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掏钱派车,基本上不太可能实现。倘若现在有人掏钱派车,就会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派车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就有了很大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年代的时候,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汽车只有红旗、大解放、小吉普等,有限的类型,让很多人无法选择。只有领导干部而且是高级领导干部才会配有汽车,可以派车接送人,派车处理事。一般老百姓不会拥有汽车,也不会开车,有急事的时候,只能用家用自行车出行,甚至一辆自行车可以带上一家人,还能带上一些东西。过年过节的时候走亲访友,有人用自行车带了一家人,还带着一些礼品到亲戚家去,风光无限。现在看来,简直是落后了。

那时候,汽车生产工业不发达,没有引进外国车。汽车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汽油价格也高。即便出现大量拖拉机之后,汽车价格也没有完全降下来,汽油价格也没有降下来。只有领导干部可以派车,别人无权派车。即便领导干部的下属有事,也要申请派车,申请通过之后,才可以坐车外出办事。谁要是能派车,谁就拥有一定的权力。结婚的时候,倘若有汽车接送新娘子,就算是脸上有光了。谁要是坐上了小汽车,哪怕只是做了绿色的小吉普,就算是做了一回干部,或者说体验了干部的生活,起码要回家吹嘘一番,说说坐汽车的感受。不但有风驰电掣的感觉,而且还有晕晕乎乎的感觉————晕车,但人们感觉晕车算是富贵病,或者根本不叫病。很多人想晕车都不行,连汽车都没摸过,没坐过,就更别提晕车的感受了。

经济不发达,权力掌控在一些领导手中。尤其是派车的权力,并不是一般的职员能够拥有的。那个时代,私家车几乎没有。路上跑的大多是大解放,而办事的人需要小吉普,即便是公检法单位,也只是配备了绿色的小吉普,而不是红旗轿车。派车的权力被公权力部门垄断,别人无权干涉。经济不发达,权力部门垄断优势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形态,无法暂时改变。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大发展,下海潮出现,小汽车有了桑塔纳,有了丰田,有了劳斯莱斯。经商的人有点钱了,就要买桑塔纳,跑起来飞快,只是心疼汽油。桑塔纳烧油多,让车主屡屡计算路程和烧油的多少,还要和收益作对比,看看出车值不值,不然只会自己往里贴钱,却得不偿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经济大发展之后,市场保持了一定的开放度,引进很多外国车,也让汽车的价格降了下来。农村流行标语叫做“要想富,多修路。”修了路,就为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做了准备。当“村村通”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小汽车就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农民的家庭。至于城市的小汽车更多,品牌众多,价格不是很贵。当然,也有权贵们开的豪车,从来不肯轻易上路。权贵们还是可以派车,不过派的车品牌好,外观好,有面子,还不能公车私用。而私家车并非不好,有人买了几十万的车,开起来照样风光外露,很有面子。汽车刺激经济发展,或者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汽车成了重要的商品,带动了消费。很多人纷纷购买汽车,不管是跟风购买,还是为了面子,都掏钱购买了。于是,汽车工业发展起来,国产车和进口车开始竞争,纷纷降价销售。即便一些不出远门的人也买了汽车,却经常放在车库里,让汽车闲着,没多大用处。

人们可以自己开车旅游,即便只是出门买菜,也会开着汽车出去。于是,汽车成了人们出行的便利工具,只是在旅游旺季,经常出现高速路堵车的情况,一堵就堵一天,似乎并不没有太多的缓解策略,只能号召人们出行分流。大城市经常在上下班的时候出现交通拥堵,即便有了很多高架桥,有了很多环城公路,甚至大城市能修到五环以外,也照样不能缓解堵车的危机。毕竟经济飞速发展了三十几年,人们手里有些钱了,可以买楼房,买汽车,即便贷款也要买。那么,汽车增多无疑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通过汽车销售,很多部门都富裕起来。不过,派车的部门似乎受到了冷落。很多人都有了驾照,自己就能开车出行。倘若在公权力部门派车,就要掂量轻重,以免被记者拍到公车私用的情况,也就有了麻烦。自己办事,不如开自己的车比较方便。不过,还是有公车私用的情况,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派车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也成了老百姓自己的事。那么,派车的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映照经济发展的过程。或许,以后很多权力的演变都会像派车的权力演变一样,慢慢回归民间,慢慢变得司空见惯吧。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