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

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专栏按:今年3到6月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和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工作论文中,形成了《从供给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对改革的要求》和《从需求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对改革的要求》各2万余字的上下两部分研究报告,分篇陆续摘要发出。今天发出之二十三,为补写。

一、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全是广义技术进步形成的

教科书、统计核算和学术研究上,一般将全要素生产率全部归于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技术发明、新技术产业化。这在二元体制的中国,是错误的。现代经济学上,将全要素生产率全部归于创新的贡献,是因为其假定场景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当然,改革也是一种创新。但是为了叙述的简略,我们这里将创新定义为不含体制改革的广义技术进步。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计算,1978到2023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实际增长率为3.10%,但是,农村体制改革,解散农村集体生产,人口迁移和农民劳动外出务工,企业破除分配大锅饭,劳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有经济改革资本配置生产效率改善和土地房屋交易零到市场价溢值,分别贡献了0.55%、0.65%和1.3%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广义技术进步创新贡献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6%。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总增长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房屋土地资产化改革和创新各自贡献比例为38.71%、41.94%和19.35%。其中,就改革对经济总增长的贡献中,1978-1997年,要素生产效率占80%左右,而1998-2023年间变化为土地房屋溢值占80%左右。

改革开放到2023年的总GDP增长中,改革和创新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7.71%和6.65%。

二、数字可以计量财富但其绝大部分不是财富

近年来,学界、政策界和产业界,都在热烈地讨论寻找新的技术,发现新的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能。因为受教科书全要素生产率全部来自于创新根深蒂固的影响,学者们提出将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争取到3%以上,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提高到80%,中国未来经济增长5%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似乎很兴奋,数字、AI、大模型、6G等等,似乎就是巨大的生产力,就会创造更多的GDP,形成更多的新财富。但是,它们可能大部分不是生产要素,也不是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的生活。GDP的生产和增长,首要的是满足现代社会居民基本的消费需要。消费是什么,最基本的就是吃、穿、用和住等物质,还有信息通讯、动力能源、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等服务。当然进入富裕社会后,家庭物质方面还有层次不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装饰品和其他奢侈品财富的需要。人们可能将50件衣服当做财富,但不可能将50件衣服的数字50当做财富。

现实是从国情上讲,中国还有4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18%的人口在城镇中务工和暂时居住,他们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只是城镇户籍居民的一半,汽车的拥有数量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全国农村住宅的功能和质量,总体上比城镇居民住宅差距很大,更是无法和发达国家农民的住宅相提并论。中国的户籍城市化不到50%,这部分人口物质享受水平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上述这些新的数字等似乎巨大的生产力,及期望的GDP和新财富,好像与这些占总人口60%人群现代工业化社会急需满足的一般吃、穿、用、住和行的消费品和服务,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全部GDP由资本技术创造意味着生物人的整体失业

技术进步并不一定都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和增加GDP。都有什么样的技术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应当大规模发展智能制造、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无人快递外卖等等技术。人们感觉技术创新,都会带来就业、GDP、收入和财富,都会是经济最优的结果。其实,技术创新对于生产,有扩大、赋能、替代和缩减四大作用。一是颠覆性而又大规模增加财富的技术。如农产品采集到种植、畜禽狩猎到养殖、出行马车到汽车、布匹从人工捻缝到织机纺织、能源从日照柴草到石化电力、材料从棉蔴木铁土石到化纤钢塑水泥等等。二是赋能技术。如一个炼钢厂的数字管理系统,它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钢质量、优化物料成品运输装卸仓储。数字技术提高了效能,但它本身并没有增加钢铁。三是替代技术。比如移动通信和终端技术,在通话、支付、影视、新闻等方面,语速顺畅了,支付方便了,新闻和电影在手机上就可以看了,但是说的话可能就那么些内容,新闻和广播电视没有差别,也没有电影院里10小时可以看7个影片而手机10小时可以看20个。它们替代了一些甚至是大部分原有的电话座机、报纸、电影院和电视机等GDP。四是缩减GDP的技术。如以前供销买卖、购物消费、学术交流、课程培训等等,要去对方工厂和市场地,要到举办会议的地方,要有学校、教室、展厅、酒店、商铺、食堂,出行还要有汽车、火车、飞机,各个环境都创造了GDP。但是,假如无人工厂生产技术、机器人做饭和家务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线上快递、外卖和视频通信技术,则几乎全部替代了各个环节劳动、资本和场地的工资、利润和租金等增加值。现在来看,大规模形成财富的技术,绝大部分已经进步和应用完毕了,剩下的多是后三种赋能生产、替代就业和收缩GDP的技术。

在创新助力生产的过程中,技术、劳动和土地房屋如何参与贡献?理论上人类完全有可能将所有的生产由技术和资本所创造,如大规模地推广智能和无人操作技术,进行无人生产和服务;以后粮食和肉类也可能不再使用土地生产,只要有阳光、水和空气,人类有可能无土生产;人们尽可能地在家里办公、直接从无人生产工厂和无人餐饮店外送和购买消费品。那么,生产就可以不用劳动、土地和办公楼宇了。生产要素中,只剩技术和资本了。

四、人没参与生产和分配,谁来购买技术资本的生产品

如果在绝对的创新生产中,劳动不参与生产和初次分配,那么,如果不对技术资本征收特别高额足够的税收,转移给闲在家的劳动力,居民就无法购买技术资本创造的产品,无人技术企业也无法向没有钱的居民提供服务。按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在初次生产的分配中,技术、劳动、资本、土地分别获得了知识专利报酬、工资、利润和地租。今后,假设如果绝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由无人技术和自动化资本生产提供,那么,劳动者就没有工资,农村土地就没有收成,城镇商业写字楼就没有地租。

创新增强生产力不能绝对化。否则,可能会形成失业、造成过剩和发生危机。一是劳动者大部分都会失业、居民收入极少、生产极度过剩和经济发生大危机;二是从现在开始,建立技术资本收入向政府交纳高额税收,再由政府转移支付给被替代劳动和土地的群体,发钱让他们把技术和资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购买掉,进行平衡。但是,能够建立这样的财政税收体制吗?现在问题是,目前的74041万就业劳动力中,24%从事农业,18%是在城镇务工的常住流动人口。他们好像与数字经济和许多新技术无关,参与不了这些技术的生产过程。而总就业中,从事网约汽车驾驶、骑电动车送快递外卖工作的目前有8400万人。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分类,中国有42340万人在单位和企业之外非正式地就业。如果都由无人技术替代,他们失去工作,没有收入,消费支出大幅度收缩,那么,就不是什么创造了新生产力的事了。很可能年轻人大规模失业,会发生一场灾难。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移步微信公号 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

关注官方视频号C位观察Insight,看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