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3日,蒋宋美龄女士于纽约逝世,享寿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蒋中正的妻子,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会议指导长、辅仁大学董事会前董事长与名誉董事长。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美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人物介绍

早年(1897—1926)

1897年3月5日(农历2月12日),宋美龄出生于中国上海虹口朱家木桥(今东余杭路)。她的父亲宋嘉澍是中国海南文昌县人,曾经担任美南监理会(今卫理公会)的牧师,后来离开传教职务经营出版业致富;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其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是兄弟姊妹6人中第4个出生的,2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分别比她年长8岁和4岁,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长3岁,2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则分别比她年幼2岁和9岁。

1903年,6岁的宋美龄进入上海三一堂女塾就读。1908年,11岁的宋美龄与二姐宋庆龄同时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纽泽西州萨米特镇以及乔治亚州梅肯市的皮德蒙特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就读,1912年进入麻萨诸塞州的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 MA),1917年回到中国。这时,她必须努力学习汉语,并重新融入华人社会。回国前,宋美龄已经与哥哥宋子文的好友刘纪文秘密订婚。

1920年,蒋中正与宋美龄在上海初次见面,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由于蒋介石已经结婚,并且信仰佛教,倪桂珍强烈地反对他们的交往,要求蒋中正先行与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约才答应他的追求。

第一夫人(大陆时期,1927—1949)

初期

1927年12月1日,蒋宋两人于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的宋家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正)(宋)(龄)合作」。

1930年,在宋美龄的促使下,蒋中正在上海虹口崑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1931年10月26日时代杂志美国版封面人物为蒋中正与宋美龄夫妇。

宋美龄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1932年,宋美龄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祕会长,并曾经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日后被空军誉为「中国空军之母」。

至1935年,在宋美龄的促成下,中国成了美国武器和飞机的最大进口国。1937年,蒋中正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聘请陈纳德将军整顿中国空军。

1934年,国民政府在蒋中正与宋美龄的主导下开始推行「新生活运动」,宣传新政内容;秋天,随蒋中正作了1个月的西北考察。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杨虎城与张学良扣押蒋中正,实行「兵谏」,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蒋中正在西安被扣押的消息传出后,宋美龄大为震惊。她当时正在上海养病,没有随行。闻讯后,顾不得身体不适,急忙赶回南京同政府有关人员,商议解救办法。宋美龄竭力陈说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中正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面「检束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推进军事之前,先尽力求委员长出险」。随后,宋美龄、宋子文等于12月15日飞往西安,代表蒋中正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正式进行谈判,进展顺利。最后达成协议。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偕宋美龄等人飞离西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战时期和中美关系

1938年,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出版;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运最高指导机关。同年影响非常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中正和宋美龄作为一九三八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评选他俩为1937年「世界风云人物」,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中国。在陆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国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尤其是在上海,中国军队连续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领导这个国家的是一位最能干的领导人蒋中正和他的杰出夫人宋美龄。

1943年,为了取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和同情 ,宋美龄作为蒋中正的特使,于该年二月访问美国。她成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的贵宾,在白宫住了十一天。她那优美的仪态、高雅的风度和适度的言谈,赢得了罗斯福夫妇的敬佩。在此期间并完成对美国募款的任务,并于2月18日在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随后,宋美龄又去美国各地发表演说,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总计有超过25万人听过她的演说。3月1日,宋美龄本人首次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这也是她第三次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前两次是与夫婿蒋中正共同被选为封面人物,其中有一次是1937年与夫婿蒋中正共同被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当时,美国朝野对日本空袭珍珠港和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遭受的重创还记忆犹新,所以对中国艰苦抗战的英勇表现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们把这种敬意集中表达在对宋美龄的欢迎上。加以宋美龄有着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背景,美国人觉得这是自己国家培养出来的高雅人才,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因此,美国一时掀起「宋美龄热」,传播媒介大量报导她的行涵,许多杂志以她的肖像作为封面。她所到之处,人们鼓掌欢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美国国会更顺势废除实行已有60年恶名昭彰的「排华法案」,提高美国华人的地位。接着,宋美龄又去加拿大访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以及在医院探望国军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1943年11月,宋美龄随蒋中正出席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穿梭于蒋中正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之间,充分显示了外交才干。由于蒋中正不会说英文,居中翻译协调的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罗斯福事后说:「我对蒋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我对蒋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透过他的夫人。」事后,邱吉尔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国共内战时期

