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再平/文 杨再平/文

对企业家而言,金融是其不可或缺的发展动能,所以其正能量的激发定然离不开金融赋能。本文拟分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经典故事、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理论观点、金融赋能企业家的产品系列三部分展开,旨在通过系列经典故事展现金融如何助力企业家创业创新,成就非凡;通过理论观点揭示金融赋能企业家背后的逻辑与机制;通过产品系列展示金融如何为企业家量身定做实操载体。且让我们就一一道来吧!

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经典故事

纵观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长河,其中不少金融赋能企业家的故事,我们不妨挑选几则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性经典故事来讲讲。

一是金融成就爱迪生电灯的故事。 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无金融催化,天才发明即使是无价宝石,也只能束之高阁,而不能被点石成金。

187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众所周知,任何工程实验的耗费都非常大,买材料、雇员工、租场地……需要很多很多钱,据估算,每天花费大概在800美元左右。这笔钱就算放到今天仍然是一笔巨款,爱迪生从哪里拿到的钱,又如何能在没有正常收入的情况下养活自己?答案是皮尔庞特·摩根,他在爱迪生脚底板上印下三颗痣,替爱迪生承担了所有的实验费用和生活费用。如此,爱迪生才能安心发明电灯。

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试验,不知花费了多少个800美元,1879年10月22日晚,皮尔庞特·摩根在家中举办了一个盛大的仪式,点亮了住宅中的所有电灯,与亲友共同见证了人类点亮黑夜的奇迹。当年圣诞节,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门罗公园点燃了60盏电灯。当时,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电能,目睹黑夜犹如魔法般被点亮,人们高喊“爱迪生万岁”,殊不知点亮万家灯火的不仅仅是电流,还有摩根源源不断的金钱。

皮尔庞特·摩根不是慈善家,他是一个商人。门罗公园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圣诞节,也是为了开创一个新市场。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美洲、欧洲再到亚洲,当全人类的黑夜被点亮,将创造多大一个市场,又将带来多少利润?百年之交,砸烂一个黑色的旧世界,点亮一个新世界,皮尔庞特·摩根将掌握全世界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皮尔庞特·摩根认识到电能既然可以点燃电灯,也一定可以作为动力推动世界,从此,无须火焰、木炭,无须石油,无须瓦斯灯、煤气,就连工业革命的代表蒸汽机车也将彻底成为历史,只有一种看不到的能量在流动。

爱迪生很幸运,那个给他三颗痣的人是皮尔庞特·摩根。所以,爱迪生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实验成功后,皮尔庞特·摩根对爱迪生投资1 000万美元,二人合伙注册了爱迪生电灯公司,希望把电灯推广到全世界。

这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金融便化龙!

二是金融成就福特汽车不同发展阶段的故事。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于1903年,由亨利·福特与其他几位投资者共同创立。在成立初期,公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严峻挑战,这主要是因为汽车制造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支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福特和他的团队首先向亲朋好友和潜在的商业伙伴寻求资金支持。这些私人投资者为公司的初期运营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需求的增加,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积极向银行申请贷款。他们通过展示公司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盈利能力,成功获得了多家银行的贷款支持。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引入了流水线生产方式,这一革命性的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这一变革的背后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来支持生产线的改造、新设备的购置以及工人的培训等。福特汽车公司继续与多家银行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增加贷款额度来满足生产线改造和扩建的资金需求。随着公司知名度的提升和市场前景的看好,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吸引风险投资机构的注意。这些机构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公司的长期发展,福特汽车公司还考虑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这一举措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还增强了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和全球汽车市场的兴起,公司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并寻求多元化融资方式以支持其海外扩张和新产品研发。福特汽车公司与多家跨国银行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国际融资渠道来满足其全球化扩张的资金需求。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并吸引更多投资者,福特汽车公司开始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这些债券不仅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还增强了其财务灵活性。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市值的提升,福特汽车公司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如增发新股、可转换债券等以进一步增强其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福特汽车公司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应对市场萎缩和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公司采取了积极的融资策略来稳定其财务状况。福特汽车公司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和进行业务重组来筹集资金并优化其资产结构。在必要时,福特汽车公司还积极寻求政府援助和贷款支持以缓解其资金压力。

福特汽车公司的金融支持历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通过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和优化资本结构,公司成功筹集了大量资金来支持其生产运营和长期发展。这些金融支持不仅为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金融成就乔布斯苹果创新的故事。21岁的乔布斯与26岁的沃兹尼亚克和维恩三人1976年创办苹果时,营业地点是乔布斯家车库,运营资金1300美元,是由沃兹尼亚克折价卖掉计算器和乔布斯折价卖掉汽车换来的。

苹果之前,个人电脑只是少数喜欢自己组装电脑、知道如何购买变压器和键盘的业余爱好者的玩物。正是苹果首次将个人电脑以整套设备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拿到就可以运行,从而将电脑带如寻常百姓家,推广到普通人当中,造福大众,从而实现了产业化。

