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14日电(记者商意盈)“谈成要收钱,谈不成咋还要收钱?”岁末年初,记者在杭州一些劳动力市场采访时,不少外来务工者反映通过部分民营职业介绍所找工作也存在“霸王条款”,即使工作谈不成,仍然要交纳5元“中介费”。

“找一次工起码得赔上5元钱”

虽然不是传统的招工旺季,在杭州几家劳动力市场,岁末年初仍有大量外来务工者正在忙着找工作。除了工作不好找等问题外,让外来务工者反感的是招工信息不真实,以及那退不回来的5元“中介费”。

据了解,杭州劳动力市场的民营职业介绍所提供各类企业招聘信息,收费为每人次20元,包括登记费5元和介绍成功费15元。交纳中介费以后职介所将为外来务工者开具介绍信,里面写有公司具体地址和联系人电话。

见到来自河南省的外来务工者曹军时,他已经在杭州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逗留一个多星期,被介绍20多份工作,但都和招工信息不一致。

曹军举例说,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介所提供的信息,杭州五堡地区一家汽修公司招学徒,月薪2800元加提成,吃饭补贴200元,并提供住宿。花了20元中介费过去应聘才知道,薪水只有2000元,住的宿舍是8人间,每个月还得交100元,就连保险,也要等到工作满3个月才给交。

“这么低的薪水还让每天工作12小时,肯定不干,我拿介绍信到职介所退钱,只能退15元,相当于找一次工就得赔上5元钱,还不算来回的路费和时间成本。”曹军说。

有外来务工者反映,信息与实际有出入的情况很普遍,还有个别中介机构与企业相互串通,这边不断地压低工资待遇,或者以种种理由拒绝录用,那边则不断地有空岗位介绍外来务工者前来应聘。

“5元钱也是血汗钱”

根据相关规定,杭州正规的民营职介所都要进入统一管理的劳动力市场,杭州目前主要有杭州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杭州人力资源交流中心、下沙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3家合法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杭州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基本停用,另两家劳动力市场中各进驻20多家职介所。

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主任项明华说,如果发生纠纷很可能是外来务工者和招工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或者理解不同的原因。“民营职介所不是公益机构,需要生存,不收费也不现实。再说了,5元钱也不是什么大数目。”

“有些人说5元钱不算什么,看看躺在街上过夜的人就知道这都是血汗钱。”来自安徽阜阳的外来务工者江新发告诉记者,他上个月来到杭州,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此前在新疆捡棉花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晚上只能和一些老乡挤在劳动力市场旁边的移动通讯营业厅门前打个地铺过夜。

对于被骗钱以后怎么办?大部分外来务工者都表示,为了5元钱去找劳动部门,去打官司,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比“5元钱”高多了,本来就是等着工资吃饭的,哪能耗上这时间?如果在劳动力市场“闹”,还要被保安轰出去,也只能自认倒霉。

中介收费乱象亟待解决

据悉,劳动力市场收取中介费并非杭州独有,在不少国内省份和城市都存在,长三角部分城市或区级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费在20元至50元不等。

浙江科技学院社科部副教授钭利珍认为,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歧视外来务工者、信息混乱等问题,与外来务工者期待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处魏邵琨说:“建议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定期免费发布当地企业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对民营职介所给予财政补贴,以此来承担起外来务工者的中介费用成本,同时解决职介所生存发展与外来务工人员打工成本高的双重难题。”

杭州市就业局副局长张满表示,劳动力市场对民营职介所实行集中管理,对于招聘方面的欺诈行为,外来务工者可以向劳动部门反映,经核实以后中介费用将悉数退还,并对企业进行处理。他们也会加大打击和查处力度,保障外来务工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