1946年,为调停国共冲突,美国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接受蒋中正夫妇招待,由于接受西方美国教育,宋美龄与马歇尔在各方面的交流反应,引起民情不同的中国人及部分美国人批评。

1946年10月,蒋中正夫妇首次造访台湾,参加「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活动,两人皆对台湾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8年底,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一路失守,蒋中正为了争取美国对他再次的支持,再度派遣宋美龄前往美国,然而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冷冻处理,在美国无可为力。

第一夫人(台湾时期,1950—1975)

* 1950年宋美龄来到国民政府的台湾与夫蒋中正会合,开始了在台湾的生活,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

* 1967年担任在台复校的天主教辅仁大学董事长。

*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病逝于台北,中华民国政府举行国葬,宋美龄旋于隔年离开台湾,远走美国。

晚年(1976—2003)

*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宋美龄在美国仍坚持复国的理想,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

* 1981年5月29日宋美龄二姊宋庆龄过世,华盛顿的中国大使馆曾向她发讣闻,并希望她能够回大陆赴北京祭拜,宋美龄在几经考量后,拒绝了这项请求。

* 1986年宋美龄返台,发表了「我将再起」演说,引起台北政坛议论。同年参与出席「蒋中正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台发言说出「我只希望,让三民主义的光辉,普照大陆」。

* 1988年蒋经国过世,国民党拟推李登辉代理党主席之前,宋美龄致函当时的国民党祕书长李焕表达异议,认为此事不宜过急。7月,国民党13全大会,通过李登辉总统为党主席,宋美龄以中评会主席团主席身分发表「老干与新枝」演说,这是她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最后一次发表演说。

* 1991年再次离台赴美,并从官邸带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之后除了孔家甥辈过世外,不再回过台湾,1994年后长居纽约。

* 1995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宋美龄接受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杜尔及参议员赛蒙,分别代表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邀请,出席美国国会为她举行的盛大致敬会,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2]。

* 2003年10月23日于纽约逝世,享寿106岁。

泛蓝阵营多表达对夫人过世感到难过,并肯定她对中华民国的贡献。众多外省老兵主动前往设在台湾的简易灵堂,向这位「永远的第一夫人」致敬。

蒋介石宋美龄的夜生活(组图)来源:中国网

宋美龄是一个十足的夜猫子,夜间生活可以说是她的生命精华。我服务宋美龄那段日子,有很多机会做晚班工作,和她夜夜相处,她独特的生活习性,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就因为她的作息同一般人,是完全相反的,别人是一日之计始于晨,她则是一日之计始于夜,所以,要我谈她,势必从夜晚的生活来谈,才会真正掌握宋美龄的神韵。

之一宋美龄是个标准电影迷,看起电影来可以没天没日,我在士林官邸因而看了不少电影。官邸电影黄金时代,当然是在蒋介石夫妇身体都很好的时代,那些年,每天到了晚饭之后,宋美龄只要兴致一来,就叫副官喊来放电影的袁师傅。宋美龄会先问袁师傅,上次叫你找的那部片子,现在有没有弄到,手上还有哪些片子比较有意思的?袁师傅就如数家珍地向她报告,而后,宋美龄就决定看的片子,然后吩咐在晚饭后,准备放电影。

到了晚饭之后,果然,内务科的人员已经在楼下的饭厅,把桌椅重新摆过,饭厅内空出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并且摆好了可以供蒋介石夫妇和全体官邸人员欣赏电影的位子,在此同时,电影股(原来“励志社”的组织编制)的袁师傅,也已经叫所属人员把所有的电影放映器材设置妥当。