《乔布斯传》中有一句话说,“企业家身上有一种很难描述的气质,我在乔布斯身上看到了那种气质,乔布斯感兴趣的不仅是工程还包括商业上的一些东西”。正是他,洞察“希望电脑拿到手就可以运行的人,其数量是业余爱好者的1000倍”,并于1976年成功说服沃兹尼亚克不要再免费送出设计原理图。他说,“我们为什么不做好印刷电路板然后卖给他们呢?”他当时想到了一个计划,付钱给雅利达公司的一个熟人,让其帮忙绘制电脑图板,然后制作50张左右,费用1000美元上下,另加酬劳,每块电路板卖40美元,如此赚得利润700美元。这应该也就是他的第一桶金吧!不仅如此,他还喜文学及创造性尝试,他所上大学里德学院,以自由精神及嬉皮士生活方式著称,他对东方精神尤其是佛教禅宗的信奉,不是心血来潮或年轻人的一时冲动。乔布斯是典型的既懂科技又懂市场并文化的复合型科技企业家。

1976年5月,乔布斯与一间本地电脑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负责人表示如果这部电脑完全装配好才会感兴趣。店主保罗·泰瑞尔(Paul Terrell)考虑得更长远,他想订购50部,并在交货时支付每部500美元。取了这份订单后,为了筹备资金,出售自己各种值钱的东西筹款(像计算机和一台大众面包车),乔布斯还到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Cramer Electronics订购零件,店铺的信用部经理问乔布斯如何结帐,他说:“我有一份Byte Shop向我订50部电脑的订单,付款条件是货到付款,如果你给我30天付款期,我可以在付款期限内把电脑装配好,送货给泰瑞尔後再付清帐款。”那名经理致电当时正在太平洋树林市出席IEEE电脑讨论会的泰瑞尔查询,惊讶于乔布斯的坚韧,泰瑞尔向经理确认订单说如果乔布斯送货给他的话,乔布斯肯定有足够的钱付款。他们三人与两名朋友借用乔布斯家人的车房日夜不分地装配和进行马拉松式的测试,终于在期限前送货给泰瑞尔,泰瑞尔也如当初承诺付钱给乔布斯,使他付清零件的帐单,而且赚了一笔可观的羸利用来庆祝和留作本钱。

这故事中的三个角色,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Cramer Electronics→苹果公司→电脑商店The Byte Shop,是一个产业链。苹果公司向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Cramer Electronics赊购零件,30天后组装电脑卖给电脑商店The Byte Shop,取得款项后付给前者。

在Apple I电脑取得成功后,沃兹成功设计出比Apple I 更先进的Apple II。但这一切都需要钱,批量生产差不多需要20万美元。他们去找诺兰·布什内尔,想让其投资5万美元,换取1/3股权,拒绝了。建议去找唐·瓦伦丁,回:“你为什么让我去见那些连人类都算不上的怪胎?”认为乔布斯对市场营销一窍不通。再找33岁迈克·马库拉,回:“如果计划出的结果很好,那我就投资。”其实大部分计划是马库拉自己日以继夜完成的。他敏锐到:“将电脑带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产业的萌芽,十年一遇的机会。”并大胆预测苹果两年后会成为《财富》500强公司。于是,马库拉(Mike Markkula)注资9.2万美元并和乔布斯联合签署了25万美元的银行贷款。他们三个在马库拉家游泳池边的小屋会面,签订了协议。“我当时想,迈克也许再也见不到自己那25万美元了,我很钦佩他敢于承受这种风险。”乔布斯回忆道。

由此可见,马库拉不仅给予了资金支持,更在于他慧眼识珠、伯乐识马以及帮助谋划的智慧。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可以这样说,没有马库拉当年慧眼识珠、伯乐识马以及帮助谋划的智慧,就不会有苹果的今天。

马库拉(Mike Markkula)注资9.2万美元并和乔布斯联合签署了25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成为了拥有公司1/3股权的合伙人。苹果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马库拉、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三人各持26%的股份,剩下的股份保留,用以吸引未来投资者。

苹果1980年上市吸引的资金比1956年福特上市以后任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IPO)都要多,而且比任何历史上的公司创造了更多的百万富翁,五年之内就进入了世界五百强, 2011年8月12日其市值逼近4000亿美元,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这表明,有潜力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借助资本市场转瞬之间做大做强。

四是金融成就扎克伯格Facebook腾飞的故事。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里创建了Facebook这一社交网络平台并最初将其定位为一个校园社交工具。然而随着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Facebook很快就扩展到了全美乃至全球范围内。

在Facebook的发展历程中,金融成就无疑是其迅速腾飞的重要驱动力。Facebook在初创期就吸引了天使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注意。2004年初,扎克伯格从家人和朋友那里获得了第一笔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用于开发Facebook的原型。随后,Facebook又陆续获得了一些天使投资,实现了初步的发展。

2005年,Facebook宣布获得来自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的1200万美元投资,这是Facebook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之一,使其估值达到了8500万美元。2006年,Facebook又获得了来自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的2750万美元投资,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这些资金为Facebook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并帮助其度过了初创期的困难时期。

