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楔子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包子铺,在反复尝试递交店招设计方案均未能通过审批后,无奈的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据说店主反复递交了10多次,都没有通过,这确实是件让人唏嘘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良子在“美丽街道”,“一街一路”等项目上也耗费过不少“青春”,所以对于这件事就格外的有感触,也深知身处其中的各方的难处

现在网络上“一边倒”的都是指责上海的基层管理落后,这个不客观。但是一个店招如果10次都没办法下来,最后却通过12345施压办下来,这不是显得上海的管理水平更加的落后吗。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谈谈我对这件事情的一些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字体问题

店长薛冬冬提到审核多次不通过,被打回来的理由之一是“字体问题”。

“一会说字体高35厘米太大了需要缩小,一会说字体颜色太亮了,一会又说不允许用反光材质,一会又说字体外发光不允许,只能反复调整后重新提交。”

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张:红底白字,字体巨大,让人过目不忘,但视觉冲击有些过于剧烈,没有”美感“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张:黄底红字,字体也很大,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番茄炒蛋“,和美也不太搭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张:某知名奶茶店,字体虽然也不小,但在整个门面的比例不大,给人”重点凸出,文艺“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张:某时装店,字体更小了,黑底白字,重点凸出,给人的感觉就是”精致、时尚“。

通过这一组店招的对比,大家不难看出:字体并非越大越好;也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颜色越刺激越吸引人。

Less is more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反而是”用料“少,效果更好,客户接收到的信息更加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所以,店主吐槽的”字体要小于35厘米,不能用反光材料,字体不能自发光等“,我认为都不是槽点,恰恰是为了营造整个街区效果,必须严格控制的要点

这个事件,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是:审核人员是否一次性的将所有的要点都告诉你了,而不是像挤牙膏那样一点一点的告诉你。

如果审核人员每次只提一个”修改点“,等你在原有的方案上改完后,又提另一个,那我觉得确实需要舆论监督。

但如果是因为版本不同(业主反馈做了7版效果图),提出的新修改意见,那也无可厚非。毕竟审核人员也不知道你下一版方案会出现新的问题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是一本每个人都能获取的规范。只要你的方案符合它的要求,审核人员也不会故意刁难你。

所以这么多轮次的申报通不过,只可能是方案一直不符合规范,审核人员或许也很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出挑过大

店长薛冬冬提到审核不通过的理由之二是“门头出挑过大问题”。(如上图)

“字体审核通过了,我们都以为应该没问题了。岂料,4月29日又打电话来,说按照规范文件,我们的门头不能凸起,需要将凸出部分拆掉。”

按照《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

4.3.3 无内部照明的平行式户外招牌的厚度不宜大于0.1m,采用内部照明的招 牌(箱体式整体结构除外)厚度不宜大于0.2m,箱体式整体结构招牌厚度不宜 大于0.6m。设置在离地高度2.5m以下的附属式招牌,突出墙面不宜大于0.2m。

现场的檐口出挑目测一定是超过20公分,这里审核人员能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毛病,认为这个出挑的距离都是后搭的”钢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场的照片来看,这更像是原始结构,是一个现浇的钢筋混凝土雨棚,所以用规范4.3.3来卡出挑距离就不合适了。(如上图)

我们在工作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在一开始做方案的时候,肉眼无法判断是不是原始结构,只有拆开之后才知道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说做城市更新项目的建筑师都是常年走街串巷的,才能在前期就把现场情况摸得清清楚楚,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审核人员如果不到现场,他是如何审核的呢?

这点我也很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营商环境

新闻中还提到了:店长薛冬冬称店铺已营业1个多月了,仍然是无店招的状态,这给他们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现在一天只能卖出100来个包子,400元的营业额。而仅房租摊下来一天就要近700元了,这怎么办?”

“包子生意要赶早,早上一早开门,门头都是黑的,没招牌更不知道这里在卖什么,生意怎么做?”

一个门面没有店招,确实会影响生意。但是这个影响有多少,现在谁也讲不清,因为无法量化。

所以我去分析了一下方圆1公里内的包子铺情况 (如下图)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家店的两头各有一家包子店,这对它的生意可能也会有分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包子铺一般是做街坊生意的,过境客流不是主要客源,所以我又放大了这张图。从这张图来看,这家店的主要客源应该是南北两个小区的居民。 (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生意不好,会不会是这个片区的包子消费总量就不足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会持续关注,等这家店的店招装上以后,我们再去看看营业额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分析吧

但不管是因为审批延误导致的生意不好,还是因为客流量不足导致的生意不好,都可以归结为营商环境不好。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努力当好“店小二”,服务人民、优化市场。上海面对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不进则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4.3平方公里,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这家广元路上的包子铺就在这个风貌区里,所以审批严格也就不难理解了 。

如果不是作为一个上海人,如果不是作为一个建筑师,你是无法了解衡复风貌区承载了多大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你来上海旅游时,是不是会按照网上攻略去武康大楼打个卡?

而武康路就在风貌区里,所以每每上海搞各种旅游节,风貌区就是主角,你看海报就知道了。(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你来上海购物时,不顺便去趟上海音乐学院上音歌剧院等音乐圣地打个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音歌剧院……都在衡复风貌区内。

每每有艺术节,你从海报有多拼,就能看出“衡复风貌区”有多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即使这个包子铺不在衡复风貌区,甚至不在上海,它同样会受到规范约束。
下图是国标的《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技术标准》,全国通用。也就意味着你的店招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按照规范来安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网上随便一搜,大连的地标就出现在了很靠前的位置 (如下图) 。如果这家店在大连,它同样得按照当地的《户外招牌设施设置技术规范》来安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类似的规定,这个就叫做“规矩”。没规矩不成方圆啊,要想营造良好的”市容市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风貌区里,只不过规范更加严格一些,但这种严格主要是体现在建筑风貌上的强调,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社区规划师

在这个事件中,我还关注到一个主体——社区规划师

街道工作人员在解释“为什么审核次数多”原因的时候提到:

“由于地处风貌保护区,除了街道层面要审核方案外,还要提交给“社区规划师”进行审核,这导致了反复的调整,如拆除门头就是“社区规划师”的要求。加上社区规划师是外聘的,街道是攒齐了一批材料一起交过去审核,这也导致时效上有些拖延。”

社区规划师

也被称为社区设计师,一个与民生民情、社区环境打交道,与基层治理难题过招的新职业群体,开始在一些城市崭露头角。他们以第三方视角和专业力量,协助基层组织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全国各地对于社区规划师的要求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相同的。

正因为社区规划师有专业能力,所以更应该为那些没有设计能力和审美的“小店主”提供一些”人文关怀“,而不是简单的审核”这里不行,那里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社区规划师和社区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甲乙方“关系,而是”顾问“的形式。

从上面这个通知,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社区规划师都是有固定单位的,很多还是公司的领导干部。社区规划师的本职工作也很忙,所以他们审核店招需要另外的时长,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但不管怎么说,店家确实开业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店招,而且报审了10多次还没有通过,这都是政府服务可以优化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结束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只要把人民放在心上,再难的审批,都应该有办法缩短时间的,方法总比问题多。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街边小店是一个城市的“温度”,也是一个城市的“态度”,更是一个城市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