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无论多少人吹嘘文化自信,都或多或少的被现代审美所裹挟。于是,卡姿兰大眼睛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中国美女符号。反倒是比较传统眯眯眼,被视为具有侮辱性质的抹黑宣传。

然而,这些批评者本身就非常搞笑。明明是自己的标准离经叛道,反过来却还要怪人家不懂尊重。一面用外来标准渴求众生,却要举着绝对正确的牌子招摇过市。

老祖宗更喜欢眯眯眼

电影雄狮少年 引起过对眯眯眼的口诛笔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雄狮少年 引起过对眯眯眼的口诛笔伐

为什么眯眯眼形象,会在今日成为某种辱华符号?这种抨击不但玻璃心满满,而且还有相当严重的数典忘祖之嫌。历史上的老祖宗们根本不具西方美学习惯,实际上还对眯眯眼更为热衷。

早在秦汉事情,眯眯眼形象就出现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脸上。尽管人物造型各异,但普遍不缺乏细长三角小眼+稀疏小胡子的经典形象,且与某些当代人眼中的辱华形象几乎如出一辙。

典型的秦国军官俑 就是眯眯眼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型的秦国军官俑 就是眯眯眼造型

由于兵马俑藏坑内发现有外族工匠尸体,一些青铜工艺品也具有地中海技术特点,故有人猜测这是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成果。潜台词无非外国专家不懂地方特色,全凭自己的狭隘的理解乱搞一通。这种自带阴谋论的解释,完全将秦国官方的监察/审核因素排除,永远停留在自娱自乐层面。何况眯眯眼刻画无疑相当传神,至今让研究者们感到栩栩如生。

受其影响,后来的汉朝诸侯王乃至皇帝,都要在墓葬中陪葬大批咪咪眼人俑。由于不像秦始皇那般挥霍无度,汉朝的兵俑往往很小,也没有什么值得一书的细节刻画。这无疑是缺乏西方影响的本土产物,没空子给洋专家利用抹黑。但眯眯眼的特征仍旧十分明显,可见当时人的审美倾向莫过于此。

从左到右分别是杨家湾汉墓俑、汉景帝阳陵俑、汉代侍女俑和徐州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到右分别是杨家湾汉墓俑、汉景帝阳陵俑、汉代侍女俑和徐州狮

更有甚者,例如胡风渐盛、外族影响大行其道的魏晋南北朝,壁画上的男儿们依旧小眼细长、留有并不十分典雅的八字胡。不仅与各类当代耽美小说的臆想的不同,甚至有悖于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古代糙汉认知。

这倒不是说没有怒目圆睁的大眼睛形象,而是比较集中出现在武人身上。考虑到当时的军队上层普遍胡化,在遗传学层面和汉地土著确有差异,这种形象错配也就不难理解。但也从反面证明,1000多年前的先民确实眯眯眼居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峪关的魏晋汉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峪关的魏晋汉墓壁画

与此同时,传入中土的佛教寺庙方兴未艾,成为书写历史的第三股力量。尤其是在雕刻艺术方面,几乎完全吊打正相互纠缠的胡汉群体。有意思的是,他们留下的各类佛像中,小眼睛几乎就是标配。而且其眼部动作全是眯着!简直是杀人诛心!

虽然佛教在东土的盛世比较短暂,仅到北朝后期就不断遭皇权打压,还是留下诸多文化遗产。因此,无论后世的佛像身材如何圆润,都一如既往的保持眯眯眼形象。今天的你我前去烧香礼佛,依旧能看到类似景象。

左为北齐的佛教塑像 右为成都博物馆展出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佛教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为北齐的佛教塑像 右为成都博物馆展出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佛教塑

随后,以兼容并蓄、开放盛世著称的唐朝人,重新迎来众多域外文化冲击。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喜欢用玻璃器皿豪饮葡萄美酒,欣赏那些带有明显白人特征的舞姬在面前旋转跳跃。他们画大价钱进口的燃料,则被用于制作唐三彩等艺术珍品。其中,以胡人为原型的作品往往保持着深邃眉眼,而本土人形象却难逃眯眯眼范畴。

