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15日,36氪WAVES新浪潮2024大会在北京郎园station·仓酷顺利举办。WAVES是浪潮的意思,也正是当下年轻人勇于追梦,敢于创造精神的缩影。此次WAVES大会聚焦四大板块:理想与现实、科技与人文、探索与深耕、传统与变革,每一个板块都指向年轻人关注的热议话题。都说人生是旷野,但是实践发现人生更像是海面,时而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时而巨浪滔天、风浪不止。Waver们没有在浪潮中随波逐流,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迎浪而上。 36氪作为一家和创投行业共同成长起来的商业媒体,一直和那些年轻的血脉一起探索边界、洞察未来。此次峰会,我们聚焦于创投,但又不止步于创投,我们和不同领域的人一起谈感想,和不同年龄的人聊未来,共创多元场景下的创投party,打造商界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

在这场圆桌中,易凯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阿那亚创始人马寅以及36氪CEO冯大刚共同讨论了有关这个时代的诸多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男孩圆桌。

以下为圆桌速记,经36氪整理——

冯大刚: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WAVES大会。两位都是我很喜欢的人,王冉是我的前辈,他见证了这个行业最好的时候和一些不那么好的时候,是一个惯看风云的人。马总和他旗下的阿那亚深受北京中产阶级。两位都是一面旗帜,都是精神上的符号。为什么今天要有一个老男孩的对话,老意味着阅历丰富,男孩好像意味着一种别人不敢说的,我们始终在说,我们的初心始终不改。不管别人怎么折磨我们,我们还是不变的一种精神,以及那种戳穿别人,你看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勇气。这样的东西只要始终存在,这就是我们还没有长大,始终保持心中的初心。你们比你们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多了,我也经常被别人这么说。

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大家都会有很深的体会。先请两位用一个关键词形容过去的一年。

王冉:我选择的关键词是“重置”。三年疫情期间,其实很多人对疫情结束以后都会有所期待,但我们体会到世界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很多人期待疫情过后经济会重启,消费会复苏,很多行业都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打一个比方,原来前面有一座山,你在攀越这座山的时候,你想想翻过这座山以后可能是一片蔚蓝的海洋,有迷人的海滨城市、有热闹的街景、生机勃勃的集市、充满活力的人群、有温暖的灯光。等你真正的越过山以后,发现前面仍然是狭长黑暗,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山谷,前面还有一座山,甚至还有很多座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对世界的很多理解其实都会被重置。今天的世界和我们所经历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高速增长,与坐在电梯里向上走的世界是不同的。对未来的期待会重置,原来希望那些一蹴而就的增长和一蹴而就的机会,可能今天都会变成更多的艰辛和磨难。包括对自己的理解也会重置,2023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共同的认知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选择重置这个词。

冯大刚:重置是典型的中性词,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这意味着过去的一切我们都要重新的思考,并不是说过去的一切都错了,但它是否还是对的需要重新思考,也许过去的东西还在,也许不在了,但它重新开始了。过去经验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各位台下的朋友,你们可以想想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的开始做一件事?

马寅:过去一年的关键词是回归。也许这一年才是世界或者说生活该有的常态,这一年里大家所有的感受是极其不适应,或者说痛苦的事远远大于快乐的事,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或者是回归正常的状态。回想过去一年,很多人在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但很少思考过去这些年里得到了什么。这是很好的阶段,至少自己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人在一种痛苦中或者说在焦虑中才能保持更好的成长,我一直认为成长是人有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所以可能生活过于安逸,过于顺了,不利于人的成长。

冯大刚:两位说的东西略有区别,王冉总说的东西是中性词不喜不悲重新开始。马总说的似乎带着一丝的欣喜,认为回归是好的事情,可能比中性多了一点乐观。

第二个问题,无论关键词是什么,两位都表达了过去一年确实发生巨大变化。王总在一级市场,在创投市场,在二级市场,我们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可能过去十年、二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

王冉:一级市场最大的变化是它基本上不存在了。别误解,创业活动会永远存在,创业投资也会永远存在,但是我们记忆中和认知中相对市场化的中国创业投资一级市场已经不复存在了。我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能对这件事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回看过去三年,2020年-2023年,我先说投资端,这是我们感受最直接的,投资端每年的投资市场上发生的投资事件的数量,从11000起下降到了2023年的7100起,这是一个38%的下降。投资金融从1.5万亿每年下降到了5000亿,这是68%的下降。

2024年前5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无论是投资事件的数量还是金额又下降了接近30%,这是客观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级市场的事实。

