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最恐怖的过山车是怎么样的吗?

来自立陶宛的设计师立朱里昂纳斯·乌邦纳斯,设计了一款一个人一生只能体验一次的过山车,并且给它起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安乐死过山车。

只需要三分钟的时间,一个人就可以通过乘坐过山车的方式结束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设计师为什么会设计这样一款过山车?他的设计在现实生活中投入使用了吗?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在2016年1月17号的报道,乌邦纳斯设计这款死亡机器,是为了让人们在兴奋和快乐当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过这款设计最终并未投入使用,是因为安乐死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而乌邦纳斯设计的死亡过山车,在很多顶级的大脑专家看过设计方案以后表示,这款过山车可能并不像乌邦纳斯以为的那样兴奋,反而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极度不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在坐过这个过山车以后,都很难活下来。

过山车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游乐设施,因为过山车在工作的时候运转的速度非常快,乘坐过山车的乘客会在瞬间感受到强烈的感官冲击,并且伴随着心跳加速,血液涌动等情况。

过山车的速度快,就是为了完成起伏爬升和俯冲的轨道设计,尤其是在高空突然下落的时候,靠的就是快速度的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乘坐过山车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这种剧烈的高速变化,给身体带来的失重和超重的感觉,强烈的离心力和向心力,让人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拉扯我们的身体,血液迅速向身体四肢流动的时候,大脑会出现短暂的血液缺失情况,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刺激的体验。

这种感觉虽然会让我们的身体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感,但只适合短暂使用,如果强度过激的话,很可能对我们大脑造成损伤,所以过山车并不是越长越惊险越好,所有的设计都要符合相关规定,不能伤害到游客的身体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邦纳斯设计的安乐死过山车,利用的也是过山车的原理,不过却将所有的参数都超过了人体可以承受的范围,达到了伤害生命的极限值。

乌邦纳斯设计的安乐死过山车,全部走下来,只需要三分钟的时间,不过最开始的两分钟都是在向上爬的过程,在到达顶峰之后会突然向下跌落,然后进入七个精心设置的回环。

过山车的最高处高达487米,和武汉的地标性建筑绿地中心差不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乘坐安乐死过山车的人会在前两分钟的时间里缓慢攀升到487米的高度,用这两分钟来短暂的思考和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

与此同时,乌邦纳斯还在上升阶段设置了反悔的选择。如果经过这两分钟濒死的思考后,乘客认为他是有勇气活下去,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放弃继续乘坐过山车。

但如果乘客经过两分钟的思考以后,还是决定要安乐死,那么此时过山车会在非常高的高度下以近乎垂直的方式向下冲。这个时候所有的血液会流向身体的四肢大脑的血液反而会变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脑在缺少血液以后,工作能力会下降,乘客的视线会变得有些模糊,周围也渐渐失去颜色,变成了灰色,渐渐是灰白色,直到是白色。

不过不用担心,因为这个时候乘客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小,能看到东西并不多,听力也会渐渐失去,直到全部丧失。

这个时候人体会出现焦虑,困惑和快感相伴随出现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GLOC,也就是因为重力而引起的意识丧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第一个回环以后,整个人就好像困在迷宫中,或者在一片白茫茫的荒野当中漂浮,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性命。

绝大多数的乘客会在第二个回环之前失去生命,不过乌邦纳斯仍然还是设计了七个回环,就是保证乘客在乘坐安乐死过山车以后可以完全死亡。

安乐死过山车的设计出现时间很早,但实际上目前真正落地的只有一个1比500的模型,这款安乐死过山车并未实际施工并投入使用,而且照目前的社会舆论来看,应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被允许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安乐死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很多国家都不允许安乐死的存在。

安乐死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生命权,自主权和道德责任的复杂话题,如果法律允许安乐死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相应就要承受因安乐死而带来的一系列法律后果。

怎么样判断这个人真的是自愿安乐死,而不是被迫在自愿书上签字?

还有安乐死也是在剥夺他人的生命,这究竟是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针对这款安乐死过山车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真的像设计者说的那样,会让人在极度快乐,愉悦和刺激的过程中渐渐丢掉生命吗?

不少顶级的脑科专家在研究安乐死过山车的死亡原理后认为,通过大脑缺氧的方式让乘客死亡,可能并不会让人感觉到舒适和愉悦,相反会给乘客带来非常痛苦的体验。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款过山车就不能称之为安乐死过山车,更像是在惩罚乘客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以上种种争议和设计本身的不合理性,安乐死过山车仍然只停留在设计的理念,并未被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