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用现实证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是“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要踩得非常谨慎,稍一用力就可能踩碎冰面,而坠入冰冷彻骨的深海之中。从今年年初的踌躇满志,到如今的狼狈后退,理想汽车情绪的转变只在4个月之间。

今年1月,理想汽车还沉浸在净利润超过百亿的气氛之中。高级副总裁邹良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4年,理想汽车定下了8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然而,理想首款高端纯电车型MEGA上市之后,在舆论和销量上双双失利。理想汽车也在冰冷之中陡然清醒,将扩张欲望的触手快速回收,不仅全年目标从80万辆下调到56万辆,还启动了涉及18%员工的裁员计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爆料称,今年五一假期之后,国产新能源汽车厂商理想内部就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员优化,整体裁员比例超过18%,预计将影响超过5600人,补偿标准为N+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望膨胀

一向谨慎的理想汽车在2023年之后,有点上头。相较于小鹏、蔚来仍在亏损之中挣扎,同样是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已经是Next level。在2023年,理想一共交付了37.6万台车,净利润超过118亿元,一下子填平了过去五年的亏损,是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更关键是,理想汽车还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2023年全年理想的自由现金流为441.9亿元,现金储备为1036.7亿元。这给予了理想汽车“冒险”的资本。2023年成为了理想汽车扩张欲望膨胀的一年。

在进入第四季度之后,理想汽车制定了2024年销售80万辆汽车的目标,这意味着2024年的销售量相较于2023年要增长一倍,这需要规模更大的团队。2023年基于80万辆的目标,理想汽车开始大举对外招聘。

根据公开消息,理想的销售服务运营部门,去年7月团队规规模不足200人,但是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扩大到了近1000人。另外,理想的智驾部门去年年初时只有600人左右,在去年9月开始快速扩张,到年初已经达到了近1000人,这还不算200名左右的待入职的校招生。而为了进一步满足招聘人员的需要,理想汽车的人力资源部门,也从原来的近百人扩张到了超过200人。

按照理想汽车公布的2023年财报中的数据,理想汽车截止2023年的员工人数是3.16万人,同比增长63%。

在理想汽车的原剧本中,新进人员以及今年3月发布的MEGA将会成为理想汽车实现目标的重要助力。然而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MEGA的上市引发舆论危机,甚至波及到了增程车型。

MEGA的失利不仅宣告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初步失败,还导致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李想在MEGA危机之后的内部信中提到,“主力车型理想L8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谨慎的李想,也因此收回了扩张的触手,回归到现实之中。

李想在内部信中反思到“过分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正是因为扩张欲望的膨胀,让理想汽车在2023年大举扩充人员规模,导致了人力资源的“过剩”。这才有了5月的这一次裁员风暴。对于理想了汽车来说,这是理性回归之后的一次战略修正。

面对暴风

理想汽车的2024年注定不会理想。

从行业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在2024年理想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更加狭窄的增长空间。修正过后的56万辆的年度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实现难度。从前4个月来看,理想总共卖出了10.62万台车,即使以56万辆作为年度目标,完成率也不到20%。

与此同时,小米带着SU7来势汹汹,而拥有华为光环的问界也开始对理想汽车形成压制之势。小米SU7上市5天,龙晶大定数是10万台,到5月初,锁单突破10万台,今年产能都已经接近卖光。问界M9上市仅136天,累计大定突破8万台,登顶4月50万以上豪华车销量榜首,刷新了中国豪华车市场销售纪录。与华为、小米相比,理想的营销、品牌优势并不显著。

理想只能转换策略。今年4月,重新振作的理想汽车迎来了一系列调整,裁员传闻也在此时传出。不过相比起裁员更快的动作却是降价。理想汽车 4 月 22 日宣布将 2024 款理想 L7、理想 L8、理想 L9 及理想 MEGA 价格下调,其中理想 L9 全系下调 2 万元,L7/8 下调 1.8~2 万元,MEGA 下调 3 万元至 52.98 万元。

理想汽车重新对市场进行了评估,并认为“对于今年市场的预估太乐观”。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表示,“这两个事情都让我们重新调整了预期,原来我们的判断太乐观了,对自己预估的增长也太乐观了,所以我们首先要回归健康的增长”。

裁员也紧随而至。全系降价的决策必然影响毛利,于是人员优化就成了理想保持良好经营的关键下一步。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理想汽车员工总薪酬超过121亿元,人均薪酬超过38万,而裁员超过18%,也能为理想节省超过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