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初,有网友发现大香港酒楼高新店闭店了,门口上方的招牌也已经被拆掉了。打店家电话询问,得到回复:租约到期,所以闭店。在“大众点评”搜索大香港酒楼,也只剩下位于易俗社和东门外的两家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源:大众点评@粥Jo

根据公开资料,大香港酒楼(以下简称“大香港”)于2000年左右在西安开业,在其官方公众号上,高新店被称之为旗舰店。一家20多年的大品牌,只剩下了两家分店,还关闭了其旗舰店,这不禁让人想问:大香港到底怎么了?

01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大香港酒楼本身谈起。

“大香港”这个品牌是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饮食”)一手打造起来的,是西安最早的粤菜餐馆之一。从财报来看,大香港开业的第一年,即2000年,就实现了盈利,净利润91.92万。公开资料显示,大香港最早名叫“西安福迎门大香港海鲜鲍翅酒楼”,由一个叫梁诚威的香港人和西安饮食合资创建,注册资本560万,西安饮食占股75%。

1954年出生的梁诚威是个粤菜厨师。根据网上的各类访谈和资料来看,在当时他最得意的头衔是1993年获得了香港鲍鱼宗家杨贯一的赏识,成为其子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梁诚威与杨贯一合影

杨贯一是香港的鲍鱼大家,2023年去世,财新在其讣闻中写过:1986年,杨贯一获邀前往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为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下厨,邓小平吃完后感慨道:“这样的鲍鱼只有政策开放以后才能吃到。”有香港媒体在2015年给杨贯一的弟子谱做传的文章是这样写的:“香港饮食界中,有杨贯一一门,是鲍鱼之大宗。每说起鲍鱼,自当想起一哥。乃至数遍全港鲍鱼顶呱呱的食店,几乎无一不是师承一哥门下。” 梁诚威就是杨贯一的俗家弟子。可能就是这个原因,1999年筹建大香港酒楼时,鲍翅作为卖点放到了名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源网络

但让人没想到是,由于西北口味和粤菜的不同,在西安打开局面的招牌菜并不是鲍鱼,而是砂锅鱼头。梁诚威曾告诉《第一新闻》:大香港的砂锅鱼头这道菜是经过改良的,因为“西安的朋友吃饭的口味比较重一点浓一点,所以我就再增加了一些辣椒,小小的辣椒,然后在这个浓味方面,再调高一点更香。”

2022年梁诚威与其子梁荣业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也谈起过当年为口味融合做出的一些努力:“口味方面,西北人好吃辣,口味偏重,但粤菜清鲜少辣,注重汤水”,所以开发了一些融合两种口味的菜品,“比如‘威师傅牛肉爽’,是在传统的粵式牛肉做法上加了辣,还有‘花椒呛无骨老虎斑’,把花椒和辣椒的味道很好地融入到鱼肉中,既有粵菜的鲜和細膩,也有西北人的豪爽,很受客人欢迎。”

因为大香港酒楼在本地取得了成功,2000年当年就获得了收益,激励了2001年西安饮食投资1240万在东门外开办了分店——国宾店,梁诚威也在这一年创立了威哥饮食。

2003年对于大香港来说是意气风发的一年,注册资本从原来的560万增加到了1500万,在宝鸡开设了分店,净利润也从2001年的30万增加到了374万。

从此以后,大香港就开启了狂飙突进之路,鼎盛时期分店一度高达6家,老店也陆续进行了改扩建,资料显示,刚刚关闭的高新店营业面积 4800 平方米,内设宴会大厅两个,多功能厅一个,豪华包间 34 个,可同时容纳 1000 余人就餐。

令人意外的是,没过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2011年大香港酒楼净利润680多万,是开业以来最高的一年。然后,就走上了亏损这条路上。

02

财报显示,大香港是西安饮食旗下子公司中亏损最严重的子公司之一,从2012年到2023年,大香港酒楼一直在亏损,常年排在西安饮食子公司亏损前三。

除去疫情三年,从2012年到2019年,大香港酒楼的营业收入最高的一年是2012年,高达一亿,但因为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再加上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这一年的营业利润亏损了944多万。

此后,大香港就在积极自救。2013年左右,从名称上拿下“鲍翅”二字,躬身转型平价餐饮。但似乎效果甚微,疫情开始之前的2019年对大香港酒楼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年,这年大香港酒楼的营业利润亏损了12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源网络