二三十年前,那时台湾的电影院设备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看电影确实是一般小市民很羡慕又很难得的一种娱乐享受。官邸电影设施并不很豪奢,就是普通的电影机器设备,加上一张平常的小型电影银幕挂在餐厅墙上,即算是难得的家庭电影院。

等宋美龄和蒋介石吃过饭,休息了一会儿,大概都是晚上八点左右,蒋氏夫妇先后就定位坐好了,袁师傅向蒋介石请示之后,一声令下,就开始放电影。放映电影的时候,士林官邸不论官阶大小,都可以自由欣赏,蒋氏夫妇的随从人员因为任务关系,当然更要陪在一旁一起看。

至于官邸以外的客人,大概只有陈诚夫人陈谭祥女士少数人,算是宋美龄经常邀请来官邸的贵客。她们来的时候,官邸人员当然也会为其在宋美龄隔邻安排座位,便于一块儿观赏电影。

官邸放的电影有一个特色,就是全部是从片厂或是中央电影公司取回的原片,电影片不但保证新片,而且一刀未动,真材实料。

宋美龄比较欣赏外国片子,她看电影的时候全神贯注,但是,电影后来不加字幕,她的英文能力很强,根本不须翻译,就可以完全明了片中的情节和对话,所以她每每看得津津有味。而蒋介石似乎对电影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和他看不懂洋片、不懂英文有关。但是,蒋氏夫妇对60年代流行的黄梅调电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什么“七仙女”之类的电影,似乎兴趣很浓。

尽管两人对电影的品味各有不同,可是,夫妻俩对电影的吸引力,也不一样。宋美龄是一定从头看到尾,蒋介石则是以自己的作息为量。他习惯在晚上十点前就寝,而且就寝之前,还要作些晚祷什么的,所以,蒋介石看电影通常只看个40分钟左右,最多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因而,每次他看看时间快要9点了,便高声叫道;“好!停!”这时,袁师傅就要暂时关掉电影放映机,随从人员立刻打开电灯,蒋介石便会向宋美龄说:“我不看了!”宋美龄知道他要上楼睡觉了,就对蒋介石摆摆手说:“你不看了呀!很好看嘛,好,那我们继续看!晚安!”蒋介石一起立,所有工作人员也都站了起来,目送蒋介石离去上楼,这时蒋介石身边所有的服务人员也要跟着他上楼,服侍他就寝,等蒋介石和一班人马上楼,宋美龄就叫袁师傅:“好!可以再开始了!”电影便又继续放映。

多年以来,这已经成为官邸的传统,蒋介石从来没有完整看过一部电影,他的有些随从人员也经常自我调侃,进官邸以来,从来没看过一部完整电影哩!我印象中,蒋介石似乎对一部美国片子《巴顿将军》觉得有兴趣,不过有兴趣归有兴趣,他还是只看了半场,就回房去休息。他是一个宁顾牺牲电影而不愿作息被打乱的人,一部电影通常一个多钟点或是二个钟点结束,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宋美龄和陈诚夫人陈谭祥女士、孔二摆龙门阵的时间了。早年,陈女士和夫人精神很好,就在官邸卧室下象棋,打发时间,陈夫人大概会玩到晚上 11点左右才离去,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孔二和宋美龄的了,她们多半是东说一句、西聊一句的,要到12点、1点钟才各自休息。

后来,蒋介石住在医院疗养的时代,官邸的袁师傅也奉宋美龄之命,在病房的走廊上,架设了银幕和电影放映器材,搬了几张沙发,蒋氏夫妇就在那儿看起电影来。不过,两人看电影的习惯还是一如旧例,该继续看完全片的看完全片,只看一半的还是只看一半。

