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乾隆好大喜功,喜爱奢靡。如果没有康熙和雍正给他攒下的家底,恐怕清王朝都撑不到西方入侵。

康熙去世时,国库盈余2716万两,雍正去世时为3453万两。

那么,乾隆去世时清朝还剩下多少家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登基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内部,三藩之乱还未平定,关系尚不稳固;外部,沙俄趁虚而入,侵占了大片疆土。

康熙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重新统一了国家版图。他还亲自率军,成功驱逐了沙俄的侵略,收复了大量失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辉煌的军事成就,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也让康熙在历史上留下了巍峨的军事丰碑。

在经济建设方面,康熙同样卓有成就。他实施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停止圈地并将这些闲置土地分给老百姓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坚持"藏富于民"的理念,免除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钱粮、丁银、逋赋,在他61年的执政期内,清政府免除天下钱粮总计1.5亿两。

康熙五十一年,他还改革了人丁税制,将其改为地丁制,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赋负担。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大力治理了黄河水患。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艰苦工程,最终取得了成功,有效遏制了黄河频发的水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康熙的一系列英明决策,为清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不过,由于其仁政导向,以及对贪污案的宽贷,到他最后退位时,国库仅剩2716万两白银。

与康熙相比,雍正皇帝在整治国家财政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当时官员普遍存在的贪腐问题,雍正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惩治措施。

他下令,对贪污的官员一律革职抄家,并且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处罚标准。凡是挪用银两一万至两万两的,一律发配充军;两万两以上的,则一律处以极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前所未有的重罚措施,立刻引起了朝中官员的恐慌,纷纷自动交代罪行,以求减轻处罚。

在雍正的严厉整治下,康熙时期的亏空终于得到了彻底清理,各级官员也对雍正的铁腕政策胆战心惊,不敢再肆意妄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雍正还对"火耗归公"这一不成文的规定进行了全面改革。原本"火耗"是地方官员的一种隐性收入来源,他们往往以此敛财。

但雍正将"火耗"收入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员自身的"养廉"费用,另一部分则用于弥补地方财政的亏空,第三部分才归属于国家财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雍正的大力整顿下,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位期间,从康熙时代的2716万两增加到了3453万两。可以说,雍正为乾隆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时期的清王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乾隆登基后,清王朝的领土版图达到了历史最大化,可谓当之无愧的"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在经济建设上,乾隆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推动水利设施的建设,并减免了一些不合理的漕运负担,这些都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带领下,清朝的财政收入一度高达8000万两白银,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清王朝内部日益严重的矛盾。

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口问题。康熙和雍正的一系列有利于生育的政策,导致了人口的急剧膨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从康熙中期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从2900万暴增到2.97亿,增长了10倍有余。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造成冲击。

更倒霉的是,在乾隆的60年统治期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先后有14403次水旱地震等灾难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造成了大量农作物歉收,也给国库带来了巨大的赈灾开支。仅乾隆一朝的赈灾开支,就高达670多万两银两和150万石粮食。

其次是乾隆本人的奢侈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热衷于修建各种宫殿园林,仅长春园和万春园的建设,就耗费了大量银两。

除此之外,乾隆还喜欢频繁的微服私访,每次出行都会铺张浪费,这些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严重的是,乾隆竟然重用了大贪官和珅。和珅利用职权,大肆贪污腐败,据统计,他家的银两储备甚至超过了整个国库。

乾隆虽然知晓这一情况,但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利用和珅的腐败来填补国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终使得乾隆晚年的国库出现了严重亏空。乾隆去世时,国库虽然还有6939万两白银,但实际的购买力早已大幅降低。

到了嘉庆二十五年,国库只剩下3121万两白银,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就此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清王朝的发展历程中,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被后世史学家们合称为"康乾盛世"。

这个称呼无疑是对他们治理成就的认可,因为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清王朝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国土版图空前扩张,人口规模空前庞大。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问题和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之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还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时期访华,所看到的正是贫困潦倒的百姓争先恐后地抢夺英国使团扔掉的残羹剩饭。

其次,虽然国库储备雄厚,但这种财富的累积主要集中在统治阶层和官僚贵族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晚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顿。此外,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军事开支,也严重侵蚀了清王朝的财政实力。

可以说,所谓的"康乾盛世"更多地只是统治者自我标榜的结果,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只有百姓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接一个的农民起义开始蜂起,最终引发了清王朝的垮落。这样看来,"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前的最后挣扎罢了。

当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时,这个僵硬的封建体系早已无法应对,最终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这就是清王朝兴衰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总的来说,尽管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们统治下的清王朝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最终,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这也许也可以说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难以逃脱历史发展的规律,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