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报讯(记者 惠玉兰)生物多样性是维系人类福祉、地球健康和经济繁荣的根基,乃自然生态之基石。5月22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苏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

苏州已全面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市共记录各类物种4353种,处于全省上游水平,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578种,陆生脊椎动物355种,陆生昆虫1135种,水生生物1285种。被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珍稀濒危物种共120种,被列为极危(CR)的有8种;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8种,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动物63种,被纳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外来入侵物种16种。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对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相关成果进行发布。据介绍,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索创新保护途径与方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子。202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苏州基本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张家港湾、常熟南湖、常熟尚湖、太仓金仓湖、长江白茆口、相城虎丘湿地公园(一期)等一批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正在建设昆山天福湿地、吴中西山岛、相城虎丘湿地公园(二期)和姑苏虎丘湿地公园等观测场站。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加快推进吴中西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排定了原生浆果及特色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鱼鸟保护及栖息地营建项目、环太湖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等7项重点工程建设,被省生态环境厅列为首批“生态岛”试验区示范项目。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古诗中的美好画面,如今,在苏州大地随处可见。苏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显示,吴中区、常熟市、高新区、张家港市和太仓市蝴蝶资源较为丰富,从地形地貌来看,太湖流域、沿江区域、阳澄湖一带等为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整体分布特点为南北大于中部,西部大于东部。

苏州市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为张家港市、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和苏州高新区,即沿江区域、大阳山、上方山和阳澄湖一带。苏州市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整体较高,尤其是常熟市、吴江区、苏州高新区等,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沿江区域、大运河沿线、阳澄湖地区、大阳山、上方山等。得益于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苏州高新区、昆山市和吴江区陆生昆虫丰富度较高。与陆生脊椎动物分布特点相似,大阳山、上方山、阳澄湖、大运河沿线等为陆生昆虫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姑苏区、昆山市、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和园区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大运河沿线、阳澄湖一带等。以姑苏区而言,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均占绝对优势,其水生生物物种数在所有区(市)中位列第一;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和园区同样以其丰富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而排在前列;昆山市则以丰富多样的底栖动物而位列第二。“结合相关领域调查和专家意见,苏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总体呈现‘二带四区’分布。‘二带’是指沿长江流域物种保护带、大运河沿线物种保护带;‘四区’是指沿太湖丘陵山地生物保护区、太湖重点水生生物保护区、环阳澄湖物种保护区与江南园林古树名木保护区。”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苏州市正在对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评估,对接国家、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行动方案,努力为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提供科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