那时已是70年代前后,台湾流行电视连续剧,如华视由明星仪铭饰演包公的《包公传》,是当时蒋氏夫妇最爱欣赏的一部电视剧,除非身体不舒服,否则是每天必看的。

之二 读书的少女

前面文章曾经提过宋美龄卧房有一张西画“读书的少女”,这张西画是宋美龄从大陆带来的,应该是一幅拷贝画,宋美龄非常喜欢这幅画,而她之所以会如此喜欢它,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她喜欢读书的个性有关。

夜阑人静时分,官邸四下一片静寂,宋美龄最欢喜在这时一卷在握,灯下夜读。她看书很广博,但是最常阅读的,还是以英文书报杂志为主,像是TIME、READER DIGEST之类的。

宋美龄看书的时候,非常专心,她的眼睛很好,没有近视,也没有严重的老花,看起书来是屏气凝神,我刚去的时候,经常有一种感觉,把那幅“读书的少女”想成是她年少时代的模样。

大概是她的中文程度有限,或是本身不是太喜欢阅读中文书籍,所以,我很少看见她看中文书报,然而,她对国内一些动态还是了若指掌。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孔二小姐每天晚上都会过来,把最近国内报纸上头刊登的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叙述给宋美龄听。宋美龄每回似乎都听得津津有味。

除了夜间的阅读之外,宋美龄在下午的时间,若是没事的时候,也是经常利用来看书,她有时一看就是四个钟头,毫不觉得疲累。

之三 盐煮火鸡,但她只吃骨头

夜愈深宋美龄反而愈清醒,到了半夜,她肚子也饿了,可是,她自来食量不大,她和孔二有一个共同的习性,便是都很喜爱啃骨头吃,而宋美龄特别喜欢吃煮火鸡。她喜食火鸡,可能和她长期在美国生活,美国人复活节吃火鸡肉有关。每天晚上,到了12点或者是l点的时候,她就叫我说:“你饿不饿?请你替我到冰箱里拿些火鸡肉来,好吗?”那光景,官邸上上下下都已经入睡,副官也去休息了,我是她惟一的伴侣。我就马上到冰箱里拿出一些现成煮好的盐煮火鸡肉,拿到她的面前,她会叫我把板凳搬到她的卧榻前,和她面对面一块儿吃火鸡肉。但,她有一个怪习惯,便是她固然喜欢火鸡肉,可是,她却从不吃火鸡肉块的部分,她一向是把火鸡肉塞到我的碗里,自己啃火鸡骨头吃,她说,火鸡骨头才有味道。所以,我和她搭档吃宵夜,一向的规矩是,她吃骨头,我吃肉。

我大约吃了几天的火鸡肉以后,就有些发腻了,官邸煮的火鸡肉,肉质的部分显得很老,牙齿不好的人根本没办法咬得动。起先,我因为生下来没吃过什么火鸡肉,还有些新鲜感,隔了几天以后,就觉得每天吃,实在是受不了,而且火鸡肉还特容易塞牙缝,味道也就是那样,没什么特别的,所以,她的宵夜时间,也成了我的“头痛时间”。

有次,她又要我吃肉,我实在受不了了,就索性告诉她:“报告夫人!我不适合吃火鸡肉,我吃多了之后闹肚子,我可以不吃吗?”她看我确实是面有难色,也不勉强就说:“那你少吃一些吧!你可以去看冰箱里,吃一点点心啊!”我连声称谢,她仍旧在那儿啃火鸡骨头,啃得津津有味,我就听她话,去找些点心来吃。

刚去官邸的时候,我还真喜欢官邸师傅做的点心。官邸有一位老师傅叫蒋茂发,浙江温州人,那时大概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她的徒弟叫刘宪耀,两师徒做的西式点心,简直是好吃得没话说,例如泡芙、甜甜圈、水果蛋糕之类的食品,令人到现在想起来还会垂涎三尺。

当年的官邸是从不在外面买点心吃的,所有的东西一律自制,可是,官邸点心味道通常是很甜,这完全是为了配合夫人嗜吃甜食的口味而调配的。我自幼不是那么爱吃甜的东西,所以,吃了几次之后,我也不是特别有兴趣,顶多浅尝即止。

