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27日电(记者 逯寒青 郭圻 董建国)“6个废饮料瓶能生产出一把雨伞的伞布,7个废饮料瓶能生产出一件T恤。”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飞鹏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伞布原料,一种废饮料瓶再造的涤纶丝。

公司展示柜里,绿的、蓝的、白的、咖啡色的涤纶布摆放得井井有条,质地细密,手感滑润。张飞鹏说:“这种丝的纤维只有纳米级。”

“据了解,国内目前每年产生的废饮料瓶有300多万吨,而且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这些原材料就像城市的矿产。”张飞鹏说,“人们喝完的饮料瓶被随意丢弃,而我们的 环保生意经 ,就是回收以聚酯塑料为原料的废饮料瓶,利用新工艺,生产成环保布料。”

他告诉记者:用废饮料瓶生产1吨涤纶牛津布,可节省6吨石油资源,节约50吨印染用水,减少燃煤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8公斤、烟尘排放60公斤、炉渣288公斤。

张飞鹏原来在一家化纤厂工作, “2002年,我发现泉州的箱包产量很大,箱包里面的底布用量也很大,当时我就想开发出一种环保布料,而且是利用废饮料瓶,肯定大有前景。”于是,张飞鹏辞职创业了,“那时候,我天天拿着废饮料瓶研究,家里人都笑话我是收破烂的。”

创业之路很艰辛,国内外没有先例可循,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据泉港区科技局局长庄向阳介绍,2010年,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区,福建泉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涌现出一大批像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环保创新企业。之后,“变废为宝”的魔术在这里不断上演:煤粉渣变成水泥;废碱、废氯气、废水生产次氯酸钠;煤灰粉、泡沫塑料板变成新型墙体保温产品。

“2011年10月,我们用很优惠的价格买下了一家皮革厂,来年的3月份就完成中试并投产。”工厂投产后,一年可以回收近7万吨废瓶子,生产近5万吨涤纶布,2013年产值预计将达到4亿多元人民币。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废饮料瓶经过清洗后,被粉碎成颗粒状的结晶,再经过干燥、熔溶、计量、挤压,均匀地从喷丝板的毛细孔中“喷”出液态细流,并迅速在空气中固化成丝条。之后,丝条经再加工,就生成规格不同的涤纶丝。

张飞鹏对企业的前景充满自信:“之前,废饮料瓶回收只能生产盘子、垃圾桶、塑料扫帚等档次较低的产品。如今,我们利用新技术生产的涤纶丝,每吨市场价1.5万元,价格较石油原料生产出的产品低。”

“我现在最苦恼的是,饮料瓶上的商标多是用胶水粘贴,这给瓶子的回收处理增加了技术难题。”张飞鹏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学习国外的经验,出台相关规定,减少胶水的使用,并且做好瓶子的分类回收。

(原标题:"6个废饮料瓶能生产出一把雨伞的伞布"——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环保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