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Facebook在2012年选择了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一决定标志着Facebook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成就。Facebook上市的目标融资额为50亿美元,但实际融资额远超此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Facebook上市首日开盘价高于发行价,市值飙升。这一事件不仅让Facebook的市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还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扎克伯格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其个人身价也随之飙升,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Facebook的上市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支持,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社交媒体领域的领先地位。上市后的Facebook继续加大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用户增长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出新功能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除了上市融资外,Facebook还通过后续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这些资金被用于支持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扩张计划。

Facebook还通过并购和战略投资等方式扩大其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例如,Facebook以1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了Instagram这一备受欢迎的照片分享应用,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地位。

Facebook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一直备受关注。其股价的波动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公司业绩和前景的预期变化,也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然而,尽管面临过一些挑战和争议(如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Facebook凭借其强大的用户基础和盈利能力在资本市场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地位。

五是金融成就马斯克创业发展的故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企业家和工程师,其创业历程中金融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斯克与弟弟金博尔(Kimbal Musk)在1995年共同创立了Zip2公司,提供网络地图导航服务。这家公司最初由父亲寄来的2.3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随着业务的发展,Zip2吸引了莫尔·达威多风投的300万美元投资,为公司带来了转机。1999年,康柏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了Zip2,马斯克和弟弟分别获得了22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的回报,这是马斯克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在Zip2被收购后,马斯克投资创立了X.com,这是一家在线支付公司,后来发展成为PayPal。PayPal通过提供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2002年,eBay以15亿美元收购了PayPal,马斯克再次获得了巨额收益。这笔交易不仅为马斯克带来了财务上的自由,也为其后续的创业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2002年,马斯克创立了SpaceX(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目标是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最终实现人类定居火星的梦想。SpaceX在创立初期面临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技术挑战,但马斯克通过个人投资、政府合同和私人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推动了公司的快速发展。SpaceX成功研制出Falcon 1、Falcon 9和Falcon Heavy等火箭,并将它们用于向国际空间站和地球轨道发射人造卫星和货物。

2004年,马斯克向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投资630万美元,并成为公司的主要投资人和董事会成员。特斯拉致力于制造高性能的电动汽车,推动了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的转变。在特斯拉的发展过程中,马斯克通过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政府补贴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持公司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特斯拉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也为马斯克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声誉。

马斯克还是太阳能服务公司SolarCity的董事长,该公司后来被特斯拉收购,成为其能源产品的一部分。SolarCity通过提供太阳能板和电池储能系统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马斯克还创立了Neuralink和OpenAI等前沿科技公司。Neuralink致力于开发脑机接口技术,而OpenAI则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这些项目虽然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

马斯克在创业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融资策略。他善于利用个人影响力、政府支持和私人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马斯克的创业项目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对全球科技产业和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新精神和颠覆性业务模式激发了无数创业者的热情,推动了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六是金融支持比亚迪创新发展的故事。1995年,王传福与卢向阳、夏作权共同创立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比亚迪最初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并凭借其在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洞察,迅速成长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2003年,比亚迪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推出了首款车型F3,标志着公司向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转型。比亚迪是国内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王传福先生在这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为比亚迪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其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并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而其每一重大创新发展的背后都有金融支持主动积极跟进。

自2005年起,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便与比亚迪展开了深度合作,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分行已累计为比亚迪授信超过800亿元,发放贷款超过500亿元。这种长期、大额的资金支持为比亚迪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迭代快、研发投入大的特点,该分行创新推出研发贷款产品,助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不断升级。例如,在2023年,深圳分行为比亚迪提供了超50亿元的研发贷款授信,实际发放超15亿元,鼎力支持其在整车性能、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该分行不仅关注比亚迪的技术研发,还积极支持其产能布局和品牌高端化。在比亚迪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初期,深圳分行就坚定支持其产能布局,对深圳和西安的产线给予贷款支持。同时,分行还于2014年为比亚迪子品牌腾势提供了超5亿元的中长期贷款,为腾势推出国内MPV销量第一的产品D9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八卦岭支行作为服务比亚迪的“第一线”,围绕比亚迪上下游供应链做好服务,助力其E—SBU工作实现跨越。特别是在2021年,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成立,并与八卦岭支行合并办公,更加专注于为比亚迪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光大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例如,光大银行为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成功落地了“盛世融迪2021年第二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总规模达20亿元。这是全国首单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行的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也是目前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最大的绿色车贷资产证券化项目。

随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推进,金融机构也积极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以支持其海外业务发展。例如,中国银行作为境内首家金融机构,与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公司开展授信业务合作,为该公司提供跨境贷款支持其境外生产。虽然这一案例直接涉及的是上汽通用五菱而非比亚迪,但它展示了金融机构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全球化发展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除了传统的信贷支持外,金融机构还为比亚迪提供了包括股权投资、设立产业基金、保险、租赁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这些服务不仅满足了比亚迪在资金、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还促进了其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理论观点

金融赋能企业家也一直是经济金融学家们关注并深入阐述的重要主题,从而形成了系列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理论观点,我们不妨大致梳理如下。

