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9

9月25日至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

10月30日,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祝词,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0

2月23日至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81

6月27日至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1982

2月14日,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展开。

9月1日至11日,党的十二大通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报告,系统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大问题。

11月25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号召广大青年向张华学习。

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宪法》,充实了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条款。

1983

3月5日,党中央决定重新发表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学习雷锋的题词,号召适应新时期要求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3月30日,党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领导。

5月12日,邓小平为身残志坚、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女青年张海迪题词,号召广大青年做“四有”新人。

1984

1月20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创建文明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基本形式。

6月11日至18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工作会议,推广建设文明城市经验。

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5

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四有”新人。

1986

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首次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安排。

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987

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献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指出:要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把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搞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趾,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月10日至15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党中央一级召集了党的生活会。会上,胡耀邦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辞去中央总书记的要求。而胡耀邦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 1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

2月15日,党中央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大力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

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本次人代会到下次人代会的一年间,我们要集中力量办两件大事:一是在经济领域,坚持正确的建设方针,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深入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努力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在政治思想领域,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精神文明。

1988

12月25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社会都要努力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1989

2月17日,党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事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长期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

1990

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学习雷锋活动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11月4日,党中央批转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指出党风和廉政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2月25日至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强调中央和地方都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发展规划。

1991

从该年起,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推动和繁荣精神产品的生产。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

1992

10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四大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报告中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会通过部分修改的《党章》,充实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1993

11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月,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全面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

1994

8月23日,党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1995

9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10月18日至21日,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张家港市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经验引起强烈反响。

1996

10月7日至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跨世纪行动纲领。

1997

4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深刻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998

10月12日至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2月18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1999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大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11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0

10月9日至11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强调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

2001

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002

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六大召开,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2月5日,中宣部等12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深入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

2003

10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论述了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问题。

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2004

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5

10月21日,中央文明委发出《关于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10月26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2006

5月19日,中央文明办印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8月8日,中央文明委印发《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2007

7月,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以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评选范围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共评出53名全国道德模范,有25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

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2008

3月10日,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北京奥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7月5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工作,推动活动兴起高潮,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