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王振东曾是广东花都一家物流公司的员工,他本来打算在这家公司一直待下去,后来发现这家公司加班不给加班费,也没有节假日。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原因很简单,他认为,在用工市场上,他开始有了选择权,而不是企业选他。

【同期】王振东

这边加班,都没有加班费给,吃个面条都要七八块钱,那你两千块钱能干什么呢。还不如在家种田,年纪大了,就想跟跟车也好,做个保安也好,就想找个工作把社保给提上去。

【解说】跟王振东相似,刚刚从技校电工专业毕业的90后李威也开始找工作了。他并不急于得到一份工作,他不仅看重这份工作的薪酬,更看重职业的发展前景。因为,他留意到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人口开始逐渐减少了。

【同期】李威

听新闻看广播这些,反正2013年是我国劳动力达到顶峰的一年,之后肯定会慢慢下降,就像我们以前高考的时候就有感觉了,人口一直在下降了,就拿我们河南省来说吧,以前高考的人数是一年一年在上升,但是到我们那一年就慢慢下降了。

【解说】用工市场的悄然转变,源于这样一个背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郑梓祯

中国的特点它是这样,它虽然出现了转折点,但是他的劳动力还是非常充裕,这个充裕也表现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你利用的好,表明劳动力还是充裕的,你要是制度机制或者机遇不好,就会成为就业负担。

【解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最容易联想到的议题必然是中国享受多年的人口红利是否会受到影响。郑梓祯认为,欧美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之和也就9亿,并支撑了国家的现代化。而中国的9亿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到2030年,中西方数据对比证明,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劳动力的枯竭,生产率的下降。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郑梓祯

我们放大看远一点,虽然出现了拐点,但是还有十多年到二十年的延续,这种缓慢的下降,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可以做一个短期,或者中期的规划,你的考虑应该是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是缓慢的,它在这20年里,劳动力还是充足的,然后才是我们的产业怎么处理,政策怎么处理,我们的就业政策怎么处理。

【解说】要减缓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阵痛,更需转变“人海战术”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因此提升人口素质显得迫在眉睫。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郑梓祯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做教育,做教育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职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培训,职业培训。另外一个就是小孩抓起,九年义务教育制,职业高中,高职,大学,研究生,我们也不能太急,但是现在就要做培养那么十年八年,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一个根本的改变,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经济上上一个台阶。我们的劳动力人口就能参与世界的竞争。

【解说】此外,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表明老龄人口比重持续攀升,说明抚养负担将不断加重,养老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提升人口素质的必要措施。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郑梓祯

现代化国家,它的劳动大军,它的劳动力人口都有很良好的社保,有良好的社保,它的装备齐全,它的吃喝拉撒睡都比较有高的质量,它才能在高的层次上发展经济。

【解说】长期以来,我国是受惠于“人口红利”的。低廉的劳动力,让企业实现了增收。但在全球产业链上,我们的“人口红利”成就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在劳动力减少的现实面前,我们的企业就要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转型发展。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郑梓祯

不管你是劳动力充裕还是不充裕,你要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你要在世界经济之林有一席的位置,这个产业的升级调整是应该走的,所以我非常支持这种政策,你在干着劳动密集型的时候,嘴里面在吃着一块的时候,你眼睛要已经盯着下一块,我现在有得吃,不可能永远有的吃,下一块怎么吃,就是产业的调整升级。

新华社记者周强、黄浩苑 广州报道。(完)

(原标题: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