之四 两块巧克力

宋美龄自己有两个大冰箱,专门放各种进口水果和巧克力糖。

宋美龄有一位副官叫刘凤瑞,他有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就是随时查看冰箱内的储存状况,有什么变动,就要向宋美龄报告,比如说,有某位要人送来了什么吃的东西,刘副官就必须向宋美龄报告,某人送来吃食一份,请问蒋夫人要不要把这样东西放在冰箱。宋美龄通常是不假思索就回答:“哦!那摆冰箱吧!”刘副官就恭恭敬敬地把礼物放到冰箱里头去;假如,冰箱有某样水果烂了,刘副官也要向宋美龄报告,才敢丢弃。

大部分时间,宋美龄是根本不知道冰箱里的东西,有哪些是已经超过了食用的安全时限。即使摆了一满冰箱的水果、巧克力之类的食品,她自己吃的不多,可是也极少把冰箱里的东西,大方送人。

我当班的时候,偶尔她半夜心血来潮,就告诉我说:“某某!你帮我到冰箱里拿两块巧克力来。”

我应声而去,打开冰箱,这时我简直惊呆了,乖乖!一整个冰箱全是装满了水果、巧克力,满坑满谷地,简直比糖果店和水果铺的货色还要齐全,夫人只要我拿两块,我在回到她卧房的路上想着,她一次只吃两块巧克力,那么多的东西,得要吃到哪一年?而且还有不断送来哩!

我把糖拿到她的面前,她似乎很容易满足,就两块巧克力便可以打发嘴馋,我看着她嘴巴的嚅动,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一个伟大的女性--宋美龄(组图)

作者 半夏

宋美龄出生于1897年3月5日,小时候长得很胖,有个绰号叫“小灯笼”。10岁那年,跟随姨父温秉忠与二姐宋庆龄一起赴美留学。上面这张照片有1910年5月和美龄 宋-中国的字样,这个时候她还是个“丑小鸭”,已经在美国已生活了三年了。

宋耀如(又名宋嘉树,查理宋),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少年时代的海外拓荒者、成年后的传教士、实业家、革命党人。他的妻子倪桂珍,浙江士大夫家庭出身,贤淑而有教养。他们培养的6个子女,对上个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上图为宋家全家福,倪夫人后面站立的白衣少女为宋美龄。

宋美龄是宋氏兄妹中在美国接受教育时间最长的。191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后回国,初期她对国内的一切都感到不习惯,她的父亲延请老师,帮助她补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上面照片的发型及衣着看,宋美龄的外表已经“中国化”了。她的家境也很富有,从照片上的陈设可见一斑。

1927年12月1日,蒋中正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场当时盛传的“政治婚姻”,从后来公布的蒋中正的日记等史料看,他们是有真感情的。上图为蒋宋结婚时的照片。

抗战爆发后,宋美龄积极投身入这场抵御外辱的洪流中。淞沪会战期间,她除了亲自到前线慰军之外,还运用自己的特长,撰写文稿,利用报纸、电台、广播,向全世界揭露日寇暴行,宣传中国艰难而伟大的抗战,呼吁世界各国的支持,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对外宣传的总播音员”。上图为宋美龄正利用电台发表演讲。

抗战期间,宋美龄继续担任扩大后的“妇指会”指导长,这是一个半官方的社团组织,负责指导战时妇女抗战救亡工作。“妇指会”下设训练、慰劳、儿童保育、生产等部门,宋美龄经常出入伤兵医院慰劳伤员,督导医院工作,并利用自己在武汉救护训练班学到的急救知识,亲自为伤员换药包扎,有时候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在她的机要秘书张紫葛先生所著的《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中,记录了很多这样的感人事迹。上图为宋美龄为伤员换药。