这种情况的发生跟募资端密切相关,募资端如果仅仅看募资新基金成立的数量和金额,其实从2020年-2023年有增长。数量从100多支涨到500多支,金额从六千多亿涨到九千多亿。但是这里面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这个所谓的增长,其实全是来自于2021年、2022年,2023年相对之前是有一个明显的断崖式的下降。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当中,过往真正驱动中国一级市场投资的美元投资机构,美元基金,美元GP,从2020年的27%下降到了2023年的5%左右。投资金额从2020年的38%下降到了7%,也就是说市场中最活跃的,曾经对驱动中国创新发生了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也是最市场化的这部分的资金在市场中几乎可以说被清盘出局。留下的是人民币基金,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方政府,央国企推动的人民币的投资。最后的结果可以看到,虽然基金的数量和金额上升,但分散在每一个GP身上的金额下降了60%。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并不真正具有资金管理能力的GP今天在市场承担着GP的责任。这样一种情况导致的客观结果,市场所有资金来自于人民币,人民币来自于政府。政府的核心诉求,第一是如何产业政策,第二是招商引资,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招商引资,尤其对地方政府来说。我们看到在市场中,几乎所有的人民币的投资行为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招商引资的色彩。所有投资圈的朋友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都成为了各地方政府驻投资界的招商办。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既然有明确的政策驱动,所以最后他们寻求的是不要承担市场化的风险,要的仅仅是落地的结果。你会发现在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交易都是通过做各种结构化的设计,然后来实现几乎不承担风险的结构化的结果,而没有人愿意承担市场化的风险,这对中国未来的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风险。

我们知道投资的曲线上,风险和回报是正比的,现在投资曲线高风险、高回报没有人投,所有的资金集中在低风险、低回报的区域中寻求结果。中美两个国家的竞争长期存在,这个竞争的核心将来自于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定需要愿意承担风险的市场化投资和市场化的投资人和出资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虽然表面看市场上的钱仍然有,但真正市场化驱动的钱越来越少。我们提倡耐心资本,要对创新有耐心,对犯错有耐心,对失败有耐心,对成长有耐心,更重要的就是要对市场有耐心。也可以呼吁一下,如果我们的各地地方政府,如果我们的国央企和金融机构可以拿出哪怕是很少的比例,比如说10%、20%、25%今天用于投资的钱放在真正的,并非招商引资驱动的,而是真正的创新驱动的投资上,我相信我们未来的前景,我们未来的核心产业的竞争力会大大的提升。

冯大刚:谢谢。您的意思是钱和钱是不一样的,过去的钱看起来和今天好像数量差的不是很多,但性质发生变化。今天的钱变成了你说你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我说你不如有一个工厂给我,有重资产可以把控。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是不利的情况。您说到了创投市场、一级市场已经死了,《三体》中有一句话,物理学已经死了,结果很多的物理学家就自杀了。

王冉:如果叫一级市场,钱是需要市场化的行为。今天很多市场里的行为不是市场化驱动的行为,或者说后面核心的考量不是真正的市场因素。表面看仍然有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但本质上已经不再是我们所认知的过去的那个一级市场。

冯大刚:阿那亚一直以来是以地产为基座的商业模式,但更多人会认为它是文化符号,我们经常去会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了远远比地产更高的文化符号。今年提出了一个新的东西,去流量化、去网络化,似乎想把一些标签去掉,这种变化是为什么?

马寅:这是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或者说也要经历的阶段。过去这些年当中,尤其对消费领域的一些投资,我个人现在回头看的时候会觉得消费领域到现在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这跟投资圈一窝蜂的投消费有巨大的关系。弄的很多商业主理人也好,做消费领域的行业年轻人也好,有点找不到方向了。自己弄一个牌子,后面就有人给钱,不管市场是什么样的,反正就往前冲,一味地做规模。三年就得上市,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路子,把所有的品牌都洗了一遍。过去那种比较有手工感,比较匠人精神的一些消费领域的品牌也都绝地三尺挖出来了,然后包装一下都往规模化上跑。我觉得消费市场的崩盘不光是大环境带来的,过去这几年中投资的催生也有很大的惋惜。为什么刚才我也强调回归这个词,我认为现在是特别好的时候。这些投资浪潮开始退却,大家开始重新冷静思考到底怎样能够把消费领域做的更好,这对我们来说回到去网红化、去流量化,这也是看到了现在外部的一些大的消费市场或者说消费领域的环境变化,也给我们自己有了一些这方面的提醒。我觉得我们还是得回归到人本心中去,人的内心中真实需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总说返璞归真,可能所有的时间停在这个阶段,所有人的思考停在这个阶段,其实更多的在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至少在消费市场是这样的。真正回到一个返璞归真的阶段,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方式了。前两年主理人找我的时候都说投资人投资了,投资人什么都能干,不光可以给钱,甚至可以介入到管理中帮你梳理组织架构,帮你招人以及做管理等等。现在回想,这个也是不太尊重专业的方式,我觉得让消费领域或者说消费市场回归自己的本位上做自己该做的事,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慢慢的成长可能是当下更好的一种方式。对我们自己来说,也同样如此,回归到自己最本真的那个点上,一点点做社区,一点点做文化艺术内容,一点点做运营,不再追求好高骛远,想三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五年想达到什么样目标的方式,让它慢慢长。

