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历史人物,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举两个例子。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之后,日寇烧杀掳掠,结果有几名日本兵,抄了一位中国老人的家。

这老人用日语破口大骂,吓得那日本兵道歉离开,又派遣高级军官,来到这老人家里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常常送礼物给这位中国老人,而这中国老人宁愿饿肚子,也要把礼物丢到门外。

到了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期,毛泽东对那所谓的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非常头痛,因为查无可查,因为缺少相关记载,于是请来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

这位老人往那里一坐,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脱口而出,给出了中印边境线的历史铁证!为解决中印边界纠纷,提供了各种法理和历史依据,被誉为一言定边境!

这位老人是谁?一代宗师陈寅恪!属于是大师当中的大师,站在学问金字塔顶尖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外国人如果碰到不懂的学术问题,,都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亲自来找陈寅恪请教,而陈寅恪随便几句话,便展露出自己深厚的学识,为外国人解答外国文化。

一切的一切,要从1890年7月3日说起,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关于他的名字,圈外人读成是陈寅恪(ke)圈内人尤其是清华大学的人,会将其读成陈寅恪(que)第四声。

陈家是个大家族,陈寅恪的祖父叫陈宝珍,在晚清时期非常著名,担任过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同样也是朝廷大员。

陈三立在教育儿子这方面非常独到,例如请来国学大师,教孩子陈寅恪学习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算学数学的时候,就对老师说:“我们家有两条原则,第一,不准打骂,第二,不背死书,求理解。”

陈寅恪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深得大臣张之洞的欣赏,给予了很多很高的评价,将其称之为天才和神童。

陈寅恪本人呢,他也非常爱读书,那个时候啊,他们家已经迁居到了南京,开办了一个思益学堂,家里的孩子都来这里读书。

别的孩子巴不得下课呢,而陈寅恪呢则是无书不欢,如果手里的书,今天一口气看不完,那他就带回到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会在蚊帐当中,偷偷点一盏小油灯,非要把书看完不可,这样久而久之呢,要知道那个油灯有一种油烟,对这个眼睛伤害非常大。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我们都知道戊戌六君子,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他们的总后台,其实就是陈家。

晚清政府对陈家呢,倒也没有下死手,只是下了个“永不录用”的结论,也就是说留着命继续观察,以后老实点别再搞维新。

1902年,12岁的陈寅恪作为公费留学生,去往日本读书,和鲁迅住在同一个屋里。

陈寅恪自己为人低调,但是在鲁迅等等民国大师的日记里,都对陈寅恪非常推崇,都说自己在学问方面,远远不及陈寅恪一半。

在民国的学问家当中,在文人相轻的历史传统当中,陈寅恪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可见其学识渊博。

陈寅恪因为脚气复发,所以就回到了上海的复旦公学读书,他的同学是大人物,例如林伯渠、例如谭延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复旦公学,意思就是复兴震旦,因为我们第一所现代化学院就是震旦公学,却被法国人抢走,改成了他们在中国的教会大学。

无奈之下,震旦师生离开自己心血建造的学校,重新组建复旦公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从法国人手里抢回来(笔者也希望有朝一日,咱们的复旦大学,能够改回震旦大学)

陈寅恪因为成绩优秀,再加上同学都是未来的牛人,所以即使他想低调,那也不可能。

民国初创那些年,陈寅恪做过第一代云南王蔡锷的秘书,和湖南督军谭延恺一起共过事。

然而,陈寅恪做官郁郁寡欢,和官场真就是格格不入,自己也就成了官场的异类,别人去闹革命,而他在革命当中做学问。

家里人一看这情况,得嘞,回来吧别做官了,继续上学去吧。

陈家人脉那么广,想让陈寅恪发达,那自然是很容易的,单单是当年戊戌变法留下来的元老,随便拉陈寅恪一把,便可获得几辈子都吃不完的资产。

陈寅恪继续闷头搞学问,各种各样的学科都有涉足,轻轻松松就考上了欧洲官派留学生,先去了德国的柏林大学,后去了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院等等等等……

又去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了世界上很多种古文,逐渐成了世界学问界的一代宗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来说,研究欧洲文化的专家,如果碰到了不懂的难题,就会去找中国人陈寅恪,陈寅恪往那里一坐侃侃而谈,很少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他。

年轻时的陈寅恪,即使不算那些晦涩玄奥的古文,就已经学会了五个国家的外语!属于是顶尖学霸当中的学霸,他对外国文化都研究这么深,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那就更厉害了。

陈寅恪非常低调,他不喜欢显摆,只喜欢看书,但是偶尔一露峥嵘吧,像季羡林这些大师,对陈寅恪无比崇拜。

尤其是涉及到历史、数学、经济……这些方面的时候,季羡林对陈寅恪,那真是佩服到五体投地!

而陈寅恪为什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呢?原因很简单,他懒得去拿,以至于很多学生都成了博士,老师陈寅恪却没有博士头衔。

陈寅恪说:“博士并不难,但我一想要在两三年内,就搞这么一个专题,我就被它拘束住,就没时间学其他的了,我就觉得挺不值得……”

在国外留学期间,陈寅恪的生活并不奢侈,甚至可以说成很艰苦,当时在欧洲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炒腰花。

结果回到国内,那些民国大师,邀请陈寅恪来指点学问,就端出来一份炒腰花。

可陈寅恪一筷子都没有动,于是同学就问了,在柏林的时候你不顿顿都抢着吃这个吗?今天你怎么一口不动?陈寅恪笑着说,那时候腰花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在欧洲的同学,个个都了不得,傅斯年、金岳霖、徐志摩等等等……

1925年的时候,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大家自然会提名陈寅恪,所以他就去了清华教书,后来桃李满天下。

刚去清华的时候,那年陈寅恪36岁,没过多久就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成为民国时期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