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揭晓后,全国各地相继爆出考生因高考失误而自杀的事件。相比众多落榜生,这些考生多是平时学习勤奋、成绩优异、非本科不上的“有志青年”。因此关注离本科线有微小差距的考生心理变化,做好考生的心理疏导,应成为家长们的工作重点。东方今报记者 龚丰硕

事件

高考成绩揭晓

多名考生自杀

6月23日,得知自己高考成绩20分钟后,因成绩与本科线差4分,就读于四川省内江市第三中学的“强强”背着书包抱着一箱纸鹤,从教学楼的4楼跳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6月22日晚,获悉离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四川崇州20岁女孩王倩喝农药自杀。

6月13日,大连市19岁男孩洋洋因患上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在高考成绩尚没有出来时,就选择跳楼自杀。

今年6月高考成绩公布后,辽宁营口高三男生李新当晚一夜未归,几天后家人在河里发现了他的尸体,口袋里还装着准考证。

6月22日,长春的一名高考生王某距离普通本科的录取线仅仅差1分,受了“刺激”,两天没吃饭晕倒,幸无大碍。

高考成绩公布后,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综合这些孩子的特点,记者发现,他们平时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背负着家庭沉重的“希望”。寒窗苦读12年,他们就是奔着心仪的大学去的,因两三分之差而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们难以承受,以为再也无脸见人,对不起父母,于是以死“谢罪”,给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

思考

高考不是终点

而是人生的新起点

“我们长期以来都在忽视一个现象,就是孩子承受的压力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但是更大的压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邱官钦表示,一个人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被动阶段,这时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遵从,遵从外在的要求和压力;第二个是主动阶段,这时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认同,认同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而第三个就是自动阶段,这时人已经把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完全内化了。

“当到了自动阶段,孩子就会把承受压力当成自己必须、应该做好的事情。”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会选择自杀,那是因为他们更容易把外部的压力内化,所以当他们做得自认为不够好时,就更加不会原谅自己。

“他们或许就是将高考作为了人生的唯一梦想。其实大可不必。”大山教育集团董事长张红军说,当初自己中学毕业,只身闯郑州,“当别人在娱乐玩耍时,我正抱着书本学习”,凭着踏实肯干、不断钻研,最终他开创了一番事业。张红军告诫高三学子,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内心,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记者手记

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在如花般灿烂开放的年龄选择了殒落,我们真的感到痛惜。比起考上好的大学,父母更希望我们能健康地活着。只有我们健康地活着,“成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才能有意义,否则,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看似是在向辛苦抚养我们十几年的父母“赎罪”,实则是在他们心头插了一把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一定要读大学,才能出人头地。放眼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草根励志“逆袭”而终成大业,只要心怀希望,坚持梦想,你一样也可以。即便是没有成就“大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平凡的快乐,不也是一种幸福吗?