈阳军区副政委,之后又主政过辽宁省,在1975年更是立下了大功,为国家和人民挽回了不少的损失,功劳很大。然而就在短短两年之后,他却因为某些原因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他就是李伯秋将军。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他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伯秋出生于1916年的辽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让他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全家都搬到了北平,那里的革命氛围十分浓厚,很快就感染了李伯秋,看到国家和百姓正在遭受磨难,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救国。

抗战时期,他加入了游击队,此后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期间他积累了不少的战斗经验,逐渐从一个知识分子成为了优秀的将领。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他亦有出色的表现,其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展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李伯秋率领40军入朝作战,他不畏艰难,率部多次取得了胜利,为中国军人争了光。之后他一路高升,于1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6年后被调往沈阳军区担任副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李伯秋夺权上台,担任辽宁省委书记一职。由于地方政务和军队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让他一时无法适应,还盲目执行了很多极“左”政策,当地人民和干部对此颇有怨言,但他任职期间也并非毫无贡献。

1974年,辽宁的很多城市都发生了地震,但由于震级较小,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75年,随着地震次数的不断增加,科研人员预测到海城附近的城市很可能会发生一场大地震。李伯秋得知情况之后,立马就和省委领导进行了商议,然后决定开展疏散工作。

要知道,这仅仅是预测,并不一定会发生大地震,而且疏散群众的工作并不容易进行,可能会带来群体性恐慌,万一没有发生,还可能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力非同小可,万一发生了,就会出现不可估量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李伯秋不敢耽误,带着部队将群众疏散到了安全地带,而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就在群众转移的当晚,海城就发生了大地震,不少的地区都沦为了废墟,但幸好撤离及时,把此次大地震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虽然疏散群众这个决定十分大胆,但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中央因此对辽宁省委的领导干部给出了表彰,李伯秋也是其中的功臣之一,这让他在政坛的地位越发稳固。但他也因此放松了警惕,被一些有心之人趁虚而入,做出了一些迫害老同志的错误行为。

1976年,四人帮的阴谋昭然若揭,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但李伯秋还是飞蛾扑火,倒向了反革命集团的阵营。到了1977年,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李伯秋也因此受到了隔离审查,即使他及时认错,也无法挽回自己的仕途。1986年,在“两案”的审理中,李伯秋坐上了被告席,虽然没有被判刑,但却受到了开除双籍的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李伯秋对于这样的判决并不接受,晚年一直在写信向上申诉,却一直没有结果。组织上考虑到他在革命时期做出的功绩,还是让他享受了师级干部的退休待遇,让他晚年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到了1990年,李伯秋的案件再次被翻了出来,经过组织的研判,认为他只是思想上开了小差,并没有犯实质性的严重错误,于是决定恢复了他的党籍军籍。这对于李伯秋而言已经足够了,毕竟他确实受到了反革命集团的蛊惑,而那段黑历史也是他不想回忆的过去。为此,他一直都不肯写回忆录,即使身边的人多次劝说,也没有让他动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李伯秋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过辉煌、也犯过错误,如何评价他,相信历史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