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邱利 陈锋 北京报道

近日,一则关于“北信瑞丰基金拖欠员工薪酬”的消息在市场上流传。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华夏时报》记者5月22日联系了北信瑞丰基金,公司回应称,网上传言不实,实际情况为公司近期对薪资发放时间进行了调整。当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员工照常上班,无任何延误或克扣薪酬情况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陷入欠薪风波的北信瑞丰基金,在过去三年“一基未发”,这也导致其管理规模长期在30亿元左右徘徊,相较巅峰期缩水超七成。

“拖欠薪酬的传言不实”

近日,关于“北京一家小型公募基金拖欠薪酬”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据爆料人士称,按照公司惯例,薪酬发放日通常为每月15日,但截至5月21日仍未发放本月工资,已经拖欠了一个星期。

从网上回复消息来看,该基金公司欠薪是因为经营不善,且公司已经连续三年未发年终奖。随着传闻发酵,这家位于北京的基金公司被指为北信瑞丰基金。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5月22日联系到北信瑞丰基金求证,北信瑞丰基金回应称,所谓“欠薪”为不实信息。实际情况为公司近期对薪资发放时间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上发薪模式转变为下发薪,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北信瑞丰基金强调,尽管发放日期有所变动,但所有员工每月薪资均正常、足额发放,无任何延误或克扣情况发生。

北信瑞丰基金还表示,当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员工照常上班,公司有信心,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继续稳步前行,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贡献力量。

此外,针对网络上未经严格核实便发布的信息,北信瑞丰基金透露将采取法律手段,对持续散播不实言论、损害公司名誉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捍卫公司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做出努力。

至于传言中提到“三年没发年终奖”的情况,该基金公司并没有向本报记者做出相关回复。

管理规模缩水超七成

公开资料显示,北信瑞丰基金成立于2014年3月,是一家“信托系”公募基金,是由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二者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成立近十年的北信瑞丰基金,管理规模仅为29.30亿元,在行业内排名靠后;而在2020年一季度末,该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曾一度超过130亿元,但随后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四年时间里北信瑞丰基金管理规模缩水超七成。

产品方面,北信瑞丰基金旗下共有15只基金,包括3只股票型基金、7只混合型基金、3只债券型基金以及2只货币市场型基金。从规模来看,债券型基金规模为24.04亿元,而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不足两成,整体存在“重债券、轻权益”特征。

业绩方面较为分化,截至5月21日,北信瑞丰产业升级今年以来累计亏损17.48%,近三年亏损38.88%;北信瑞丰健康生活年内累计亏损20.60%,近三年亏损28.45%;而北信瑞丰研究精选年内累计上涨了18.31%,近三年亏损4.96%,自2017年成立以来则累计上涨了41.49%。

另外,北信瑞丰基金还存在“迷你基”扎堆的情况,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旗下有11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占比约为七成,其中北信瑞丰鼎利、北信瑞丰丰利、北信瑞丰平安中国的基金规模均不足1000万元。

连续三年“颗粒无收”

值得一提的是,北信瑞丰基金在过去三年“一基未发”,这也导致其管理规模长期在30亿元左右徘徊。

Wind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北信瑞丰基金分别成立了5只、2只、2只、2只和1只,新发产品规模分别为16.97亿元、4.29亿元、2.35亿元、4.63亿元和2.11亿元,而自2021年9月成立北信瑞丰优势行业之后,至今尚未有新产品成立。

事实上,无论是此前的限薪、降薪传闻,再到如今的欠酬传闻,背后都反应了公募基金行业的不景气,中小型基金正面临严峻挑战。

华南某公募基金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公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型公募基金竞争激烈,客户流失、发展空间被挤压,成了多数中小型基金面临的问题,未来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加快行业优胜劣汰。

对于公司经营状况,及未来如何补短板的问题,北信瑞丰基金表示,最近几年公司在固定收益产品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北信瑞丰最近一年固收类基金整体收益率7.60%,在167家公司中排名第1。长期来看,最近三年和最近七年,北信瑞丰固收类基金整体收益率分别为13.17%和35.47%,排名居前。在此基础上,公司将继续巩固固收优势,并积极做好权益增厚,同时积极发展公募REITs。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