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门峡大坝作为豫西的“金三角”,更是我国万里黄河的“第一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自从修建以来,这座大坝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水利工程上的壮举,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水利史上的最大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其中更是有人出言不逊,呼吁他人要将三门峡大坝炸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事实究竟如此,三门峡大坝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工程,为何有两种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大坝的修建缘由

黄河作为中华儿女的母亲河,而黄河还是会发生一些灾难在其中的,就比如说在每年的夏季秋季,黄河上游就会波涛汹涌,而这其中更是夹杂着大量的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到了中下游,河水的流动速度将会降低,但是大量的泥沙将在这里堆积形成河床

因此,河床的形成,令水位不断升高,河堤都将面临着频频决口的险境,甚至黄河的水可以淹没周边的村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边上的黄河堤坝,正是因为这次爆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水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泛滥成灾的景象仍未停止,每到汛期的时候,河南山东等地方的农业都会被淹,而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居民,这种灾难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年初,新成立的水利部在京召开了治理百年黄河水患的专属会议,会议之下决定修建大型水库来根治黄河水患。

会议之上,苏联水利专家建议在陕西潼关修建大坝,可并未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因为陕西潼关地势和土质均不适合,一旦整个大坝出了问题,那么受灾受难的都是百姓,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坝,三门峡地区属于黄河中游,除了这些三门峡地区常年一直堆积大量泥沙,水力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所以在这是最合适不过了。

1957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动员支持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兴建,标志着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崭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大坝竣工后的喜忧参半

伴随着三门峡大坝的设计之路在一步步进行,可就在专家在设计工作中,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黄河流域泥沙含量极高,设计师认为只要大坝拦住河水,并从中储水就可以化解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的设计方案中并没有如何处助理这些泥沙的方式,因此,如果没有准确的排沙方案,那么这个漏洞也将成为整个三门峡大坝的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虽有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等专家提出强烈质疑,警示不设排沙洞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环境下,异议声音微不足道,三门峡大坝最终仍按原定缺陷设计兴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国家花费40亿人民币来用于三门峡大坝的修建,最终得以完工,以最初理想,三门峡大坝也达到了拦河储水的问题,为下游减轻防洪压力以及农产业用水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很快,上游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困扰,仅仅两年后,由于无法排出的泥沙在渭河河道内疯狂堆积,渭河河床就抬高了4.5米,形成了所谓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到西安等重要城市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大量泥沙淤积阻碍了地下水排出,导致关中平原出现大面积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广阔农田变成了盐碱地,粮食产量开始了大批量下降,本地农民的生计遭受重创。

而往下游看,三门峡至潼关河之间也堆积了高达30亿立方米的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的泥沙堆积问题,水利部门没有选择,只能开闸排沙,可长期这样根本无法解决泥沙堆积的根本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1964年,三门峡水库内的泥沙淤积就已经达到了35亿立方米,也正是这样,上游的水患问题则是更加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次改建治理的艰难历程

面对上游地区的雪上加霜,党中央和相关部门根本没有止步的打算,经过反复研究和分析,决定对三门峡大坝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期望将泥沙淤积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一项名为"两洞四管"的改建方案付诸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程师们奋力开凿,终于在大坝左岸增设了两条用于排沙的隧洞,而原本8条的发电引水钢管也被改造为了4条排沙专用通道。

一时间,泄洪和排沙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喜忧参半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尽管三门峡下游的潼关河道终于步入了一个新的"冲刷期",但上游的渭河流域仍旧遭受着严重的淤积,西安周边地区的灾情依旧丝毫未见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晋陕鲁豫四省紧急召开防汛专题会议,与会专家再次重申了上游地区的泥沙淤积已达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果断批准了投资800万元巨资的"第二轮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69年到1978年,三门峡大坝整整进行了10年的拆改工程:工人们在底部开凿了8个巨大的排沙洞,在水库内部加装了多套导流和分流系统,并在黄河上游另外新建了10多个滞洪区,意在从根本上扭转泥沙堆积的困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轮改造工程无疑是一场硬仗,无数建设者放弃了家庭生活,年复一年地战斗在工地上,他们用炸药、机械以及肉体的力量,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人们焦渴期盼之际,潼关地区终于在1975年展现出了一线生机:多年来淤高的河床首次出现了约2米的下降,淤积的恶性循环似乎被初步扭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离三门峡的"彻底痊愈"仍有一段遥遥无期的距离,尽管工程师们孜孜不倦地优化各种系统,上游地区的泥沙堆积始终未现根本好转,时至今日,西安及关中地区仍是一处"临危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陕西省华县便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造成数十亿经济损失,数万民众流离失所。

每当暴雨来临,上游群众就不得不提心吊胆,生怕这座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坝再次成为他们的"杀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纵观三门峡大坝的百年兴衰,我们不难发现这座被寄予厚望的"万里黄河第一坝"注定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的前世今生、功过是非,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深思熟虑,吸取里面宝贵的经验教训。

不可否认,三门峡大坝从根本上解决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为数以百万计的农户和城市居民解除了生命财产的威胁,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