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一直以来,上海都致力于探索高水平的制度性开放,形成高效能评价体系,来解决职称认定中的“堵点”。今年,上海人才评价体系又有了创新,通过比赛也能获得职称认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低空经济的热火,这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今年横扫各大展会。凭着相关技术,研发企业在第二届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优胜奖,技术主要负责人还直接评上了“正高级工程师”。“传统是比如你发了多少论文、什么级别的论文、有多少专利等等,有很多条条框框,如果没有达到这些东西,那可能就没有资格去评,那么这次比赛,它有很多自己的判断方法。”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星宇说道。

通过比赛获得职称认定,这是今年上海人才评价体系的一大创新。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瞄准了上海支柱产业及前沿领域 分为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6个赛道,专家会对“杀入”决赛项目的选手,直接开启职称考核认定,甚至可以“跳级”评职称。“去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个团队里的相应角色,他能有多少的突破和相应的成绩,这个考核认定要求要有真才实学,要有真正的项目加持。”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万文强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评价机制,畅通晋升渠道,上海一直在倾听人才的实际需求。不少在境外已经取得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人才,都迫切希望本地的职称评价体系,也能够提供海外相关资格的认定渠道,来为他们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便利。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朱一凡,在2016年就获得了英国颁布的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资质,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资质的含金量。 “境外的一些资质也是享誉全球的,但是对于在中国境内来说,知名度并不一定是那么高,其实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

对此,上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丁峰指出:“特别是生命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他们也反映希望有个通道,能够认可在海外的职业资格,包括从业的经历,希望能得到认可,而不是说要重新去考评,在制度上打破一些屏障,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上海创新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去年下半年,在对证书含金量、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等标准研究的基础上,上海发布了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清单,确定有22项证书,持证人员可比照认定国内职称。朱一凡,就成为了首批118名通过比照认定 取得高级职称的人员之一,上周末,获得了高级会计师职称。“像这一次境外资质互认的这个事情,一旦是打通了之后,那流程是大大简便了。”

上周,上海又新增了补充清单,以直接申请资质、豁免部分课程,减免考试科目等多种形式,推进建筑工程、金融财会、人力资源等领域 境外职业资格与境内职业资格等人才评价方式 互认,这样,不只是方便人才引进,也能为企业出海提供便利。英国培训与高等教育认证中国办公室CEO张成对此表示:“中资企业出海的时候,比如说到了阿联酋,可能对于阿联酋来,中国的经济师、会计师,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英国资格与考试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相应证书他是非常认可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是一个双赢和多赢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上海正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时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重点聚焦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了若干特殊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祝颖华对此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新的职业、新的行业、新的专业出来了,那么如何能够在人才的培育和评价环节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一直强调制度型的开放,高水平的开放,他会发现在上海这样一个包容而且开放的城市,能够找到自己奋斗的一席之地。”

目前,上海有325万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每年约有4万人参加职称评审。面对大量的职称评定需求,上海也在不断完善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打造总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上海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最终让上海这座城市“人来到,留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新闻记者: 邱旭黎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陶余鑫

摄像: 孙明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