一是支付结算等基础性金融便利赋能论。为“有信用的商人”提供支付结算等便利,这在当今是习以为常的金融服务,所以很难理解为企业家不可或缺的金融赋能。而在斯密那个年代,支付结算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几为全部金融服务,所以他在其《国富论》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与用途”重点论述的即支付结算等基础性金融服务怎样赋能企业家。概而言之:“银行既以贴现汇票法,又以现金结算法,使国内有信用的商人,无需储有滞财,以应不时的急需…… 银行因贴现这些循环汇票而发的纸币,往往达到进行大规模农业、工业或商业计划所要使用的全部资金的数目,而不仅限于在没有纸币的情况下,企业家必须以现金形式保持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的那部分资金的数目……一个营业不曾过度的商人,即使在没有期票要求银行贴现的场合,也常有现金的要求。如果银行方面除给他的汇票贴现外,还允许按简单的条件,用现金结算法,在他需要金钱的时候,贷以货币,而在他存货续有售出的时候,陆续零星偿还,那对商人就极其便利,他就无需常常储备专款以应不时之急。而确有需要时,他就可凭现金结算法来应付。”

他进一步举例阐述:“赖有现金结算法,商人们得推广营业,而不致有危验。假设有两商人,一在伦敦,一在爱丁堡,所经营的营业相同,所投下的资本相等。爱丁堡商人因有现金结算法,所只营业规模能够搞得较大,人员能够用得较多,而不致有危险。伦敦商人则因无现金结算法,常须在自己金柜内或在银行金柜内(那自然没有利息)保有巨 额货币,只应付不断的索讨赊购贷款的要求。假定常须保有五百镑,那末,和不需常常保有现金五百镑滞财的场合比较,堆栈内货物的价值,就会少五百镑。假设商人保有的存货普通每年脱售一次,这时候,与无需保有滞财的场合比较,他就困为常须保有五百镑滞财,所得而脱售的货物,总少五百镑的价值。在这场合,他每年的利润,他所能雇用以办理销售事务的工人,都必定比他能多卖五百镑货物的场合少。反之,爱丁堡商人,无须保有滞财来应付这种不时的需要。万一遇有急需,他可由现金结算法,向银行借钱来应付,以后,接续有售卖,即以所得货币或纸币,逐渐偿还银行借款。与伦敦商人比较,他可用同量资本,囤积较多量货物,而无危 险。因之,他给自己赚取更大的利润,给那些为市场提供货物的劳动人民以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因之得利不小。”“固然,英格兰银行通过贴现汇票所给予英格兰商人的便利,可等于现金结算法给与苏格兰商人的便利,但要记住,苏格兰商人也可向银行贴现汇票,和英格兰商人一样容易。而除了贴现期票,苏格兰银行还有现金结算法,故于商人尤为便利。”

他最后总结道:“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商人不得不储存只应急需的滞财,全然是死的资财,无所利于商人自己,亦无所利于他的国家。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使这种死资财变成活资财,换言之,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和食品,既有利于己,又有利于国。在国内流通即国内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物所赖以年年流通年年分配给真正沼费者的金银币,像在商人手上的现钱一样,也是死的资财。这种死资财,在一国资本中,虽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能为国家生产任何物品。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替大部分的这项金银,使国家能把大部分这项死资财,变做活动的资财,变做有利于国的资财。流通国内的金币银币,可与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麦流转运到国内各市场,但它本身却不产稻麦。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驾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

关于信用货币可以节省各种流通费用,从而加快在生产过程,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做了进一步阐述。他写道:“主要流通费用之一是具有价值的货币本身。”货币,尤其是贵金属货币,生产它们的价值要付出很多劳动。同时,金属货币的价值还会因其实体在流通中磨损而减少。因此,金属货币本身就是价值昂贵的流通费用。而“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A.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货币。B.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这一点,和第2点中要说的,有部分共同之处。一方面,这种加速是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对消费起中介作用的商品流转额保持不变时,较小量的货币或货币符号,可以完成同样的服务。这是同银行业务的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信用又会加速商品形态变化的速度,从而加速货币流通的速度。C.金币为纸币所代替。”而且,“由于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准备金缩小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流通手段减少了;另一方面,必须经常以货币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缩减了。”

二是“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赋能论。这是马克思《资本论》在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货币资本的作用”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他写道:“在考察单个资本的周转时,货币资本显示出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间两个组成部分——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续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但不管这个比例如何,能够不断执行生产资本职能的那部分处在过程中的资本价值,总是受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与生产资本同时存在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的限制。这里说的只是正常的周转,一个抽象的平均数。为消除流通的停滞而追加的货币资本是撇开不说的。”

关于第一点,马克思进一步展开论述:“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同样,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不断地用货币一再购买。在这里,就单个资本说是如此,就社会资本说也是如此,后者不过是以许多单个资本的形式执行职能。但是正如第一册已经指出的,由此决不能得出结论说,资本执行职能的范围,生产的规模——即使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就其绝对的界限来说,是由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的大小决定的。”他进一步指出:“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推动生产资本所必要的货币资本量也就有大有小。我们还知道,周转期间划分为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就要求增加那种在货币形式上潜在的或暂歇的资本。”

如果说,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是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资本执行职能的范围或生产的规模是由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的大小决定的,那么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不正是金融体系所赋予的吗?

