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活动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本场活动除了主要话题之外,我们还将与嘉宾探讨应对日常的琐碎,如何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超脱性的发现性时刻,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场活动会同步进行直播,欢迎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视频号预约直播。

地球,这颗我们所栖居的行星,或许是宇宙间最非凡的一片乐土。可供呼吸的大气,良好的温度区间,各种适宜有机物生存的栖息地,永不止息的物质与能量更迭……凡此种种,创造了生命演化的奇迹。在此之中,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部落、国家、城市与文明,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地球母亲所化育。

人类的历史从来无法脱离物质性的地球而存在。是时候把人类放回物质领域,将人类及其历史视为自然演化的一部分而加以审视了。在刚刚出版的《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一书中,作者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摒弃了以往环境史著作所惯常采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思辨地沿革西方历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行星视角讲述了涵盖人类20万年历史足迹的地球故事。人类与其家园行星之间的物质性关系取代人类主体,成为历史演化中的核心角色,对人类历史的论述也不再仅仅限于短短四五千年的“文明”时期,而是扩展至人类作为物质性存在的长达20万年的漫长时段。由此,我们或可窥见缄默于数次社会与文化重大转型之下的物质动因;在几百年的“现代性”之下,还有着蔓延数十万年的“自然性”。

翻开书,我们会看到人类如何在直觉与欲望的驱动下,与家园行星展开一系列能量与物质的迷人纠缠,正是在这种纠缠中,人类得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被创造于一部广阔的行星史中。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演化有着怎样的生态动力?人类的欲望又在行星地球的演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行星史视角能为我们超越二元辩证自然观提供哪些启发?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我们的后代所要面临的生态转型?

5月26日周日14:00,新京报书评周刊邀请本书作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环境史学领军人物唐纳德·沃斯特教授,与南开大学杰出教授王利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一起做客彼岸书店,围绕唐纳德·沃斯特教授新近出版的著作《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聊聊我们共同的家园——行星地球,以及广阔行星史视角下的人类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讲嘉宾

唐纳德·沃斯特

(Donald Worster)

美国堪萨斯大学赫尔杰出教授(荣休),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权威学者之一,剑桥大学出版社“环境与历史研究”系列丛书创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其主要著作包括《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Dust Bowl: The Southern Plains in the 1930s)、《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Rivers of Empire:Water, Arid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st)、《自然的财富》(The Wealth of Nature)、《向西奔腾的河流:约翰·卫斯理·鲍威尔的一生》(A River Running West:The Life of John Wesly Powell)、《萎缩的地球:美国丰裕之兴衰》(Shrinking the Earth: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merican Abundance)、《约翰·缪尔传:荒野中的朝圣者》(A Passion for Nature : The Life of John Muir)等。

曾获1980年美国史学界的班克罗夫特奖、1997年世界生物资源保护协会杰出成就奖、2004年美国环境史协会杰出成就奖、2009年苏格兰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最佳非虚构作品奖、2009年英语语言联盟最佳传记奖、2012年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等数十项奖项。

与谈嘉宾

王利华

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兼任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环境史暨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中国农业史、中国中古社会生活史。著有《中国环境通史》(第一卷、第二卷,2019)、《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增订版,2018)、《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2013)、《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环境生态史探索》(2012)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

唐克扬

“斜杠青年”。拥有四个不同专业的学位,包括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身兼四种不同的职业身份:建筑师、策展人、写作者和研究者。作为建筑师,致力建筑设计及其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曾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2010),先后策划包括《活的中国园林》在内的国内外大展;著有《建筑与时间:从上古城市到当代空间》(2024)、《长安的烟火》(2019)、《美术馆十讲》(2016)、《树》(与巴士曼合著,2011)、《从废园到燕园》(2009)等,译有《癫狂的纽约》(2015),另有文学作品发表于《上海文学》等;曾任南方科技大学长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多个专业学会的委员和理事。

主持人

侯深

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唐纳德·沃斯特。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环境史、城市史。著有《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2021)、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城市自然化:<园与森林>杂志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美国匹兹堡大学出版社,2013)等。译有《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2018)。

活动时间

2024年5月26日 (周日)

14:00—16:00

活动地点

彼岸书店

海淀区花园路2号牡丹科技楼A座、牡丹园地铁站A口步行360米

报名

本次线下活动无需报名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直接前往

直播链接

05月26日 14:00 直播预约 人类的欲望,在行星地球的演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唐纳德·沃斯特、王利华、唐克扬、侯深对谈视频号

相关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唐纳德·沃斯特 著

汉唐阳光 贵州人民出版社

运营团队

联合主办新京报书评周刊汉唐阳光

本文编辑 吕婉婷

海报设计 汉唐阳光

本文校对 柳宝庆

新京报书评周刊

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电影、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提供诸如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日常出逃计划”

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在全年的采访与活动中,我们将收集嘉宾面对日常生活,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了哪些超脱生活琐碎的发现性时刻,如何在阅读和思考中,重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