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9期内容

自然资源部近期公布,我国自然资源确权工作已完成近百个重点区域公告登簿,越来越多的山水林草有了自己的“户口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可以理解为给自然资源“上户口”,那么自然资源为什么“上户口”,怎么“上户口”呢?

权责明晰,保护才能落实

如果把大自然看作一个大家庭,那么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是家庭成员。要了解这些家庭成员,就需要摸家底、建档案,通过确权登记,给自然资源“上户口”。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胡善顺介绍,自然资源的“户口簿”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自然状况。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坐落、空间范围、面积、类型、数量、质量等。二是权属状况。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所有者职责履行主体、所有者职责代理履行主体以及行使方式等。三是其他相关事项。主要包括登记范围内的不动产权利和公共管制信息等。

为什么要上户口?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保护就会落空。到底是中央还是地方行使所有权人职责?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急需回答。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才能为高质量保护保驾护航,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云雾缭绕美如画 姜克红 摄

确权登记有序推进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明确提出:“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

2019年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五部门联合发布《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对象和范围,建立分级负责、分工明确的确权登记工作机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2020年,进一步印发《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明确确权登记工作按照“通告-调查-审核-公告-登簿”流程的具体要求进行。

随着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从顶层设计到组织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一步步走稳走实。2023年9月28日,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实现登簿,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家登记机构完成登记的重点区域,也是湿地类型自然资源首次实现登簿。截至目前,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等近百个重点区域相继登簿。

制度衔接,改革协同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生态文明改革背景下不动产登记的拓展。当前,不动产登记对象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实施以来,确权登记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湿地、水流等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全覆盖登记。同时,注重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一体登记,比如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可能包括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要素,需要按照突出整体保护、保持生态功能完整性的原则划定登记单元。

胡善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强化改革协同,积极探索推进登记成果应用,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原标 题《山水林草“上户口”》

半月谈记者:李坤晋

责编:张子晴 / 校对:褚孝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