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相较往年,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有所下降,但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不仅会影响粮食的生产,还会影响到水质和供水安全。

并且还会加剧气候变化,让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总而言之,如何治理防护土地沙漠化一直是各国头疼的问题,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研究,不过一直没有产出有效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多国的关注,因为它的出现给解决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生物防治确实可行。

一切都要起源于一次实验,为了保证我国粮食不断丰产,科学家把目光放到了祖国最西北方的沙漠地区。

最后成功在沙漠边缘种出了耕作层,实现了亩产小麦294公斤的成果,还意外治好了沙漠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一次异想天开的尝试

在沙漠中种小麦,听上去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这件事真这么好解决,那么全世界将会有更多人免于饥荒,在常人看来是肉包子打狗的事,我国的科学家却不服输。

要知道年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极端天气频发,我国粮食年产量有所减少。

作为民生之本,如何快速稳定的增加粮食产量,就成为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扩大种植面积,在大多数易开发的土地被开发的情况下,剩下的地域大多都不值得花大力气去开垦,于是专家把目光放到了西北的沙漠地区。

最后经过讨论和实地勘察,在塔吉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建立试验田。

专家打算在这研究如何在沙漠种植小麦,期望能够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专家们就发现,要种小麦首先就要解决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把沙子牢牢锁住。

要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如果不把沙子锁住,做的所有努力都会在沙子的不断移动下付诸东流

再加上麦提盖县本就处在沙漠边缘,全年基本无降水,土地基本为盐碱地

在这样没有水源、没有营养的土地上生长,就算有人精心照看,小麦存活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专家们很快想出了应对方法。

既然沙子是流动的,那么就将其弄平整,鉴于沙漠是不断流动的,这个时间一定会要快。

最后在工程队加班加点的工作下,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7000亩土地变得平整。

土地平整之后,才完成了第一步的步骤,接下来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需要改变土质,盐碱地为主的试验田,完全不适适小麦生长。

如果就这样直接种下去,结果与之前不会有什么不同,不过这一点专家们早就想到了。
山东日照援疆企业针对这样的情况,专门发明了针对沙漠的水肥和栽培模式,来改善土壤环境,以此达到能够种植小麦地步。

然后解决沙漠没有营养的问题,先给黄沙机质和固沙保水剂,让小麦的生长有了基础。

在种植上小麦后,还要喷洒植物抗菌剂,定时定量浇水施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套流程操作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完全不用人工亲自动手,真正将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作物的种植上,与其同时还能节省水资源和肥料。

在小麦的品种上,专家们也花费了大力气。

小麦本身就耐旱耐盐碱,更别说这些品种还是特地筛选出的,能够更加适应沙漠环境。

专家们预计,这些品种能够适应当下试验田的环境。

不过说到底,专家们心里也没底,因为但凡有点农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沙漠种植粮食无疑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次尝试的失败,不仅会浪费这么多人力物力,还代表着这一次的实验失败。

为了自己的努力不白费,这些科研人员,不分昼夜的守在试验田中,记录着每一分每一秒的变化,每个人都期盼着实验能够成功。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么多的努力和照顾,小麦从种植开始就顺利发芽,直到最后成熟。

亩产竟然达到了294公斤,其品质更是达到了一级标准,这样的结果无疑宣告着实验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误打误撞解决世界难题

粮食的丰收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对于粮食种植来说,这一次的尝试可以说非常的成功。

只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其实在一开始,专家们就预测到种植出小麦之后,会对沙漠的地质产生积极影响。

不过在结果没出现之前,谁也不敢确定小麦真的有用。

当小麦全部被收割完毕后,小麦的秸秆依旧死死的抓在地里,盘根错节的根系会将沙地牢牢固定住,原本移动的沙漠就这样被固定住了,起到了和草方格一样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桔梗随时时间腐烂,腐烂的部分会渗到土地中,为贫瘠的土地增加营养。

随着小麦的多次种植,这片土地的营养也会越来越多,慢慢的更多农作物也能在上面生长,形成一个正循环。

只是专家们没想到这个步骤会这么快。

原本按照预想,这些沙地会先变成半熟地,在逐步朝着熟地去变化,只是短短几年沙漠就有了被扭转的趋势。

看到试验田出现了成果,很快就有专家选育出了一个小麦品种,能够降低土地中的盐碱度,同时亩产能够达到700斤,这样的小麦品种无疑十分合适种植在沙漠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小麦品种都是一代代选育出来的,每一颗都蕴含着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

最后还研发出了一个新品种“新冬20”,它具备耐旱、耐盐碱、防病虫害等多种有点,在沙漠地区它就是“超人”

如果将这个品种覆盖种植到沙漠中,那么全世界将不会有因为饥饿死亡的人了。

随着实验的推进,现在沙漠边缘的种植层厚度已经达到30厘米,在遥远的将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将不在是种植的禁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沙漠治理的意义

笔者记得多年前有段时间,因为北京遇到十年以来最大的沙尘暴,网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北防护林被人砍伐,改种葡萄这种经济作物。

沙尘暴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森林过度砍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在各国发展早期,许多森林就是这样惨遭破坏的,这也是为什么土地荒漠化逐渐严重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次成功的背后,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对大自然太不尊重,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就是对我们的惩罚。

不过这次尝试,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案例。

沙漠这般恶劣的自然条件,都能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善种植环境,也许有一天火山、海底未必不能成为人类的粮仓。

如今这样的沙漠种植模式已经推广开来,昔日的不毛之地,也在逐渐变成绿色的希望旷野。

其中源源不断产生出粮食,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产粮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小麦种植区,就像一排排防风林,将肆意飞舞的风沙牢牢锁住。

随着种植区的扩大,相信有一天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人,将不用再面对漫天风沙。

这样的治理模式,更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种植合适的植物,逐步改善恶劣环境,从无到有、从好到坏,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改造。

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只为开山泄洪。

在战国时期,都江堰的设计建造,不仅治理了洪灾还开创了后世的天府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到现代社会各种水利工程的建设,都体现着这样的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本没有那么多适宜居住的地方,都是一代代人改造、开拓出来的。

在这就不得不感谢袁隆平院士、吴明珠女士等这样伟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才能让国人吃上饱饭和便宜瓜果,这样伟大的科研工作者,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

正是有着这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人类才能在短短时间内探索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将原本种植禁忌的沙漠,变成自己的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我们要再次感谢每一位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者,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现在人们优渥的生活。

自然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敢于探索不怕困难,就一定会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不过也不可骄傲自满,沙漠农业还在起步阶段,距离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还是要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过分破坏大自然,最后的苦果还是要落到自己身上。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路途中,已经不止一次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也许有时候换一个角度,会收获与众不同的结果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沙尘暴的危害》 新浪新闻:2018年6月1日《沙尘天增多,是因为三北防护林被砍?》 顶楼的小邹:2024年6月28日《中国工程好厉害!本想沙漠种粮保产量,阴差阳错解决世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