三是“潜在资本”转化为“机能资本”赋能论。按照马克思在其《资本论》所做的分析,“由单纯的周转运动这一机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还有由固定资本依次流回而形成的货币资本,以及在每个劳动过程中可变资本所需的货币资本)”,是一种“潜在的资本”“休眠状态的资本”“可能的资本”,亦即闲置的资本。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必定会设法把这部分闲置的货币资本运用起来,贷放给需要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之重新发挥资本的机能作用。这却有待于信用制度亦即金融体系发展起来。“只要信用制度发展起来,必然会起重要的作用”,这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论断。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职能资本在其周转运动中,一方面造成一些货币资本的闲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货币资本的需求。这是因为,各个个别资本的循环是相互交错的,他们的运动并不处在同一阶段上。当一部分资本家已经卖的过程,即商品资本已经转化为货币资本时,另一部分资本家则可能正处在买的过程,即实现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需要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另外,各个资本家固定资本更新的时间也不一致。这种情况便决定了在同一时期内,不同资本家对货币资本具有不同的需求,当某些资本家握有闲置的货币资本时,另一些资本家则可能由于相反的原因,比如购买原材料、设备或发放工资等,恰恰需要补充其货币资本。因此,资本家之间就有必要和可能通过有借有还的信用形式,互相调剂货币资本。于是便在资本家之间形成了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变成了借贷资本。

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有关借贷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产生同资本周转运动内在联系的分析。而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如何独立化为生息资本及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时,又对借贷资本如何经由商业信用发展到银行信用的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亦即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做了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

当然,本文的关注点在于:“由单纯的周转运动这一机制游离出来”的“潜在资本”转化为“机能资本”高度有赖于信用制度或金融体系的发展。信用制度或金融体系越发达,“由单纯的周转运动这一机制游离出来”的“潜在资本”转化为“机能资本”的比率越高。

四是信贷增加周转量赋能论。这是凡勃伦在其《企业论》一书第五章“贷款信用的使用”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他是这样切入主题的:“如果商务和市场的一般情形已经肯定,那末从一个企业家的立场来看,这时足以决定某一个殷实商号的地位与价值的,实际上是两个因素—周转的量值及其所占的时间长度。”而他所强调的是:“在周转方面,量的问题,即营业额问题,它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速度问题。任何一个工业企业的收益总是出于周转率与营业额两者的共同作用,这当然是人所共知的。企业家为了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可以使用两种手段的任何一种,但都是两者并用的。他增加周转量的方法是依靠信用和资产的节约使用。他念念不忘的是扩大他的负债额,把他的应收账款设法贴现。在这样的方式下,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负债与工业操作节省时间方面的改进有着同样的意义。在企业家方面这样使用信用是,结果就好像是把他的资本在一年中周转了无数次。因此就他自己的地位及市场情况的许可范围内尽量扩大信用是对他有利的。”

他还在这段论述的脚注部分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如果企业家不只是使用自己的资本,还以资本为担保,利用着他所能借到的任何资金,那末在按当时比率计算的收益中,周转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在资本(工业设备的价值)与信用(按着当前利息率的)两者合计下的周转,将大于不借助信用关系、单纯依靠资本下的周转。在这个意义下,周转可以看作是所使用的各种价值量及其速度的乘积。因此,如果把信用当作(供作担保的)资本的一个未定的部分(资本/n),那末可以说

周转(T)=1/时间(t)(资本(c)+资本(c)/n),即

T=1/t(c+ c/n)= c+ c/n /t,或者t =c+ c/n /T

他接下去进一步分析道:“但是一个债务人对于信用得来的资金是要支付利息的。只有当他那总收益的增加额超过了应付利息时,将这项息金从中减除以后,余下的方才是他因使用信用所获得的净收益。这一点在企业有利的使用贷款方面定下了一个多少带着些弹性的限度。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在得力的经营下,企业收益的当前比率总是显著地超过利息率的;因此在通常的繁荣情况下照上述方法使用,一般总是有利的。当市况活跃,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是,而且充满着财源更大的希望时,情形就更加是这样。把论点转一个方向,从企业动机方面来看,一个干练的企业经营者,在任何时候看到了某一信用关系的成本与由此获得收益的总增额间有着显著顺差时,他将力求扩大他的信用关系。但是在企业竞争制度下,不论什么,凡是对一般有利的,就成为一切竞争者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些人利用了信用所提供的机会,而别的一些人所处的地位相等,却在这一点上相形见拙,前者就可以压倒后者。总之,依靠信用已成为一般的惯例,已成为企业竞争竞争中的经常行为,竞争是以信用的使用作为一个现有资本的帮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企业的竞争性收益力,它所依据的基础,不单是自己的资本,而是已有的资本加上这个资本所能支持的借入资金。”