冯大刚:我更理解马总说的,我们刚才问为什么去流量和去网红化,本质上还是回归。回归本身是返璞归真,就是回到真实,回到一砖一瓦。两位的回答有鲜明的区别,王冉总更多从投资的角度,马总从创业的角度。王冉总从金融的角度,马寅总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这是两位立场所决定的。

王冉:我稍微补充点,我们看到今天市场中非常艰难的公司就是新消费的公司,当时靠着很多风险投资快速的催生催大,但又没有真正的实现健康的商业模式,没有实现好的现金流和健康的利润。这样的公司今天都普遍遇到了大量的困难,我们也看过很多这样的公司。我们始终认为消费是长期的事情,做品牌这件事不是一两年靠砸一个名字,把一个名字砸的众人皆知就是有一个品牌了,品牌需要长期的积淀。刚才马总说的认知是非常宝贵的做消费的企业应该有的认知,资本在消费企业中介入的深度,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情况下的确不一样。风险投资越早期越应该把空间留给创始人,企业到一定规模和阶段以后,有可能那个真正有经验的PE投资人会有能力给它提供运营的帮助,这是客观存在的。

消费行业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行业,但它前提是你要是想真正享受到它的魅力,你要先具有应该具有的非凡耐性。

马寅:同意。

冯大刚:两位都是创业者,王冉总是金融领域的创业者。过去十年、二十年以来,两位做过的现在想起来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问,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讲不变的东西。

王冉:2000年回到国内,借着第一波的互联网浪潮回到国内创办易凯,辞去了大银行的工作。的确享受到前面接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支撑业务最核心的一级市场融资的业务,这不是长期可持续的,我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吃,时间是多久不知道。回看二十年,第一重要的是回来,第二重要的就是认知到了一级市场不存在了,不留恋,坚决转型到我们认为未来更有潜力和价值的新业务上。过去二十年是围绕增量的业务和增量资产以及增量股权做文章,今天进入到存量资产的时代,所以未来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围绕存量的资产、股权市场化的交易行为,为它们提供服务。我们服务的对象仍然会包括创业者,但也会越来越多的包括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这个转型对我们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型,但是必须要做的转型。我们很高兴的是在前年开始就迈出这一步。

马寅:我想了半天最正确的事,我好像从来没有做过正确的决定。事后认为是正确的决定是改出来的,或者说是不断试错修正的结果。我是一个比较被动的人,创业都不是自己主动做的,这是命运的安排给我推到了那个地方去。再后来做阿那亚过程中的决策没有任何的判断是对是错,如果现在回想最重要的点可能就是重要性的感受,就是你自己认为这件事很重要,然后你得行动。行动的过程中再找所谓的正确方向或者说正确的方式,大概就是这样的过程。正确的决定对我来说,很难说马上就会有一个正确的决定,很少有过。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阿那亚都是改出来的,我们不断的试错,错了再改的过程。

王冉:正确与否,有的时候需要时间拉长了看,五年以后回过头看认为是正确的,十年后再看这个决定有可能是错误的。

冯大刚:可能各位也会好奇今天为什么是这样的两位请到台上,其实有一个共同点,这两位都是各自领域的文艺青年,马寅不需要说了,阿那亚是文艺青年心中的圣地。王冉总是金融精英,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专栏作家,为很多媒体撰稿,很爱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笔非常出色,我是专门做文字工作的,我认为他写的质量非常好。

你们现在从事的事情,是否是你们认为命中注定的职业和行业?如果还有机会选择的话,你们认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什么?

