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朗方面传来一则紧急消息,总统莱希乘坐的一架直升机,因大雾而在伊朗的东北部山区被迫“硬着陆”,机上除总统外,还有外长等多名高级官员。当下,经伊朗与周边多国的共同搜救,已经确认这架“硬着陆”的直升机上,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

当下来看,这起事件还是迷雾重重,但是从细节梳理一番,就会清晰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朗总统莱希

首先,据伊朗方面表示,事故发生时已经是晚上了,莱希也已经在返程过程中了。而在当天早上,莱希前往伊朗和阿塞拜疆的边境地区阿拉兹河,会见了阿塞拜疆的总统阿利耶夫,并同其一起参加了两国联合建设的“胡达法林”水电站的投产仪式,和“吉兹加拉西”水电站的落成仪式。到中午一点左右,乘坐直升机返回大不里土,又过了半个小时,直升机便出事了。

之所以两国总统参加这个仪式,是因为这个项目存在一些争议。首先水力发电站的项目,是苏联和伊朗在1977年签署开发的,之后20世纪90年代展开了翻新,但由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领土争端,导致该项目一度暂停,之后才全权交给了伊朗来承建。

近年来,伊朗在调解阿亚两国问题上出了不少力,如今阿亚两国的边界界定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了,在这样的外交背景下,这个项目的落实,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建设活动了,反映出的更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促进地区稳定的标志性成就。

所以,两国才兴师动众地让总统来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统直升机最后画面)

但既然是两国总统要参加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时间和行程安排是提前定好的。伊朗方面又为何选择直升机出行呢?

伊朗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从德黑兰到阿拉兹河,其间要经过多种地形,包括德黑兰盆地、阿尔博尔兹山脉等,一些地方甚至以峭壁、山峰和峡谷为主。在工程量巨大的情况下,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很难跟得上,山路众多但是平坦的公路较少。

所以综合来看,直升机出行,是最快最便捷的方式。

在考虑到一切因素的情况下,或许山区的天气状况,就成为了伊朗方面面对的最大困难。

据搜救人员表示,事故发生地天气可谓是十分恶劣,不仅大雾弥漫,还有大量的降雨,加上山区森林茂密。

此外,最开始伊朗方面也已经透露,直升机是硬着陆的。所谓硬着陆,就是飞行器以更大的垂直速度和力量着陆了,而就直升机而言,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通常都是天气因素、机械故障导致的。所以由此来看,天气因素导致的可能性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救现场大雾弥漫)

但同时,这件事情当中,也存在一些未解的迷雾。

首先是在同样的天气状况下,三架直升机只有莱希和外长乘坐的坠毁了。而其他两架上的伊朗能源和道路部长,已经安全抵达了目的地。

其次,事故发生之后,副总统曾表示已经与总统直升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取得了联系,并称情况并不是很严重,但如今却公布称没有生命迹象。

最后,伊朗硬着陆的这架直升机,属于伊朗红新月会,生产国家是美国。通常情况下,发生硬着陆时,直升机的可控性相比于固定翼飞行器会更好一些。在旋翼没有受损的情况下,其可以自转维持升力,加上飞行员的配合,可以实现安全降落。

所以,基于这几点考量,那么此次事故,究竟有没有外部势力参与,还需要等待伊朗的进一步调查。

这种事情一出,国际社会最为怀疑的,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方面反应很是迅速,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先撇清责任,称这件事情和以色列没有任何关系。

而美国这边,提前却有一个大动作。也许是巧合,同一天时间,沙利文和沙特王储就见了一次面,并在此次会面中,美方积极推动着美沙所谓“安全协议”的落实。要知道,这个协议还涉及到了沙以和解一事,而这是对伊朗方面比较不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利文

从伊朗的视角看,沙特和以色列的和解,可能会影响到沙伊和解,从而在地区安全、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对伊朗造成不利影响。

而在美方的算盘里,沙以关系正常化后,作为以色列死敌的伊朗,就有可能和沙特的关系再次倒退,届时美国不仅能重新强化对中东的掌控,还能在大国博弈中化被动为主动,可谓是一举多得。

如今莱希和外长遇难,伊朗国内政局能否平稳过渡还尚且存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东局势将进入新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