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百年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国家,中国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他们惊叹于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更为其维系千年的统一感到震撼。英国教授因而发问:

“中国到底是凭什么维系数千年统一的?”

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向大一统道路的,它所依靠的“法宝”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统六国 天下为家

中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虽然所处地区不同,但汉人作为“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感从来没有消失。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再到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始终如此。

然而,随着历史的政治舞台逐渐风云迭起,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那便是实现“大一统”。秦始皇嬴政便真正做到了这点,他横扫六国建立秦王朝,开创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甚至还影响了他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众眼中的秦始皇大抵是个专断蛮横的“暴君”形象,和耽于美色的商纣王属于同类人。毕竟自古便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又有焚书坑儒之举,怎么看都是个不懂体恤国民的昏君。如果不是他如此劳民伤财、一意孤行,鼎盛的秦王朝怎至于到秦二世便戛然而止?

可如果仔细去探寻秦始皇修长城的缘由,便会发现,这并不是他一时兴起的荒唐之举。秦始皇虽然消灭了其余六国,建立了鼎盛的秦王朝,却还要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尤其是匈奴,性情凶悍野蛮。而且,匈奴的统治者也居心叵测,脑子里早就有了侵袭中原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王朝的根基在中原地区,这一带生活的主要是农耕民族,老百姓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假设哪一天匈奴真的带着人打过来,朝夕和农具为伴的中原民众不见得能招架得住。正是为了抵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才会不顾众人非议,坚持修建万里长城。

北边是秦王朝当时面临的最大困扰,这点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剩余三面就安定许多。我国西边坐落着高耸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年积雪,寒冷异常;南边是丛林地区,本来还有个叫百越的小国,但已经被灭了;东边则是两面环海,压根连一个海上国家的影子都看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北、东、西三面无需担忧,再加上万里长城这个“保护罩”护体,华夏大地就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也不会被打破。当然,摒除威胁并不代表中原地区和外来民族老死不相往来,秦始皇这个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解决之策。

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其他族群发动叛乱,会有意的同他们进行互通往来。虽然东夷、南越这些族群平时来中原的次数不多,但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始终称呼他们为“兄弟”,这正对应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老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止秦朝,早在各诸侯国尚未统一时,这种“天下一家亲”的概念便早已有之。那时候打头阵的虽然是各路诸侯国,但在它们之下也分布着很多地区性的“小集团”。每个集团的人员姓氏相同,拥有独立的宗法关系和礼仪规范,互不干涉,互不侵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为了一统天下,大打出手是常态。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各同姓诸侯组成的“小集团”,即便政见和态度不同,彼此间见面也会以礼相待,而不是吵得面红耳赤。这是因为,古人尤其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将天下视为家,才能真正实现大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句古语出自《大学》,简短的寥寥数字,却一语道出了古代人民对待天下和家关系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只有将家庭的伦理关系扩大化,将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视为大家庭的一份子时,国家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民族和民族之间才不会爆发冲突和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家天下”的由来,不难看出古代人对家的重视和对天下大一统局势的高度重视。身处农耕文明盛行的时代,这样以天下为家的概念技能稳定社会局面,还能妥善的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到了汉朝,这一思想又演化成了新名词——民族认同感。

更新迭代 传承不息

秦二世执政时期,各地百姓为反抗秦王朝腐朽统治纷纷揭竿而起。最终,随着一场浩浩荡荡的“楚汉争霸”落下帷幕,中原王朝的主导者也从秦二世转到了汉高祖刘邦自他之后,汉朝初期的几位皇帝都兢兢业业,但若要说最著名的,还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发生于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启的统治时期,这一阶段,为了调停多年战乱导致的经济倒退,文景两帝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轻徭薄税,与民休息”的政策,还下令禁止各郡国进贡奇珍异品。在“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引导下,国家经济很快就迎来了全面回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下诏废除“诽谤妖言罪”,还公开声明皇帝应当为官员的错误负责。同时,他还进一步发扬郡国并行制,开创了汉朝预立太子制度的先河。在处置罪犯方面,汉文帝则免除了秦朝的九族“连坐”制度,还将秦朝酷刑改为苔刑,为民众减轻了很多压迫。