马寅: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人都是适应出来的,如果说你能够把自己的喜好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但大多数人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说这里都有运气的成分。对阿那亚来说,这些年我确实把自己的偏好和个人的喜好融入到工作中,因为当年没有办法做所谓的市场分析与客户定位,因为那会儿找不到,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就觉得干脆把自己喜欢的事,自己喜欢的内容融入到项目中,是否可以跟同道中人分享,然后从那开始一步一步的往下走。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好像人们关注幸福这件事不光是物质层面,一定是跟人的精神层面有关系。人的精神层面不外乎就是文学、音乐、戏剧、诗歌、绘画等等一系列的,慢慢会发现文化艺术内容或者说精神生活其实成为未来人的刚需,或者说未来的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一步一步的我们更加坚定的做文化艺术内容,再加上我自己有这方面的偏好,可能就自然的会形成阿那亚的特质再往下走。

冯大刚:有没有具体的,更适合你的职业,在一个平行宇宙里。比如说是作曲家,诗人、记者、律师、老师,有没有具体的职业?

马寅:商人。我做了这个项目以后,慢慢对很多的文化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后,我觉得自己是最不文艺的,或者说最没有文化的一种,慢慢会有这样的感觉,反而觉得自己对商业方面比对文化方面更多理解一些。

王冉: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既然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也很难给出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我只能讲讲过往曾经考虑过的职业生涯,从小时候开始。我特别小的时候在院子里属于到处给人演山东快书和相声,围一圈人。当时我奶奶特别生气,小孩出去丢人显现,有人围在那看,曾经差点走上表演的路。小学的时候开始看世界杯,央视转播世界杯,阿根廷夺冠,然后开始疯狂的迷上足球。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踢职业足球,那个时候没有职业足球,叫专业足球。最多踢到北京市少年宫足球队。到了中学想过的职业是当春晚导演,春晚的时候大家看节目,我看那些节奏和灯光,整个的转场等等,看的都是技术细节。再往后就到了读大学,那个时候考虑学新闻,被财新的胡舒立劝退,他说你别学这个了。再往后就是一直做到现在的职业生涯,如果说未来的话,我觉得还是跟年轻人一样,应该保留各种可能性。没准儿将来去阿那亚开一个小店,做一个能够有匠人精神的一件事也很好。

冯大刚:最后我替台下的年轻人问两位问题,刚才说一级市场已经死掉了,已经不存在了,今天还是有很多的人想进入一级市场,有什么建议?

王冉:真有人想进入一级市场吗?

冯大刚:是的。

王冉:对年轻人来说,做投资这件事可以得到一些东西,比如说对前沿行业的一些近距离的观察,能够有机会跟马总这样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近距离的接触,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同时,可以形成一些系统性的、框架性的思维方式,这对人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往前走的话,其实我觉得整体投资这个市场真正的人才需求,从数量上来说一定是越来越少的,尤其随着AI的发展大量工作被替代,投行和投资2/3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都会被AI替代。投资这件事别管认为更像科学,还是更像艺术,其实仔细想科学和艺术这件事都不需要太多的人头,顶尖的艺术家和顶尖的科学家都是自己一个人,或者说带小团队可以出很好的作品成绩。不是需要靠人头卖苦力来完成的事情。把它当成人生经历的一段来开阔眼界,这是对年轻人有帮助的。但世界上有很多别的事情可以追求,肯定会有比投资,包括一级市场的投资更有意思的事情。

冯大刚:抱着学习和看热闹的心态是可以的。

马总,年轻人的刚需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为观察年轻人是您的特长。

马寅:年轻人刚需就是释放荷尔蒙,需要释放,所以就愿意多走出去,多看,多感受。我们可能在这样的一个释放荷尔蒙的过程中去找到所谓的商业机会,我觉得对我来说是这样的。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我也不太愿意给年轻人所谓的一些建议,年轻人最不喜欢听建议了。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自我实现的标准,60后、70后的自我实现标准不一样,到了90后、00后就更不一样了。而且时代发生了这么大的巨变,这些所谓的老年人别给年轻人建议了,大家不在一个语系里交流,你给年轻人一点建议其实就是自嗨的表现。对年轻人来说,更多的就是找最根本的东西,我从来不研究,研究不了,因为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研究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的自我认知,我最后找到一个点,他们需要释放更多的荷尔蒙。你要找到这个点也许就够了。

冯大刚: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建议,这个建议叫做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以下是现场观众提问环节——————————

提问:我非常崇拜三位老师,也一直在认真的听。听到马老师说不需要给年轻人一些人生建议,但我最近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遇到职业危机的问题。有没有对年轻人的人生建议或者职业上的建议?如果我的朋友没有比较好的工作机会,能否到三位老师的公司去工作?

