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梯恩梯   梯恩梯的化学名称是三硝基甲苯,属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它的英文缩写为TNT,俗称黄色炸药。从最初合成制得梯恩梯到它正式扮演炸药角色,经历了整整40年时间(1863~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意、俄、美等国相继用更为安全可靠的梯恩梯代替了早期的苦味酸作为标准炸药。梯恩梯于不惑之年进入兵器领域,叱咤风云,百年不衰,这也归功于其性能好,特别是梯恩梯的主要原料甲苯价廉易得,生产过程不复杂,所以制造成本低,价格在现用单质炸药中是最便宜的,至今没有任何炸药能完全代替它。   梯恩梯化学性质稳定。其融点在80℃ ~81℃ ,由于熔化温度适中,梯恩梯可以与其它炸药成分混合以压装、注装等多种方法进行炮弹装药,所以适于装填各种不同类型的弹丸,在压药密度1.64克/立方厘米时,其爆速为6900米/秒,威力属于中上等。梯恩梯感度较小,有人叫它“老牛炸药” ,形容它没有脾气,不过它一旦发起怒来,可是惊天动地,决不能麻痹大意。

2、黑索金   黑索金诞生在19世纪末,真正崭露头角则在上世纪30年代。黑索金的化学名称是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因其威力较大,人们还形象地称之为“旋风炸药”。黑索金是白色晶体,熔点大约为204 1℃ ,压药密度1.77克/立方厘米时,爆速达标8600米/秒,是最好的高能炸药之一。黑索金问世前,兵器的发展对炸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将梯恩梯已显力不从心。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梯恩梯的原料甲苯又来源于战略物资——煤焦油或石油,一旦发生战争,其生产会受到很大限制。异军突起的黑索金使各国如获至宝,拼命组织力量加速研制。果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相继大量生产和使用了黑索金,英、美、德等国都达到了年产10万吨的规模,黑索金成了炸药中的中流砥柱。由于黑索金成了热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研制了许多制造工艺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硝酸硝解法和醋酐法。英国在30年代采用硝酸法制黑索金是十分保密的,他们为黑索金规定了一个代号:RDX。后来这也成了黑索金在国际上的通用代号。黑索金的一大优点是它的原料基本上不受地域、资源的限制,完全取自空气、水和煤,只要有技术条件,任何国家都能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以黑索金为基的混合炸药也得到了发展,著名的有A、B、C三大系列炸药:A炸药是钝感处理的黑索金;B炸药是黑索金/梯恩梯(60/40)混合浇铸炸药;C炸药是塑性粘结炸药。今天,以黑索金为基的炸药几乎发展成军用炸药的主炸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