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中国北车副总工程师常振臣

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中心转向架开发部部长 马利军

高铁系统应该完全自主研发

网易新闻:中国南车作为建设的参与者之一,主要负责了其中的哪些部分?

马利军:目前京沪线四方公司为京沪高铁提供的动车组有两种:分别是CRH380A和CRH380AL,380A是八辆编组的,共提供了26列;380AL是十六辆编组的,提供了20列。

网易新闻:那么北车主要负责了哪部分的内容?

常振臣:中国北车坦克股份和唐山工厂主要提供了在京沪线上运营的CRH380BL(音)高速列车。

网易新闻:CRH380A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的,在技术上所谓的“自主创新”具体是哪些创新?

马利军:我们通过系统的研究高速条件下动力学性能,系统性能,振动模态匹配,还有结构可靠性等关键技术,380A在低阻力的流线型头型,气密强度以及气密性,振动模态、高速转向件,减震降噪,高速受流,制动系统还有铝合金面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全面的创新。

网易新闻:现在网上有网友对中国自主研发高铁技术存在着很多讨论,比如说在基础技术从国外购买的情况下,如何界定这个技术是我国自主的产权,或者是自主研发的?

常振臣:高速列车现在整个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整个车头型的开发,包括整个车体的设计、制造技术,转向架的设计、制造技术,内装的整个技术,包括空调、辅助门这些重要系统都是在国内生产的,只是部分部件是在国外采购的,这个整个的系统就像咱们国产化一个电视,有些部件肯定也是全球采购的,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国内生产,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网易新闻:是否有必要由我们自己研发出一套完整的系统?

常振臣:这个有一个过程,将来可能是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整个的高速列车的全部系统都能够实现国产化,现在在南车的株洲所(音),涉及到核心技术里面在整个牵引变流器里面的ITBT(音)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北车集团在上海也正在生产这个ITBT工厂,正在建。

高铁工期缩短不需要担心

网易新闻:新一代的列车除了“舒适”,在安全上,列车增加了一些什么保障的措施?

马利军:采用了叫故障导向安全设计的一个方法,整个列车设置了加速度、速度、电流、电压、温度、压力等等很多的传感系统,它可以全面检测列车的动态行为和系统参数变化,从而能够提高列车运行安全的主动防御能力。

网易新闻:有媒体报道过驾驶舱里有一个“防死人装置”,这个装置起到了什么作用?

马利军:这是一个安全装置,就是当发生意外的时候,我们列车也可以实现自动的停车、减速。

网易新闻:京沪列车运行前都进行了一些什么的测试?

马利军:高速列车整个测试是经过这么几个环节,第一个出厂前的单车调试,还有整列车进行调试,把整列车通过铁道科学院的环形铁道进行实验,还经过正线测试,测试的项目很多,每个系统,包括高压、牵引、制动、辅助、空调还有一些旅客信息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要对它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安全的功能,都必须经过测试,达到合格的指标之后才能够允许这个车上线运行。

网易新闻:京沪高铁运营以后,工程方还会对列车和铁道进行怎样的检测和维护,有没有安全冗余这方面的考虑?

马利军:我们公司也组织了强大的售后团队,每天回来对列车进行全面的体检,安全冗余刚才我也提到了,列车本身有很多安全冗余的设计。

网易新闻:现在铁道部提出高铁初期运营的时速是300公里,比设计时的时速要慢了一些,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还有提速的可能,如果提速的话在硬件上或者车辆本身还需要一些怎样的条件?

马利军:列车的设计是可以满足持续350公里运行的要求的,京沪高铁是采用的250公里动车组和300公里动车组混行的模式,因此从运行组织来看目前是采用的300公里运行,将来应该还具备这种提速的空间。

网易新闻:请您从个人的角度谈一下,整个高铁的工期从最初的五年到现在实际上两年七个月就完成,会不会有什么担心?

马利军:这个也请大家放心,不用有这种不必要的担心,因为高铁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研制开始,我们在京津、吴广、郑西,沪杭、沪宁等线路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累积共进行了152大类,2800余项实验,整个实验运行里程接近百万公里,参加的有近百家单位,尤其是从2010年10月开始,我们在京沪线进行了长达150余天的实验,总共实验里程达到了7.2万公里,分别进行了18大类、54项行驶实验;37大类126项科学研究实验以及8大类40项的车、桥、线、网环境的联调联试试验,因此列车的安全性是有足够的保障的。另外我们总共参加实验的列车一共有27列,包括380A的和380AL的,总的27列(列车)运营里程达到86万公里,我们在线路上已经充分验证了它运行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