“妇指会”发起的赶制军衣运动,宋美龄经常在工作之余,亲自剪裁、缝制军衣。按照她的要求,每件军衣的口袋里都会放上一份慰问小礼品和一封慰问信,以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上图为宋美龄缝制军衣。

抗战时期,宋美龄还担任“妇指会”下属“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理事长,保育会负责在战地火线抢救难童,并送到后方设立的多个保育院,由政府出资养育、学习(包括延安保育院)。宋美龄对抢救难童极为关心,经常忙碌到深夜,她还经常到保育院看望难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央视曾制作一部专题片,盛赞宋女士的义举。上图为宋美龄视察保育院时与孩子们在一起。

抗日战争使宋氏三姐妹暂时抛开政见之分,走到了一起。1940年4月1日,三姐妹联袂离开香港启德机场,飞往重庆。在那里,她们同台对外广播、演讲,宣传、鼓动抗日;她们一起视察伤兵医院、轰炸后的重庆街头。1942年中秋节,在宋美龄的努力下,宋家六兄妹在重庆黄山官邸赏月,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团圆。1949年后,中国政局改变,二姐宋庆龄留在了大陆,从此天各一方,至死未见,这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上图为重庆时期的宋氏三姐妹,中为大姐宋霭龄。

抗战期间,宋美龄也是蒋先生外交活动的得力助手,1942年2月,她陪同蒋先生访问印度,在印度,他们拜会了圣雄甘地、尼赫鲁、印度总督林里资哥勋爵,她还亲自用英语广播了《告印度人民书》,宣传中国抗战,并对印度人民争取独立运动表示理解和同情,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和好评。上图为蒋先生夫妇与印度总督在总督府前合影。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C/DCF24354D7E5CC9A94E94C022AF271DF.jpg

1942年11月,宋美龄作为外交特使启程赴美国访问,对于这次飞行,蒋先生的副官陆以正回忆:…..为了躲避日本人,只能在夜里飞……一共飞了8天。这对于患皮肤病的宋美龄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到美国后,她在医院住了两个半月,以治疗皮肤病和在抗日前线所受的伤。上图为宋美龄访美的次日会见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时的照片。

1943年2月18日,对宋美龄、对中国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受美国国会邀请,宋美龄在这一天分别向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在演说中,她阐述了中国抗战对于国际反法西斯运动的意义和中美两国传统的友谊。她庄重大方的仪态、风趣幽默的演说,获得久经不息的掌声,议员们一再起立欢呼。宋美龄这次访美之行,引起整个美国的轰动,刮起“美龄旋风”,而她也在这次访问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外交才华。上图为在美国国会演说时的照片。

1943年11月23日,宋美龄作为蒋中正的翻译、秘书和顾问,陪同蒋先生出席开罗会议,这也是他们夫妇参加的唯一的一次国际性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宋美龄再展夫人外交的风采,在与罗斯福、邱吉尔的会谈中,她大方得体,不卑不亢,充分展示了她过人外交才干和风范,连老谋深算的邱吉尔也不得不说:这个中国女人可不是个弱者。上图为开罗会议期间,蒋氏夫妇与罗斯福的合影。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苏军违背“中苏友好协定”的规定,迟迟不撤出他们占领的东北,影响国民政府对东北主权的接受,负责与苏军谈判的蒋经国先生无奈请出宋美龄赴东北对苏军表示慰问。上图为1946年1月22日,宋美龄到达长春机场时的照片。

1949年后,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宋美龄淡出政界,寄情于丹青,与蒋先生弈棋作乐,游览山川。上面这张照片尽显夫妻恩爱。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先生在一阵突来的狂风暴雨中离世,终年89岁。宋美龄哀痛欲绝,几个月后,1975年9月17日,宋美龄离开台湾赴美隐居。上图为宋美龄在蒋经国、蒋纬国搀扶下参加蒋先生大殓。