2020年6月,梁诚威的威哥餐饮因为协议到期退出,大香港成为西安饮食全资持股的子公司。

但资本层的变动对大香港的经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2023年,餐饮行业的复苏之年,大香港的经营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营业利润依然亏损了996万。

从这些数字来看,不管是疫情之前,还是餐饮复苏的2023年,大香港酒楼的经营状态都不太乐观,西安饮食对其实行紧缩政策就不难理解了。

03

这些年,西安饮食自身也一直在亏损。

4月9日,西安饮食发布2023年年度财报,从财报上来看,西安饮食营收同比上升了60.94%,但净利润亏损1.18亿元。当然,比起2022年同期净利润亏损2.21亿元,还是有所好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源网络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西安饮食就不再派发分红,以2014年为节点往后翻阅西安饮食的财报,会发现为了“保壳”,西安饮食做出了很多努力:

  • 2014年一笔3.45亿的理财产品到期,使得当年的净利润达到了0.11亿;

  • 2016年德发长酒店拆迁获得0.41亿安置费,助力当年实现净利润0.21亿;

  • 2018年桃李村酒店拆迁安置取得补偿性收益0.43亿,当年净利润0.09亿;

  • 2020年政府补助从以往的百万级千万级飙升到了1.2亿,以及960万卖掉固定资产——6层的西安旅游大厦,将净利润拉到了0.09亿。

如果去掉这些与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利润,也就是只看归母扣非利润,可以发现,这十年来,西安饮食的归母扣非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还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也许更能反映西安饮食的真实经营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数据来自西安饮食历年年报

西安饮食的主营业务覆盖餐饮服务及食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尤其是餐饮服务,营收占比一直高达六七成。但从数据来看,其餐饮服务的毛利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还高达35.74%,到2019年已经降到了28.40%,2021年还在16.22%,2022年则只剩下2.65%,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经营开始好转,毛利率恢复到了15.55%。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至2019年,西安饮食并未受到疫情影响,经营业绩却也并不理想,同为餐饮上市公司的广州酒家和唐宫中国,2014-2019年期间其餐饮服务的毛利率就都维持在60%左右。

由此可见,西安饮食主业盈利能力并不强,想要乘着文旅热潮和消费市场的复苏,扭亏为盈,路还很长。

04

在本地,西安饮食拥有着大量品牌,不仅有大香港,也有西安饭店、老孙家、德发长、春发生等已经被认定的“中国老字号”,用潮流话术来说,这些都是IP,每一个都能引发相当多西安人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源: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

但西安饮食对大香港这些老品牌的经营一直饱受餐饮业分析人士的诟病。

首先,西安饮食拥有的老品牌老字号几乎都集中在西安,而且很多都是大店模式,大香港曾经的6个分店几乎都是如此,其高新旗舰店、东门外国宾店都经历过店面改造升级,这种重资产的模式不仅支出大,还增加了复制的难度。

然而本地市场容量有限,老字号要扩大市场,必须要走出去成为大众消费品。在外地复制,除了口味问题之外,还要在门店运营等方面进行调整。2022年开始老孙家、西安饭庄、德发长就在成都开设了分店,但从财报来看,不管是2022年还是2023年,西安饮食在陕西省外的营业收入都不足1%。

其次,品牌老化,难以吸引年轻人。从目前的各大社交平台来看,年轻人不管是不是老字号,只愿意为健康的饮食花钱,为新颖有特色的美食花钱,比如在小红书上搜魏家凉皮,会发现其很多创新产品如汉堡、西餐等,引来了不少外地人的打卡和本地人的攻略,但搜索“大香港”,就只有寥寥几个本地人的回忆贴。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曾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西安饮食等老字号连续亏损的原因在于经营机制僵化导致的对市场变化感知能力较差,不能根据消费潮流与偏好变动而改善与提升经营,从而陷入游离于消费主流。

2000年左右,或许是因为当时愿意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的包容的气氛,使得西安饮食有勇气打造一家西安少见的粤菜餐馆,并将大香港打造为顶级商务餐厅。24年过去了,西安饮食是让其继续挣扎求生,直到最后全部关门,还是鼓起勇气对它进行改造呢?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