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我们熟悉的那片绿色——

塞罕坝登上了央视

央视《新闻联播》

在报道“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中提到

夏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人们正忙着植树造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塞罕坝林场

计划培育良种苗木500万株

营造混交林2万亩

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

已达到82%

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31.2亿元

曾经的荒原

变成了林海

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

塞罕坝人接力传承

用青春热血、汗水甚至血肉之躯

筑起来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1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第一代造林人“拿命”逆转局面

“塞罕坝”是蒙语和汉语的组合

意思是“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北部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由于连年火灾、乱砍滥伐

这片昔日草肥林茂的高岭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

已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僻苦寒之地

这里曾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变化,始于1962年

这一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

毅然走上塞北高原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队伍

上坝后迅速被分配到五个分场

每个分场只有三五间土屋

用作场部和办公室

没地方住,他们就地取材

用草坯建起简易的干打垒

用石头和莜麦秸搭起草房

没粮食吃

就派出一部分人开荒种地

一边造林、一边种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叫王尚海

妻子劝他:“要不,咱回家吧,

咱们几个孩子,

在这里穿得稀烂,面黄肌瘦,

我觉得可怜啊!”

王尚海每次都摇头

“林场一日没建成,我就是死,

也要死在这个坝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这样,一群人开始拼命造林

但大家还是低估了塞罕坝的恐怖

第一年造林千亩,成活率不到5%

第二年再造1240亩,成活率不到8%

两次失败

一度让这支年轻队伍情绪低沉

1964年春天

王尚海吞下血泪

决定重整队伍

开始马蹄坑大会战

会战开始后

所有建设者不分干部与群众

全部干在一起,战在一处

吃住全在山上

气温零下40℃,屋里成了冰窖

头天晚上烧壶开水

第二天早上就冻成了冰坨子

被窝成了“冰雪窝”,硬如铁

怎么睡?

他们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

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

在这场苦累交加的大会战中

所有人都不曾抱怨退缩

因为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

一定要把树种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

他们因地制宜,精选引进树种

改进传统育苗法、优化种植方法

经过30多个昼夜的奋战

在516亩荒地上

种满了落叶松幼苗

20天后,成活率高达96%

塞罕坝,活了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人工林场拔地而起

这群人筑起了

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

这一成绩的取得意味着

塞罕坝人终于在这片荒漠上

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片林场

更标志着

塞罕坝大规模造林工程的全面启动

然而

由于长期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的

平均寿命仅52岁

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

他在任期间

林场造林54万亩

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

活着,在这里安家

死后,在这里守望

遵从其遗愿

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这片林海

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

如今叫“王尚海纪念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尚海纪念林

站在第一代造林人的起点上

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了马力

自2011年开始

塞罕坝机械林场

向最后的8万亩石质山阳坡发起总攻

石质山阳坡造林是世界级难题

有专家断言“种树难活”

但从不向困难低头的塞罕坝人

要向石质山阳坡要“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坡陡、石硬、路不通

石头缝里凿坑震得手疼

人工背树苗勒得肩膀红肿

最终,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

总结出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

实现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硬是啃下了“硬骨头

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NO.2

望海楼里的传承守望

续写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

造林艰难

守护好这片绿林也并非易事

在塞罕坝广袤的青山绿树间

偶尔会出现一座

三四层高的白色建筑

显得突兀而孤独

那就是用于防火瞭望的“望海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海楼

望的是林海,观的是火情

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

防火技术愈发先进

但防火工作

依然离不开人力瞭望的支持

自林场开建以来

共有超过20对夫妻

在一座座孤独的望海楼中

驻扎、守望……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

刘军、王娟夫妇

就是其中一对

2008年开始

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

他们一直在望海楼

从事防火瞭望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军(右)、王娟夫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外。图源:新华社

他们每天对望海楼

周围近2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

进行定时瞭望

每15分钟记录一次瞭望情况

在防火关键时期

夜间还要每小时向林场防火指挥部

通报一次林区火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夫妻俩一人值守前半夜

一人值守后半夜

他们在望海楼

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军(右)、王娟夫妇在望海楼内瞭望林场。图源:新华社

望海楼的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

刘军夫妇无暇顾及孩子

只能把女儿送到寄宿制学校

他们最长有近两年没见到女儿

在望海楼吃水也是个难题

2015年之前

望海楼上的水

都是由消防车从山下送到山上

再用简易的水窖储水

一车水吃一年

后来林场改为

按春、秋两个防火期各送水一次

一次变两次

即使这样

他们也不敢放开了用水

洗菜拖地都是用山上化的雪水

有次在清理水窖时

发现了6只被泡得像小猪

一样的老鼠尸体

“望海楼上的生活不易,

但是每次瞭望时,

看到漫山遍野的林子,

我们都会觉得很欣慰。

刘军说

“因为我从小就在塞罕坝长大,

我父亲是第一代务林人,

他在塞罕坝工作了四十多年,

几乎干遍了所有一线的工作,

小时候我只要见到他,

他都是领着人在植树,

那时候我小,树也小,

当年的小树如今已长成了林海,

我也五十多岁了,

对这里有了深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应该守护好它。

60多年来

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授予“地球卫士奖”

多年来,刘军夫妇

守护深山、无私奉献

将“防火责任重于泰山”印在心中

准时瞭望汇报

在全国妇联2022年

全国最美家庭的发布仪式上

刘军、王娟家庭

入选“全国最美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军(右)、王娟夫妇入选“全国最美家庭”。图源:新华社

NO.3

力争为世界提供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如今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

筑起绿色屏障

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罕坝机械林场风光。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

塞罕坝机械林场

不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

使4万多百姓受益

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21年2月

塞罕坝机械林场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9月

塞罕坝机械林场又荣获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

——土地生命奖

2021年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

《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实施方案》

全面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

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

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

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目标

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燕赵儿女多壮志

不负青山不负人

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树

更是一种精神

造就的不仅是“美丽高岭”

更是“精神高地”

在5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中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于士涛提到:

“力争在2035年

将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

提高到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期待

塞罕坝的明天更加美好

来源 | 综合自新闻联播、新华社、党建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

编辑 | 杜璐宁

校对 | 张亚微

责编 | 贾阳阳

审核 | 鲁开盛

监制丨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