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沈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产业园里‘直播带货’,基地成立后,有问题可以当面向法官咨询,觉得很安心。”日前,江西省首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司法权益保护基地在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的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园内揭牌成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因劳动报酬、奖惩、休假、职业伤害等劳动纠纷提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

近年来,随着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上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获得劳动权益保障的需求越发凸显,给人民法院提出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新课题。

面对劳动者日渐多元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不断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工作,依法治理欠薪问题,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司法政策,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畅通了渠道。

“人民法院推动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劳动争议诉调衔接工作,有效提升了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质效。浙江法院还在各地总工会、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劳动仲裁院等设置‘共享法庭’,为劳动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让劳动者权益保障更有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原始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专员黄美媚说。

有效纾解劳动者急难愁盼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在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全国首家专业化劳动法庭——苏州劳动法庭。2021年7月16日,苏州劳动法庭正式揭牌,依托地域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案件,有效纾解劳动者急难愁盼。

在苏州劳动法庭智库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看来,苏州劳动法庭依托地域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仅为类似纠纷树立裁判规则,也有助于广大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门机班副大班长褚锋对于以高质量司法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共赢感受颇深。“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工艺之都,如今也是劳动用工最密集、经济业态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褚锋表示,苏州劳动法庭的成立、运行,对于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大市、制造大市而言,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以劳动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人民法院一直在探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审判体系,主动发布典型案例,积极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并为劳动者畅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尽可能用最短时间实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批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在本批典型案例中,人民法院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基本需求,并不断满足劳动者在确认劳动关系、平等就业、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体面劳动。

在一起李某与某服饰公司劳动争议案中,李某陪妻子待产,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护理假工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减轻女性在育儿阶段的负担,推动用人单位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

在另一起某公司与李某竞业限制纠纷案中,某公司与普通员工李某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在李某入职新用人单位之后,某公司要求李某承担违约金,李某为此诉至法院。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李某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公司信息不属于核心经营信息,李某不属于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充分保护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劳动者的权利不能只是“纸上权利”,更要变成“真金白银”,人民法院不断加强劳动争议案件执行力度,在每年岁末年初开展专项执行行动和集中兑现活动,让劳动者能够拿到工资安“薪”过年。

“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千方百计兑现劳动者权益,取得了实效。我了解到,湖南法院会对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保障,优先办理此类案件,确保劳动者权益能够及时得到保障,大大提升了劳动者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满意度。”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力尔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鹏举说。

合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从来都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一首“合奏曲”。人民法院一直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主动把劳动争议审判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综合治理体系。

在总结全国各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与各相关部门协作,先后出台多部劳动争议案件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不断细化对劳动者权益的司法保障工作,形成了解决劳动争议合力。

2017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出台《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22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有关问题的意见(一)》,逐步规范裁审程序衔接、统一裁审法律适用标准,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

202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政法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协商和解、多元调解等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部署,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还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劳动权益保障中心、工会法律服务站等,不断探索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工作模式。

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中心”(以下简称“权益保障中心”),记者注意到,这里设置了接待中心、调解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和法律咨询援助中心等服务区域。快递员王明亮告诉记者,他的欠薪问题在维权当日被分流至调解中心,专班小组进行了快速调查取证,当即建议其进行行政调解。

进入行政调解程序后,专班小组促成了双方和解,并将调解书上传至法院系统,随后法院就开具了裁定书,如逾期拿不到应得的薪酬,王明亮则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权益保障中心’运行一年多,皇姑区人民法院受理新业态劳动者维权的案件纠纷量下降了65.9%,也使大量的案件化解在诉前,使劳动者的权益快速得到实现。”皇姑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年芳芳介绍。

强化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

数字经济时代,无网络、不生活。

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新就业形态、新就业机会激增的同时,也使企业管理用工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对传统劳动法律体系提出了新课题。

“幸亏有了职业伤害保障,一下子报销了3000多元医疗费呢!”2023年11月,广东中山的外卖骑手朱先生送餐时与货车发生碰撞,造成全身多处擦伤。其后,朱先生通过本企业平台App上的“一键报案”,向平台企业发送事故报案信息,其企业再通过全国信息平台向中山市人社局提出职业伤害待遇给付申请。几天后,朱先生在线上递交材料,当天就拿到了职业伤害确认结论书,并很快获得了补偿金。

朱先生获得补偿金,源于广东省开展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这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下的保险被形象地称为“外卖小哥的专属保险”。一年多来,在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的省市中,有不少外卖员像朱先生一样享受了这份保障。

今年“五一”假期,江苏南京的某外卖平台骑手戚建忠既忙碌又踏实。“有了职业伤害保障,工作安心多了,不然真不知道受伤了该找谁处理。”

2023年12月,戚建忠在送餐途中不慎摔倒并骨折。在该外卖平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用手机申报了职业伤害保障,共报销医药费875元。伤残鉴定后,2024年1月,他又收到了人社部门发放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1900元。

戚建忠告诉记者,自己做了6年外卖骑手,收入不错,时间也灵活。但是,在紧张奔忙中难免有磕碰,特别是遇到恶劣天气时,家人总会担心。“职业伤害保障就像多了一层‘防护网’,所以身体康复后,我又重新回来送外卖了。”

职业伤害保障,是国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设的一种新型工伤保险,由平台企业缴费,保障的范围和情形、待遇的标准和水平,与工伤保险基本保持一致。

自2022年7月起,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7省市部分规模较大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平台企业开展试点。截至2024年3月,已有801.7万人被纳入保障范围。

“职业伤害保障切实维护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权益,特别是有效发挥了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这一制度也分散了平台企业经营风险,有助于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司长郑玄波表示。

为更好地保障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王天玉认为,下一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继续扩大覆盖范围方面,重点从现有试点地区的少数平台企业推广到该地区“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行业内所有平台企业,进而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分批次地将试点扩展到全国各平台用工主要行业,实现全员参保、风险共担、待遇公平。

助推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

“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在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享受待遇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粟斌认为,加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势在必行。

针对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人民法院和相关部门已作出回应。

2021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指明了方向。

202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稳定就业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在准确把握新就业形态民事纠纷案件审判工作要求、依法合理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推动健全新业态用工综合治理机制等方面作出规定。

“全国各级法院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乌江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阿依河分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张尧表示。

在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不断完善裁判规则,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推进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司法力量。

本期封面及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9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43期

编辑/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