1995年7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纪念,98岁的宋美龄受美国国会之邀,来到阔别52年的国会山庄,出席为她举办的敬酒会,接受国会议员以及政府官员的致敬。宋美龄在这次致敬会上发表了真挚亲切的演说,她简单回忆那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感谢美国政府和人民给与中国的精神与物质的援助。上图为宋美龄参加致敬会,与美国议员交谈。

晚年的宋美龄仪态大方,风采不减当年。

每到宋美龄的生日,国民党方面都会派高官赴美祝贺,曾就读抗战时期的遗族学校、保育院的学生也都派代表从世界各地赴美,向他们的宋妈妈表示生日祝贺。2003年10月24日5时17分(纽约时间23日晚11时17分),为抗日战争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宋美龄,在纽约曼哈顿84街格雷西广场10号9楼寓所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106岁。

宋美龄设计1933年“新生活运动”

出处:宋美龄画传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新生活运动,试图改造中国国民之习性。

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6年之后,首次投入的一场大规模运动,即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的“新生活运动”。国民党于三十年代所推出的这场“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蒋介石语),也是该党建党以来所从事的一次最大规模之文宣工作。宋美龄在运动的推行和宣传上扮演了“火车头”的重要角色。

新生活运动的源起,说法不一,有些人认为是蒋介石为贯彻“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理念,乃推动新生活运动。有的则说蒋氏夫妇决心铲除贪污、受贿、不卫生和无礼貌,因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也有人说宋美龄乃是新生活运动的源头活水。1933年盛夏,宋美龄在庐山牯岭避暑时,与一批美国传教士讨论中国情势。传教士说,南京政府如欲获得外国政府的支持和贷款,则蒋介石政府必须在国内实施社会福利计划,使外国政府和旅华外人对蒋政权有好印象。传教士又说,美国罗斯福总统正推行“新政”,蒋介石何妨也实施改造中国社会福利方面的“新政”。聪明的宋美龄马上领悟到传教士所说的重点,立即向蒋报告,蒋迅速同意其观点。宋即和传教士研究拟了中国“新政”的细节,她为这项计划取名为“新生活运动”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举行的扩大总理纪念周上,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演讲,宣布“新生活运动”开始。随着蒋介石的宣布,“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于南昌成立,蒋自任会长,7月1日改组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宋美龄则为妇女委员会指导长,并成为新生活运动的实际推动者和倡导人。新生活运动是要改造全民的生活,而妇女是家庭的中心,宋美龄乃大力鼓吹妇女为改造家庭生活的原动力,她向全国女性呼吁:“知识较高的妇女,应当去指导她们的邻舍,如何管教儿女,如何处理家务,并教导四周的妇女读书识字。”但她也承认:“中国的妇女,非但多数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大半还仍过着数百年前的陈旧生活。”

宋美龄推行“新生活运动”(当时简称为‘新运’)是不遗余力的,开会、撰文、宣传、演讲、督导和接受国内外媒体访问,忙得不可开交,但也满足了她的成就感。事实上,“新生活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乃是美国基督教会的参与,但为了显示这是一项“纯中国人的运动”,教会的色彩也就被刻意冲淡。

抗战爆发后,“新生活运动”很自然地演变为战地服务、伤兵慰问、难民救济、保育童婴、空袭救难、征募物品和捐款等等与战时支援有关的活动。雷厉风行推动的“新生活运动”,经过3年多的时间已呈后力不继之势。

宋美龄把推广“新生活运动”当作其政治事业来看待,试图使国人在生活习惯和精神上“脱胎换骨”,不要让西方人“看不起我们”,并藉此让国人知道蒋夫人关心大家,其出发点不能说不正确,其用意不可谓不好,但是,这场运动的背景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贫穷的广土众民,再加上推行的方法不得当,宋美龄领导的这场运动就像许多运动一样,很快地走进历史而成为明日黄花。

廖承志的公开信

三联生活周刊

1982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文采斐然,温润感人。“自廖公信之后,两岸的领导人通过中间渠道开始有密信往来。”