五是加速资本积聚集中赋能论。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指出:信用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写道:“信用也是这样一种形式,在这种行形式中资本极力使自己区别于个别资本,或者说,个别资本极力表现为区别于自己的数量界限的资本。但是,资本在这上面能够取得的最高成就,一方面是虚拟资本,另一方面,信用仅仅表现为积聚的新要素。”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的注解中,马克思引用图克·托马斯的几段话,用以说明信用通过个别资本的积聚,使企业家的经营规模大大超过他们自有资本允许的范围。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中还考察了信用加速股份公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股份公司正是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他写道:“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而股份公司发展的重要新特点之一就在于“生产规模惊人的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事业,要求在较长时间内预付较大量的货币资本。所以,这一类领域里的生产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资本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事完成了。”这就是马克思有关金融加速资本积聚集中赋能理论的经典描述。

六是企业家创新杠杆赋能论。在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理论中,熊彼特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由于创新来自于体系内部,新组合的实现,就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作不同的使用。支配生产手段对于执行新组合是必要的。金融家通过提供信用,向企业家贷款,正好就把资源放在企业家手中供其运用,这就是银行家所起的杠杆和桥梁作用。而提供信贷的人便是“资本家”那一类人的职能。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

“所谓资本不外乎企业家把所需的具体的物质资料置于自己支配之下的杠杆,是为达到新的目的而处理物质资料或给生产指出新的方向的手段而已。” 他这段话强调的是,金融体系创造信用,转移或集中购买力,赋予企业家以支配资源进行创新的杠杆。由此可见,熊彼特所谓的信用或金融,指的就是企业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时使用的支付手段,亦即创新杠杆。

银行信用的供给促进了创新活动的进行,因为企业家需要资金来支持他们的创新项目。所以,熊彼特认为信用制度或金融体系在企业家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换句话说,信用就是专为以实现创新为目的的企业家而创设的货币资本。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事。

熊彼特还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需要金融的支持来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金融不仅为企业家提供必要的资金,还通过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功能,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银行非常信用的供给和新组合的成群出现,促进了经济繁荣,扰乱了现存的经济均衡状态。”这正是熊彼特有关金融赋能企业家而进行创造性破坏“创新”的重要论断。

“只有创新才能获得利润,利润只有一种,就是企业家利润,只有企业家才能获得利润。资本家得不到利润,资本家只能得到利息。他出售资本,当然只能获得利息。是企业家获得利润,是企业家雇佣资本家。” 熊彼特这一观点进一步揭示了金融在企业家利润获取中的重要作用。在熊彼特看来,资本家通过出租资本获得利息,而企业家则通过创新活动获得利润。这种利润是短暂的,因为竞争对手会很快模仿并赶上来。然而,正是这种短暂的利润激励着企业家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七是让没有原始积累者成为企业家赋能论。这是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席勒(Robert J.Shiller)在其《金融与美好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写道:“基于同样的原因,金融让人类的创造力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如果没有金融,那么只有那些已经积累了财富的人才能创业。金融则使得没有原始财富积累的人也能够成为企业家。金融让资本得以投入潜在回报率极高的项目,而无须考虑经营者是否富有。”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对促进创业活动、特别是鼓励非传统背景人群(即那些没有预先积累大量财富的人)成为企业家的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和阐述这段话:在没有金融支持的情境下,创业活动往往被局限于已经积累了相当财富的人群中。这是因为创业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团队组建、设备购置、运营启动等多个方面。如果个人或团队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这些关键步骤就可能难以推进,甚至导致创业项目夭折。因此,在没有金融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创业成为了一项高门槛的活动,主要被那些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如继承、投资回报、职业积累等)积累了足够财富的人所垄断。

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拓宽了创业者的范围,使得那些没有原始财富积累的人也能够有机会成为企业家。金融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众筹、政府补助等,为创业者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不仅帮助创业者解决了初期的资金短缺问题,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试错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金融成为了创业活动的催化剂,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得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成为了更广泛人群可以参与和追求的事业。

总之,这段话强调了金融在促进创业活动、鼓励非传统背景人群成为企业家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不仅打破了创业活动的资金壁垒,还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环境、推动金融创新对于促进创业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是“激光效应”赋能论。这是笔者原创的一个观点。“好钢用在刀刃上”,“创新”无疑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刀刃”。它如同锋利的激光,穿透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着经济体系不断突破旧有框架,实现质的飞跃。

激光,这一科技领域的奇迹,以其独特的“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奇异的光”之誉,展现了其在精确切割、精密测量、高强度照明及特殊科研领域的非凡应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受激辐射,揭示了能量转换与放大的奥秘:在高能态的原子受到特定光子的激发后,跃迁至低能态并释放出与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形成强大的光束,即激光。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物理定律的深刻诠释,也为我们理解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机制提供了生动的类比。

将这一原理映射到金融与经济领域,“金融”相当于“光子”,它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资本流动与配置的载体。而“企业家”,则相当于“高能原子”,未知的他们拥有远见卓识、勇于探索,怀揣着创新梦想,不断寻求突破与变革。当“金融”这一光子精准地“刺激”或“感应”到这些“高能企业家”时,就如同光子激发了高能原子的受激辐射,释放出巨大的创新能量。

“金融支持企业家”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注入资金,帮助它们克服初创期的资金瓶颈,加速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产品迭代。这一过程正如光子激发原子跃迁,使得原本潜在的创新能量得以释放,并在不断的循环中增强、放大,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即“激光效果”。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还带动了产业升级,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金融的有效支持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更多的创新项目提供了融资渠道,形成了良性循环。