然而汉文帝恩威并施的治国方式虽然缓和了国内危机,但也无形间激化了中央王朝和各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分割矛盾。先是刘兴居起兵反叛,后又有淮南王刘长带头举叛旗。汉文帝虽然在贾谊的帮助下平息了这两起叛乱,但政策上仍是姑息政策,中央王朝依然没有摆脱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王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汉景帝刚即位,吴王刘濞就发动了“七国治乱”。所幸汉景帝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前脚刚听完袁蛊的计策,后脚就除掉了晁错,最后由武将周亚夫等人平息了叛乱。经此一战后,诸侯王的权利割据问题才终于迎刃而解。

在对待边疆民族的关系上,汉景帝和汉文帝的理念也不相同。汉文帝当政时,虽然派出了周亚夫等人去驻守边境,却并没有对匈奴的进犯采取实质性反击。而汉景帝则一边利用和亲政策进行安抚,同时还在边界设立关市,将匈奴封为列侯,有效地缓和了汉朝的边境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国之乱

但不管是汉文帝还是汉景帝,两任统治者整体上对待外来民族的态度都是秉承“相安友好”的原则。在不兵戈相见的前提下,中原人民和外来民族的人民兄弟相称、互敬互爱,既促进了汉朝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稳固了天下大统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原地区对待少数民族的方针转变为“怀柔政策”,将重心放在了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前有通向西域的天山北路,促进中原和西域的贸易交流;后有汉武帝派特使张骞出访西域各国,将西域诸国的特产带回中原,加强两方的经济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一统

在逐步完成对周边地区的统一后,汉王朝便开始大力向各民族推行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纷纷将汉字替代为通用文字,积极发扬儒家文化,连考试制度也变成了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好的传递中原文化, 汉武帝还下令在西域各国修建学校,专门向那里的百姓传授中原的文化知识。比如西汉初年的匈奴单于冒顿,就曾让自己的儿子到长安念书。自那之后,中原文明便逐渐在周边地区生根发芽,成为常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时期,文化方面主要奉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众要学习儒家典籍,科举考试中的考试内容也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可以说在在汉王朝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对民众的思想认同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之后的历朝历代,当中除了汉人,也有外来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他们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入主中原后自然也大力推崇汉族文化,但并没什么起色。直到步入唐朝,中原和西域诸国的联系才得到进一步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唐太宗时期,高昌、疏勒、克什米尔等郡国都会定期派使节向唐朝进贡,而唐太宗也很重视中原同四方各国的文化往来。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原每年都会迎来不计其数的西域艺人和僧侣,而西域的舞蹈也大量涌入中原,从唐朝诗人李白的《胡旋子》中便可窥见一二:

“转筳几回,舞袂欲飞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的宋元明三朝统治者,也积极促进中原文化对外发散。宋朝面向全国各民族大兴科举制度,凡才识卓著者不论身份、地位皆可为官,有效的促进了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融。元明两朝则在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基础上发扬中国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增添了助力。

历史洪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管哪个朝代,人民心中的身份认同感从未消失,天下大统更是所有人共同的期盼。而族群认同建立的前提,必定是由一个强势民族作为主心骨带领其他民族拧成一股绳。正因如此,尽管我国朝代众多,但天下百姓最终却总能走到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同样是坐拥着多民族的欧洲,为什么他们不能开创中国“天下一统”的局面?诚然,欧洲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文明底蕴也很厚重。然而,欧洲统治者对待各民族的统治方式全是像拿破仑一样的武力征服,即便真的实现了欧洲统一,这表面的平静又能维系多久呢?

不管是罗马帝国时期,还是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帝国,抑或是美国独立战争。这些促进民族的方式归根到底还是战争,刀枪终归平息不了民众的愤懑。所以直到今天,欧洲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等各民族之间仍是冲突难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正是因为欧洲人缺乏统一的民族认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来的国家,依靠的就是对天下太平的共有向往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传承“秘诀”,是欧洲人多少年也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