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44年6月23日,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打响

那时,国军作战人数、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全面落后,“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注定了这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坚韧不拔的中国军队与敌方血战47天,虽最终战败,但展示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决心和勇气,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在衡阳这座“全国唯一抗战纪念城”,八十年前战场上的炮火声仿佛依然在耳边回响,但目之所及却早已“换了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核工业。其中,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更是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

这时已是国家重点布局核工业基地的衡阳,有一群核工业人以“敢为人先、以身许国”的精神,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气,冲了上去。其中,衡阳建设的二七二厂和七一二矿,曾为研制“两弹”隐姓埋名,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提供了第一次核试验的大量核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奔赴核工业基地衡阳>

除了这“一厂一矿”,衡阳核工业的光辉历史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院一所”。

铀是重要的“核工业粮食”,对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具有重要意义。1959年,为响应党中央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我国首个铀矿冶学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在衡阳诞生,以服务核工业、服务国防科技工业为使命,后来更名、调整为中南工学院,办学地位和影响力极大。

到了1962年,我国首所铀矿开采以及应用的研究所——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创建。多年的默默无闻为国铸剑,让该所在铀矿山地质、铀矿开采、核辐射防护等领域拥有着极硬核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院一所,为衡阳赢得“中国核工业摇篮”的美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造就了一所与“核”有着深远情缘的高等学府——南华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文提到,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经调整和更名成为中南工学院,这便是南华大学的前身之一。其实,我国核工业发展饱含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坎坷,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南华的办学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1990年左右,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各项改革深化的过程,与其紧密联系的一些高校因此受到冲击。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等原因,部分高校的核专业转向或停止本科招生。

南华大学始终秉持初心、坚守阵地,办学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学校适应核工业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急需专业,从而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满足核工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

正是建立在坚守的基础上,如今的南华大学核特色品牌得以享誉海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核科学技术学院

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核技术与应用成为第一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核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

核技术及应用二级学科入选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成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核物理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湖南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秉承服务核工业、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的优良传统,南华大学不断加强核学科建设,努力打造优势核类专业,已成为核学科齐全、培养层次完整、本科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南华核科技研究能力迅速提升,在铀矿开采、铀矿山的通风防护等涉核方面,有许多项目和成果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基地”,南华大学也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无论是都市的核科研院所,还是沿海的核电站;无论是新疆、云南的矿山,还是援建巴基斯坦、埃及等国的民用工程项目建设工地都能看到南华大学毕业生的身影。

比如,我国仅有的2位获得首届核领域玛丽·居里奖学金资助名额的学生,是南华校友;曾益新院士、陈国强院士、“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和“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张亚雷等一大批科研巨匠亦是南华人。

以全国闻名的中南工学院为基,又陆续并入大名鼎鼎的衡阳医学院、核工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所,再加上坐落于衡阳这座核工业重镇,南华大学自诞生起就有核的基因、核的血液,成为了衡阳同核领域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纽带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关键时期。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发展进程的衡阳将如何继续发挥“核工业摇篮的基础优势?南华大学又将如何攥紧核这一“拳头学科”,出硬核成果、育硬核人才,继续擦亮“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金字招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