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金融支持创新的实践中,意味着我们要精准识别并大力支持那些具有真正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企业,让有限的金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金融赋能企业家的产品系列

金融赋能企业家离不开一定的金融产品,抑或说,金融赋能企业家必需借助一定的金融产品,因为金融产品是金融赋能企业家的必要实操载体。

而赋能企业家的金融产品,当然一定要量身定做。从某种意义讲,企业家是人格化的企业,所以针对企业家量身定的金融产品,其实就是针对其所创所营企业而定做相应的金融产品。抽象掉不同行业、地域等属性的企业,其很重要的企业共性就是不同生命周期,所以关键在于理解每一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资金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匹配。

金融赋能企业初创期产品系列。初创企业通常需要外部资金来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创业贷款提供一种相对低风险的融资方式,因为这些贷款常常得到政府的担保或贴息,可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政府引导基金则旨在促进特定行业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常常以债权或股权的形式存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不增加企业负担。例如,某科技初创公司因缺乏足够的抵押物,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该公司成功申请了政府的创业贷款,获得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额外获得了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和创新奖励,从而顺利开展业务,这突出显示了政府支持对于初创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初创企业,吸引天使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关注至关重要。天使投资者通常在较早阶段介入,提供资金支持并可能参与企业管理。天使投资一词起源于纽约百老汇的演出捐助。“天使”这个词是由百老汇的内部人员创造出来的,被用来形容百老汇演出的富有资助者,他们为了创作演出进行了高风险的投资。天使投资是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原创项目构思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一种,是一种非组织化的创业投资形式。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先锋。当创业设想还停留在创业者的笔记本上或脑海中时,风险投资很难眷顾它们。此时,一些个体投资人如同双肩插上翅膀的天使,飞来飞去为这些企业“接生”。投资专家有个比喻,好比对一个学生投资,风险投资公司着眼大学生,机构投资商青睐中学生,而天使投资者则培育萌芽阶段的小学生。

国外某杂志刊登过这样一幅漫画:在美国硅谷大街两旁的树上蹲着不少风险投资家,如果谁在街头大喊一声:“我有项目!”就会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给你投资。漫画是夸张的,但也不无道理。如同美国的华尔街是金融业的代名词一样,硅谷的沙山路则是风险投资公司的代名词(简称风投)。但与华尔街的投行不同的是,华尔街的投行投资的多为金融和传统产业,风投公司投资的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成为创业者的圣地。在沙山路上,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Benchmark Capitle、Matrix Partner、Sequoia Capital、Redpoint Ventures等,仅Sand Hill Road 3000号这一楼群里,就容纳了2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他们手握数百亿美金的风险资本,梦想着发现下一个Amazon或者是Google。现在,那里已经成为美国风险资本的象征,其于创新技术市场的重要意义,已经相当于华尔街之于证券市场。

从硅谷内最成功的“公司”斯坦福大学开始,一路往南至圣何塞市,沿途穿越沙山路(Sandhill Road),低矮或高耸的办公楼在街道旁醒目地矗立,那是风险投资公司的大本营。最负盛名的建筑物是沙山路3000号,它建在一个漂亮的山坡顶上,登高远望可以看见海滨美景。山坡上的花木有专人精心修剪,宝马和奔驰在停车场上一字排开,这幅刻意布置的田园景象流露出荣华奢靡的生活质量。世界上最为知名的风险投资商们正挤在这栋楼里,他们聚集在一处,左右着各个国家的创业人的命运。

2010年以色列人均风险投资额为170美元,美国为75美元。7年前,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就已经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媒体不吝对于勇敢挑战现状的创业公司的赞扬,和对于失败和转型故事的鼓励性报道,让以色列创业者们,以及投资人和民众,对创业失败的风险的接受度非常高,觉得失败了从头再来就好,宽容程度可能更甚于美国。尤其是,以色列的许多创新是属于技术类型的探索和尝试,创业者本身就做好了如同在实验室中进行科研反复实验的准备,失败不是意外,而是成功路上的必须。

以色列地小人少,决定了创业者从创业开始就注定了必须孤注一掷搏击国际主流市场。这样一来,在B轮C轮等成长期投资方的背景和投后增值能力就会非常重要,所以以色列即便出现了本土的成长期基金(例如Qumra),在与国际资本竞争的时候也会缺乏竞争力。所以以色列的本土早期基金往往承担着source 和孵化初期创业公司的角色,为B轮C轮的晚期国际VC培养出优秀的投资标的。

以色列为什么做得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间资金大比例的投向了创新行业。以色列在全世界领域内,研发投入都是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但是政府在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却恰恰相反是最低的之一,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民间,通过VC/PE将个人资本与创新公司对接,形成蓬勃的生态圈,这样,个人财富得以支撑了国家的创新实力,同时个人财富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快速升值。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十四五”(2021—2025)期间,国家重点鼓励和引导的方向。在2021年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纵深推进双创,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强化创业创新政策激励方面,要落实好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等政策。拓展双创融资渠道,加大普惠金融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等安排。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发布的历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在2020年前,我国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数量占比为40%左右,金额占比为20%左右。在2021年的新增投资中,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案例数量占比已提高到46.4%,金额占比也提高到36.6%。到2024年一季度末,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有1.25万家,管理基金规模约14万亿元,其中在信息技术、半导体以及生物医药等重点科创领域在投项目有10.4万个,在投的本金有4.6万亿元。