从后世某些喷子的角度来看,唐朝艺术家们可谓是辱华辱出新高度。各类不受重度医美患者待见的国字脸和大饼脸,外加点缀小眉毛的眯眯眼,在绘画、雕塑领域泛滥不止。

同样的工艺手法 唐朝艺术家对表现胡汉脸部差异相当熟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工艺手法 唐朝艺术家对表现胡汉脸部差异相当熟练
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 大饼脸+眯眯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 大饼脸+眯眯眼

公元907年,重度辱华的唐朝终于结束了罪恶一生。在经历72年的五代十国乱世后,更看重本土文化的宋朝横空出世。可惜,汴梁的赵家人没能完全吸取教训,继续在辱华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不但好胡服,而且继续在绘画创作上展现眯眯眼。更加可恶的是,连皇帝本人都亲自下场。以至于我们现在还能在徽宗赵佶创作的《听琴图》中,察觉到人物无不是眯眯细眼。

随着崖山跳海,蒙元代宋、红巾起义和乞丐问鼎,华夏大地迎来了明王朝统治。按理来说,这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王朝,应该非常重视本民族的美好形象。但翻翻其各类画作,不免让人疑窦丛生,怎么这还是满目的小眼睛啊,从仕女、文人到罗汉芸芸众生皆是如此,就连皇帝们都没能幸免。

宋代李嵩的《听阮图》男女皆没有大眼 而是细长如柳叶的眼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李嵩的《听阮图》男女皆没有大眼 而是细长如柳叶的眼型

明朝画家仇英所画仕女

明朝画家仇英所画仕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历代帝王画像中 竟没有一个是大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历代帝王画像中 竟没有一个是大眼睛

既然根正苗红的明朝都如此过分,那么取而代之的满清更好不到哪里去。其开国之主努尔哈赤的形象,甚至会被一些现代的极端网友怒斥为辱华!

看到这里,我想古人对于眼型的癖好已非常明显。如果个人画像是为如实记录一个人的相貌,好让人的形象流传才如实绘出眯眯眼的,那在仕女、士兵乃至佛像的形象上都齐刷刷的选择了眯眯眼不是爱是什么呢?

努尔哈赤的眯眯眼画像 完全符合某些当代喷子的辱华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努尔哈赤的眯眯眼画像 完全符合某些当代喷子的辱华形象

不是人人都有卡姿兰大眼

B站某UP主的美妆前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站某UP主的美妆前后对比

究其原因,我们还是要从根源上发出灵魂拷问:眯眯眼究竟招谁惹了谁?

如果小眼睛必须有错,无非错在违背当代审美。何况放眼望去,在高颜值人士聚集的娱乐圈,一样不乏堪称眯眯眼。再具体到我们身边的人,某些浓眉大眼的美女们卸了妆,还能保持原先的大眼睛吗?社交媒体上火爆的大眼妆容和大眼特效,不恰恰说明了普通人眼镜不够大要用这些技术手段来改变吗?

而且,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多数人,眼型相比其他三大类人种要更小一些。在中国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印证了这一点,并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显然这是自古以来的特征,正如每个人肤色那样,属于上天的馈赠而不是所谓诬陷与侮辱。

四大人种的体型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大人种的体型特征

此时,仍旧会有杠精除了反驳:黑人不也介意自己被叫nigger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反对眯眯眼呢?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一种语言含义演变。一个单词,从单纯形容词变成各种贬义,正如同志、小姐含义演变那样缺乏逻辑关系。但荧幕上的眯眯眼仍是一种客观特点描绘,就像大家都会看到黑人、丑人,难道就是侮辱嘲讽?更不能把这种没有明确目标的东西等泛化到对一个族裔的侮辱。

在美国 黑人是可以说nigg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国 黑人是可以说nigger

由此可见,所谓辱华无非是一群自卑之人的风声鹤唳。它们之所以如何如此草木皆兵,往往在于真实我和心中的理想我差距甚大。长期浸染在某种受害者文化中,时而寄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聊以自慰,时而又希望自己才应该是加害者。

既不懂得自爱,也不可能收获真正尊重!唯有躲在大旗背后虚张声势,才能用噪声掩盖那过于不堪的现实。看来四个自信的竖立真的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