冯大刚:建议是假的,求职是真的。

马寅:我们肯定欢迎年轻人到公司工作,我们算是一个服务行业,用人量很大,我们有接近七八千人的用人量,只要你们不觉得阿那亚这个平台小,欢迎年轻人都来阿那亚,一起感受,一起工作。

对于年轻人,我真的很难给出建议。有的时候回想年轻的时候,我还不如现在的年轻人懂得多,那个时代也就看那学校那点基本的书本知识,跟现在的时代不一样,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各种类型的信息,可以去更多的地方。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真的强太多。我们那会儿也是浑浑噩噩的,那会儿刚毕业去政府机关单位工作,我每天就是早晨除了干点活给人家办公室做卫生,剩下的就是早晨等日报,日报可以让我混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下午三点半以后,最期待的就是晚报又来了,四点开始看报纸,然后到五点半,终于可以回家了,就是消耗,没有什么说想未来是什么样。我觉得享受当下就够了,也许有一天机会或者说那样的方式就出现了。可能还是要保持重要性的感受,我一直在说这个词,你要有感受力,这个感受力很重要,这又是比较虚的词,什么方式培养感受力我也不知道,可能需要日常看的更多,了解更多,慢慢的会在你的内心中保留一个一个的感受力,在你的关键时刻会爆发出来带给你可能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王冉:我们这个行业总体的人力资源需求,尤其做基础分析的对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整体下降,这随着AI的崛起客观上是这样。我们公司大门会向优秀的人才敞开,我们公司HR负责人力资源的同事也在台下,一会儿你可以找他们。

如果必须找工作,显然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在大的市场环境并不那么好的时候,今天肯定我们都承认不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年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你把工作当成机会成长,这是第一的,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更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开阔眼界的事情,做一些人生阅历的积累。如果有一些行业有好的增长机会,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人生的命运往往不可能脱离你所处的时代,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今天是开阔眼界,积累阅历的时候。

提问:各位老师,你们认为做过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我很好奇。

马寅:没有发生。

冯大刚:人生还没结束,所以还不到这个时候。

王冉:对,这是很好的标准答案。

提问:请问马老师,我是做艺术疗愈行业,马老师对阿那亚社区来说,我们也是艺术和疗愈相结合很好的一个场域,您对艺术疗愈行业的方向有没有建议和指导?

马寅:艺术不知道,但我认为疗愈是一个方向。我半年前在香港,晚上吃完饭回中环酒店的路上,天比较冷,下着小雨。那天听了很多不好的消息,地产行业暴雷崩盘,自己觉得很悲观。觉得我们虽然现在还活着,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大的趋势往下走,可能大家都是一个先死后死的问题。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的内心心情很差。我走到了太古广场,我抬头看所有的奢侈品牌,我突然觉得那些品牌离我是遥远的,我认为那些品牌是冰冷的,就LV那些品牌。我觉得自己意气风发的时候这些品牌拥抱我,如果有一天我破产了,我觉得这些品牌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想这件事的时候,往前走看到香港最大的一家无印良品的店,一般店的灯光做的很温暖,我推门进去的一刹那有一种被治愈到的感受。我当时看那些20块钱的袜子,100块钱的衬衣,那些有审美和品质的产品,让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没有钱了,我仍然可以消费无印良品,它没有抛弃我,仍然可以让我将来继续过上这种有审美,有品质的生活。我突然想明白了一点,阿那亚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其实也定义成了温暖人心的品牌,包括你说的治愈和疗愈这样的内心的价值所在。

我回来和同事说了,我想清楚阿那亚未来应该就是走这样的路线,所以我也理解了就是日本在经济下行之后,为什么可以诞生像无印良品,优衣库这样的品牌,大家就是开始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人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刚才强调有可能很多人内心的痛苦远远大于快乐,在以后的时间里,疗愈与治愈是很重要的内在刚需。你往这个方向发展,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也很有机会。

提问:感谢老师的建议。如果阿那亚之后会有艺术疗愈的链接活动,我也很愿意去尝试。

马寅:好,可以的。

冯大刚:谢谢。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我们的时间到了,感谢两位嘉宾。今天声音有问题是因为场地太空旷,也许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都在发生变化,也许我们要学会在空旷中发声,学会在嘈杂中发声,学会在被别人打扰的时候发声。再次感谢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