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探索3月24日讯 2009年3月23日,在世界气象日当天,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的永定门启动了拯救气候倒计时的活动,希望籍此向中国公众传达全球变暖已经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并呼吁中国在对抗全球变暖的国际行动中展现大国风范,带领和敦促世界各国,在今年年底具有决定意义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形成切实有效的气候拯救计划。

夜幕下的永定门城楼上,高8米、宽42米的城墙面变成了倒计时钟,“拯救气候,刻不容缓”的字样格外醒目,一个巨大的计时器的正在分秒倒数,寓意气候危机的倒计时已经开始。“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见的环境危机当中,全球变暖的趋势已经加速并正在滑向失控的边缘。”绿色和平气候能源项目主任李雁说,“只有各国领导人携手行动,在今年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制定强有力的气候行动纲领,人类才能避免最可怕的气候灾难。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因为全球变暖而加剧的粮食减产、疟疾、痢疾、营养失衡和洪水等问题,每年至少有15万低收入国家的人口死亡[ http://www.who.int/world-health-day/toolkit/report_web.pdf2008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报告]。中国在全球变暖面前尤为脆弱:中国的平均升温幅度与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水平。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旱灾的影响范围更大程度也愈加严重。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内,中国还将面临因变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严峻挑战。

今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届时,各国领导人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协议。这个协议是继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能够并且必须做得更多,以避免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我们诚恳期望胡锦涛主席能够亲自出席哥本哈根会议,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显示中国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并且争取达成一份能够有利国家可持续发展,有利人民福祉和有利地球环境的协议。”李雁说。

绿色和平呼吁中国采取更积极、大胆的减排措施,比如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能效、出台相关政策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等等。这些都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李雁说:“一周后,胡锦涛主席将出席在伦敦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首次会面,这是一个绝好的展现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合作的机会。我们恳请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够在会前发表联合声明,不仅对本国的气候拯救行动作出承诺,更对全球各国领导人发出共同努力的号召。”

“时不我待,距离哥本哈根会议只剩不到9个月的时间。这个倒计时不仅仅是哥本哈根会议的倒计时,更是人类拯救气候危机的行动倒计时。”李雁最后表示。

这次的活动也将是绿色和平在今年拯救气候危机系列行动的启动仪式。

背景资料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本段落内容若无特别说明,均摘录自《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该报告由科技部、国家气象局、中科院等部门联合组织完成。]

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均气温升高幅度达到1.1摄氏度,其速度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的速度。造成降水格局改变、南方地区暴雨天数增多、北方省份旱灾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等等。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尤其是华北、西部地区。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等北方主要河流水资源总量减少12%。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相对丰富,但由于降雨反常,加之高温,近年也出现了区域性缺水的现象[ 新华社 北京报道,《水资源最新评价显示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据水利部水资源评价),2007年2月18日]。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华北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趋势加重。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 国家林业局,《2005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05年]。与此同时,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 新华网 兰州报道,《中国西部逾八成冰川近50年趋于退缩》(据中科院寒旱所研究成果),2006年11月15日],威胁长江、黄河等主要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川的江河和我国水资源供给。根据目前的消融速度,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在未来30年消失。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威胁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减产。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之后,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将持续下降,二十年后我国可能出现粮食缺口。温度升高、水量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可能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下降14%-23% [ 林而达 居輝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2008年]。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导致极端天气灾害加剧:洪水、旱灾的影响越来越大。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约占同期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该比例可达3%-4%。同时期中国年均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以上,遇严重干旱年景,该比例超过2%。[ 陈雷,《中国的防洪抗旱与减灾》—在第二届中瑞防洪减灾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2008年11月10日http://www.gov.cn/gzdt/2008-11/11/content_1145505.htm]。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GDP的比例平均为0.25%。2008年台风灾害共造成中国大陆海南、广东、福建11个省337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5亿元。

带来海平面上升: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每年2.6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的上升速率。海平面上升直接导致风暴潮致灾程度增强,加重海岸侵蚀;在其和淡水资源短缺的共同作用下,加剧了河口区的咸潮入侵程度。

威胁公共健康: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与范围也会增大。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加剧,灾后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等病例也会增加。另外气温升高也使流行病疫区扩大,受威胁人口也会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

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

中国政府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努力,列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2008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在能源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

提高能效:我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年均降低4.1%。“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为,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通过关停小火电、截至2009年年初,“十一五”前三年万元GDP能耗共下降10.1%;

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制订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有15%的能源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有1.4亿千瓦的电力装机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截至2008年底,比例达到9%[ 黄朝武,《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向目标靠近》,农民日报,2009年2月18日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90218_1221290.htm]。在可再生能源中,我国风电发展迅速,原定2010年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提前两年实现,截至2008年底,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200万千瓦,远远超过2008年3月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的1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08tongzhi/t20080318_198262.htm]。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首次具体提出了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承诺到2012平均在1990水平上减少5%。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缔约国则没有这样的减排指标。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结束,但对抗气候变化的努力需要得以持续并大大加强,因此对2013年开始的第二承诺期的谈判需及早得出结果。在2007年底的印尼巴厘岛气候谈判大会上,各国同意启动一个为期两年的谈判计划,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麦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这个新的气候协议。

今年12月7日,为期两周的第15界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届时,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将签署这一新的全球气候行动协议。

协议不但应当基于最新的科学知识,加强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特别是给发达国家下达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也应当建立充足、有效的资金和气候友好技术合作机制以帮助排放增长势头迅猛的发展中国家尽快转向低碳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对那些受变暖危害最为严重的贫穷国家,也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帮助他们应对灾害、减少损失。这些目标将组成未来气候协议的主体,指导全球政府以及企业和公众采取气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