风险投资则更多关注于企业的长期增长潜力,不仅提供资金,还可能提供市场资源、管理经验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并准备未来的上市或并购。某新能源初创企业以其独特的电池技术吸引了一位天使投资者的注意,获得了200万元的天使投资。随后,该企业又成功吸引了一家风险投资基金的800万元A轮融资,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这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宝贵的行业资源和经验。

金融赋能企业成长期产品系列。在企业步入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其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金融的力量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深度优化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管理流程,显著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借助先进的金融科技,如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供应链金融实现了资金流动的透明化、智能化,为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高效的融资解决方案。企业得以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即时可用的流动资金,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并借此契机扩大了生产规模,充分展现了供应链金融在优化企业现金流中的核心作用。比如,微众信科凭借其“泛中心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数据增信解决方案”入选“2024数字金融创新先锋案例榜”,并获评“大数据创新案例”。该方案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信贷体系,实现供应链金融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信贷智能风控。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透明度,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融资途径,有效优化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与此同时,银行信贷成为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另一重要渠道。银行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需求,提供了短期、中长期等多种贷款选项,确保了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种灵活的融资方式不仅帮助企业稳定了财务结构,还为其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随着企业成长潜力的日益显现,战略投资者与私募股权基金也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这些投资者不仅为企业注入了大量资金,还带来了宝贵的市场资源、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以一家快速成长的互联网教育公司为例,其成功吸引了一家大型教育集团的战略投资,不仅获得了巨额的资金注入,还共享了教育集团的市场资源和教学研发能力,实现了业务的迅猛增长。这充分证明了战略投资者在提供资金之外,更能通过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在享受金融赋能带来的红利时,企业也需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成为保障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评估市场、信用、操作等各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有效性,防范财务风险与合规风险的发生。

此外,企业还应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环保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环境风险,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金融赋能的助力下,企业得以在成长之路上稳健前行,不断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金融赋能企业成熟期产品系列。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公开市场的资本市场融资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企业可以筹集到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其持续扩张和研发创新。此外,公开市场的融资也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一家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通过在主板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筹集了20亿元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公司的国际扩张计划,帮助公司成功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展示了公开市场融资在企业扩张中的重要作用。

并购融资和银团贷款为成熟企业提供了进行产业整合和市场扩张的资金支持。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业务多元化;而银团贷款则提供了大额资金,满足企业的大规模融资需求,如大型设备采购、国际扩张等。一家化工企业为了扩大产品线和市场份额,通过并购融资和银团贷款的方式筹集了50亿元,成功收购了两家竞争对手,实现了行业整合。这凸显了并购融资在帮助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市场主导地位中的关键作用。

金融赋能企业衰退期产品系列。在衰退期,企业可能需要进行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以改善财务状况和提升运营效率。金融机构提供的资产重组咨询和债务重组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恢复盈利能力。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优化负债结构等方式,企业可以减轻财务负担,提高运营效率。一家传统零售企业在面临电商冲击时,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出售了部分亏损门店,优化了负债结构,减少了财务成本,最终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和复苏,展示了金融手段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面临破产风险的企业,破产重组融资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类产品旨在帮助企业在破产重整过程中保持运营,寻求重生的机会。通过法院监督的重整计划,企业可以在债权人的保护下进行重组,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或战略投资者。一家历史悠久的钢铁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下陷入破产困境。通过法院监管的破产重组程序,企业获得了新的投资者注资,并进行了产业升级,最终摆脱了破产危机,重回市场竞争,体现了破产重组融资在挽救危机企业中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金融赋能企业家,也可谓“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全生命周期”,这就涉及“耐心资本”这一金融热词。“耐心资本”是指长期投资资本,泛指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

“耐心资本”不是仅关注企业的短期收益状况,而是着眼长远,综合考虑企业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商业模式等非财务指标,以对企业发展潜力和远期收益为信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会议精神提出,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引导投资机构强化逆周期布局,壮大“耐心资本”。其中,“耐心资本”这一表述引发广泛关注。

《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简单来说,就是鼓励投资机构增加对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投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从全球实践看,耐心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保险资本等,是私募创投基金、公募基金等引入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能够为投资项目、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保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

业界一般认为,耐心资本是指以长期投资为主,坚持价值投资、责任投资,而不以短期交易作为获利手段的资本。对一级市场而言,耐心资本应当指风险偏好很高,主要支持“从0到1”创新创业的中长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二级市场而言,耐心资本应当是养老资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长线投资资本。

如果构成上述全文的第一部分“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经典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部分“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理论观点”,给读者以发人深省的启迪;第三部分“金融赋能企业家的产品系列”,向读者清晰呈现了金融赋能企业家的系列实操载体,那本文的写作目的就算基本达到了。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杨再平】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