1982年,蒋介石已去世七周年,7月,蒋经国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悼念父亲的文章,其中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蒋经国还在文中充满深情地说,“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流露的故乡之情,立即被邓颖超捕捉到。当时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因为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这封信怎么写,真是颇费心思。廖公为此绞尽脑汁,并亲自写了信的开头一段,为整个信的内容、文风、文白兼容的语言风格定了调。”参与“廖公信”写作的时任中央台办研究组组长的耿文卿回忆。不难理解的是,这封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表的公开信背后是大陆高层的一番良苦用心,耿文卿说,这封信的内容,可以用“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动以感情、批驳其谬论和不切实际幻想”四个渐次递进的主题来概括。

据耿文卿说,“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是引用了周恩来的话。上世纪60年代,民主人士为祖国统一做了许多工作,他们纷纷给对岸的老朋友写信、搭桥。当时,张治中给蒋氏父子写了信,周恩来在审阅时就这样四句:“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80年代初,邓小平给来访的美籍科学家陈树柏(陈济棠的儿子)亲笔题词,用了鲁迅先生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此时,这句话再度被引用,无不明确地传递良好的愿望。“很多人不知道,写这封信是邓小平的意思,而且信的主旨也是他和廖承志商定的,并由他亲自批示发表。”国台办工作人员李立在其《目击台海风云》一书中提及,邓小平对此事的诸多细节也十分关心,比如他叮嘱下属“研究以何种方式发表效果最好”。为了更能动之以情,廖承志在信中也数次引用蒋经国的原话,后据台办工作人员透露,这是中央台办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从大量的台湾报刊中找出来的。

廖承志在信尾提到,“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在最后审阅时,邓颖超又别有深意地加了一句“伫候复音”——但彼岸的蒋经国仍沉默不语。当时与蒋经国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钱复在其回忆录中记,1982年7月25日,蒋经国曾指示他到其官邸,“告以廖承志有电报给他,内容尽是威胁利诱”。

廖承志的公开信,等到的却是不请自来的宋美龄。8月17日,宋美龄也以公开信形式回了廖承志,“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虽然对廖承志以“世侄”相称,但宋美龄的信语气依然强硬甚至暗含讥讽,反劝饱受“文革”折磨的世侄廖承志“幡然来归,以承父志”。

其实早在这封公开信之前,廖承志已作过与宋美龄联络的尝试,担任这个特殊使命的便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传奇色彩的“飞虎将军”夫人陈香梅。

陈香梅的外祖父与廖仲恺是亲兄弟,因此,对廖承志她以舅舅相称。1980年除夕,她作为美国总统里根的特使应邀访问中国,“舅舅告诉我,宋庆龄女士最近身体不好,她们姐妹分开多年,宋庆龄希望最后能在上海与美龄见上一面”。在越洋电话里陈香梅告诉本刊记者,由病危中的宋庆龄口述、廖承志代笔写了一封信,由宋庆龄签了字,交给陈香梅。“回到台湾后,我立即亲自交给了张群先生”,但据说宋美龄过了许久只有一句话:“信收到了。”不久,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事实上,自1945年5月最后的书信往来以后,直至宋庆龄去世,姐妹二人再未联络。

“邓大姐后来又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是我起草的,宋美龄也回了信,口气有所缓和。”原中央台办主任杨斯理后来告诉记者。跟随邓颖超多年的秘书赵炜回忆,1984年,在邓颖超80大寿时,宋美龄还托人送了一只做工精美的玻璃兔,因为邓颖超生肖为兔。这只“友谊兔”至今仍被保存。

陈香梅在1980年首次回国也受到邓小平接见并一起吃了年夜饭。正是在这次宴会上,邓小平建议陈香梅向台湾方面提出允许退役军人到大陆探亲。陈香梅说:“那时邓小平晓得我要到台湾去。他说:‘你应该让那些已经在台湾的人,让他们回到大陆来探亲。就说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陈香梅到台湾将此意转达给蒋经国,蒋经国在去世前几个月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